首页 > 试题

皱忌讽齐王纳谏

更新时间:2023-01-20 22:30:08 阅读: 评论:0

江西教育考试院官网-卜怎么读音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创先争优活动时间)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虚词和句式。熟读成诵。

2.分析并学习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

◆诵读经典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

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

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一、走近作品,了解文题。

1.走近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

向编订,共33篇。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

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2.了解文题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

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正是一个“讽”字,邹忌才能劝说齐威王从谏如流。

二、疏通大意,探究内容。

(一)疏通大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

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

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识记文言词语

(1)修:长,这里指身高。

(2)昳丽:光艳美丽。

(3)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4)窥镜:照镜子。

(5)孰:谁,什么。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6)及:赶得上,比得上。

(7)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句。

(8)旦日:第二天。

(9)明日:次日,第二天。

(10)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11)弗如:不如。

(12)私:动词,偏爱。

2.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

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

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

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

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

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

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

要求于我。”

讲解: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

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

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

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

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识记文言词语

(1)诚:确实。知:知道。

(2)以:动词,以为,认为。于:比。

(3)方:方圆。

(4)莫:没有人,没有谁。

(5)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6)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

义。

(7)甚:厉害。

2.参考译文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

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

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

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您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

定)很深了!”

讲解: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

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

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

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1.识记文言词语

(1)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

(3)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4)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5)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6)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7)进:进谏。进谏:进言劝谏。

(8)期年:满一年。

(9)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

(10)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要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2.参考译文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

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

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

规劝,宫廷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

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

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讲解:

“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

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

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

诸侯,故战胜于朝廷。

(二)探究内容

1.品读课文,体会三问三答。

明确:

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

问谁

妻妾客

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问的语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的、亲昵的语气问。

严肃,疑虑,急切,严

肃的语气。

试探着小声问,平淡的

语气

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答的语气由衷赞美,口气亦毋

庸置疑。

妾地位低微,拘谨,害

怕,感情色彩是讨好,

口气有点勉强。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

重,口气有点客气逢迎

应酬。

探究:情境不同,说话对象不同,说话时选择的称呼、句式、语气应有区别。

2.品读课文,体会三思三比。

请比较邹忌比美与齐公治国的异同(学习类比推理的技巧:三比)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

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

境之内进行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邹忌采用的这种推理方法就

叫类比推理。

他用自己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齐王应该广开言路这个抽象的大道理,变逆

耳为顺耳,含蓄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巧妙地讽谏齐王,使他自己醒悟过来,愉快地接受

了他的意见。从中体现了邹忌的聪明才智和善于辞令。

3.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

明确: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

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

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忠于

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

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

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

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

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

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

莫敢饰非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

币:丰厚礼品。④饰非:作假骗人。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______

②时时而间

进____________

③自子之居

即墨也________

④封

之万家____________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4.回答下面问题。

①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__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___________想

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②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

1.①偏爱;②间或,偶然,有时候;③任职;④封赐。

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

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

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但我派人前去考察阿

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3.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②这是你用丰

厚的礼品买通我身边的近臣来赞赏你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

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谚讥,议论。

②重点词有:左右,身边的人。事,买通。誉,赞赏。

4.①生活琐事自己的受蒙蔽

②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

【参考译文】

(乙)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职,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考察,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

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朝廷援助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

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

但我派人前去考察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

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身边的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

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

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课内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1.《战国策》一书,是时期由(人名)编辑整理的一部________体

史诗。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修

八尺有余()

②孰

视之()

③私

我也()

④今齐地方

千里()

3.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

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4.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

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5.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

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二、对比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1),至于鄙(2),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

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

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

能悟,卒(3)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1)出亡:失国后逃亡。(2)鄙:边境。(3)卒:终于。

6.解释下列的词语。

(1)四境之内四境之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

(3)谄谀者众也谄谀: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8.(甲)文写邹忌以说理的方法委婉进谏;(乙)文则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

原因是(用原文回答)。(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1.西汉(或汉)刘向国别体

2.①长,这里指身高②同“熟”,仔细③偏爱④方圆

3.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勇于深思;实事

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

4.围绕“接受,认同,赞赏,肯定;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

必要;表明改革的决心大”回答。

5.示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自己及

君,含蓄委婉。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围绕“设喻说理;

类比推理;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

6.①全国范围内(的人)。②偏爱。③奉承拍马。

7.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②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

终得以返回国家。

8.设喻(类比)谄谀者众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

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参考译文】

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

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

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

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22:3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40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