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

更新时间:2023-01-20 21:09:39 阅读: 评论:0

重庆康德教育出题库-文字谁发明的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剪纸的作文)

word

1/18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随笔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了解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方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随笔的特点。(2)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关键语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表明作者观点、

感受的关键句子,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再读课文,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找出上下

文中相照应的句子,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解疑答难,从而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文章、

理解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分析讨论,以质疑解难。

2.发表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看法,阐明自己的审美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word

2/18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投影的大屏幕,屏幕上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某某石雕

像,它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

《断臂的维纳斯》。这尊某某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

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发现于爱琴岛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

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爱神的身材端庄匀称,肌肤丰腴,面容美丽平静,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

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整个雕像既有

女性的丰腴妩媚、温柔秀美,又有人类母亲的伟大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

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

雕像最令人惊奇的是维纳斯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

然给人们浑然完美之感。后世不少雕刻家曾设计各种方案试图复原双臂,却都在原

作面前,黯然失色,因为已故千年的艺术家的构思无法完全揣测,艺术家当年的灵

感永远无法复制。

本文的作者清冈卓行在观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她为

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他借此

又想表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观点,研读并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①与“预习提示”。

word

3/18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能准确概括各

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找出疑难问题,并根据上下文内容的联系,

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小组内讨论分析,互相质疑解难;

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2.这是一篇随笔。在随笔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见解?文章分几部分阐述作

者的观点?请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看法,即“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

须失去双臂”,从而表明作者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

按照自然的分行,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明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看法,同时作者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

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二部分:任何复原残臂的方案都只能是画蛇添足,因为它扼杀了人们的不尽的梦

幻,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怎样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普遍”是指作者由

此厝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

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

word

4/18

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4.怎样理解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

作者认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

人、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

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

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

艺术创作观点是什么?

“某些东西”当指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是否唤起了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否带给人

特殊的气氛、感受,是否带给人想象或再度创作的余地。就断臂的维纳斯来说,正

是那失去了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

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艺术作品在反映创作者审美情趣的同时,应留有空白,

留给欣赏者以补充、想象的空间,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进行二

度创作,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达到完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带给人审美的愉

悦。

6.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随笔这种文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作者往往不刻意为文,大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有所得、

确有所感,提笔随手而写。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或借景抒情,或夹

叙夹议,或谈古论今,或记风土人情,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总结、扩展

学生欣赏《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发表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看法,阐明自己的审美

word

5/18

观。教师加以正确地引导。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课外选读清冈卓行的作品或其它随笔。

●有关资料

一、爱和美的永恒象征(俞永康)

《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或译《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般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到

公元前1世纪“希腊时期”的作品,作者生平不详。这个雕像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

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和西方艺术中表现女性美的典X。

阿芙罗蒂德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古罗马神话中称作维纳斯),传说她

诞生于大海之中,一出生便成年。其美丽无与伦比。西方文艺作品常取材有关她的

传说故事,在雕刻、绘画中更为常见,许多歌颂和表现女性美的作品,往往以维纳

斯命名。而最为人们所熟悉、最负盛名的,当属这尊《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

这尊雕像首先是由希腊米洛斯岛上的一个叫约尔哥斯的农民发现的,并由此得名。

1820年4月8日,约尔哥斯在整地时无意中挖掘出这座雕像的各个断块。他随即

报告当时法国驻该岛的领事。经过一番周折,这座雕像终于被法国买下,运到巴黎,

献给国王路易十八。于是《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便成为卢浮宫艺术博物馆最珍贵

的宝藏之一,辟专室陈列。

约尔哥斯挖掘出这座雕像时,雕像断裂成几个部分:上半身、下半身、发髻的下垂

部分、右腰部的断块、刻着铭文的台座,以及拿苹果的手臂断片。由于手臂断片技

艺粗俗,很快被鉴定不属于这尊雕像的原物,明显是后人的复制品。这说明雕像很

早就已失去双臂。雕像断去的双臂原来究竟如何,一直是雕刻史上的一个谜。许多

word

6/18

专家提出过各种假设,试图恢复雕像的原来面貌,但都归于失败,都未能取得令人

信服和满意的效果。围绕所缺两臂的争论,最有意思的是下列几种说法:一说左手

拿苹果,右手抓住围布;二说维纳斯的双手拿着胜利花环;三说右手拿着鸽子,左

手拿着苹果;四说维纳斯准备入浴,右手抓住似乎要滑落的围布,空手抚握着一束

头发;五说她站在战神马尔斯的身旁,右手握住马尔斯的右腕,左手温柔地搁在马

尔斯的肩上。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好在雕像虽然是断臂的,但并不给人以残

缺不全的感觉,无损于观赏,反倒更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力。雕像可供四面观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十分相宜的。

与雕像同时发现的底座,多数专家认为是属于这尊雕像的。台座上刻有“美安得罗

河畔安屈克拉亚的亚×山德尔作此”的模糊字迹。根据铭文和书体,专家们推断雕

像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因为安屈克拉亚是公元前3世纪时建起

的市镇)。作者名字中残缺的字,一般认为是“历”或“格”,因此雕像作者是亚

历山德尔或亚格山德尔。但是仍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台座不一定属于这个雕像。他

们从雕像所具有的典雅、端庄、崇高的艺术风格来看,认为雕像应属更早的“古典

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而不是希腊化时期的。有的学者还

认为不一定是阿芙罗蒂德,而可能是海神阿姆菲德里特或胜利女神。虽然有这些争

议,但都不妨碍对雕像所具有的高度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赏。

在古希腊雕刻中,阿芙罗蒂德的形象改由裸体出现,大致始于“古典时期”盛期的

著名雕刻家普拉西特列斯(活动期为公元前375—公元前330年),由此成为一个

传统,直到近代。《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是一尊半裸雕像。用巴洛斯岛盛产的优

质某某石雕凿而成。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

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十

word

7/18

分稳定而富于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为倾斜,静

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

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身高2.04米,胸围1.21米,腰围0.91

米,臀围1.29米,头长0.267米,约占全身的八分之一,是极为匀称的身材比例。

据测定,维纳斯从头顶到肚脐的高度与肚脐至脚底的高度之比约为1∶1.6,而从

肚脐到脚底的高度与全身的高度之比,其比值也是1∶1.6,正符合古希腊毕达哥

拉斯所确立的,后来被柏拉图所称谓的“黄金分割”比例。雕像伫立在一块厚约7

厘米的台座上,所以整座雕像的高度为2.112米。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

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

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的整个形象

既不妖艳惑人,亦非纤巧娇柔,既无媚态,也非羞涩;而是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

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崇高的感觉。古希腊人所崇尚的身心健

康、要求健美的体貌和内在的美德相结合的审美观念、以及古代大师精湛的艺术技

巧,在《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也

和古希腊其他许许多多以神命名的雕刻一样,无疑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美质的集中。

对神的歌颂也就是对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古希腊雕刻中的神像没有丝毫脱离世俗

的神秘感和程式化,而是为人们所理解、所欣赏,从中获得鼓舞和力量。“米罗斯

的阿芙罗蒂德”已成为人类美和爱的永恒象征。

从对《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雕像的欣赏中说明,对于西方雕刻绘画中的大量女性

裸体形象,不能简单的加以否定、排斥。而是应该区别对待,把像《米罗斯的阿芙

罗蒂德》那样的健康、具有高度美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与那些只注意表现外在感官

因素,一味追求刺激的庸俗的作品,甚至是宣扬低级、某某、黄色的作品要严格地

word

8/18

区分开来。

德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

大的静穆”。阿芙罗蒂德正是通过特定的形体结构,造成安宁、优美、平衡和理想

的视觉形象,显得崇高而静穆。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

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

维纳斯那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

自尊的神态。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

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总之,这座雕像是现存美神中最稀有的珍品,其躯体及衣裙,具有古典的节度,容

貌与发型具有希腊化的甘美,宛若一首好诗。19世纪法国大雕刻家罗丹,对这件

不朽杰作赞叹说:

“看!奇迹中的奇迹!她是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生

命的乐章高洁而优雅地飘散着。现代学院派的雕刻,既不了解希腊,也不了解自然,

多么美丽的希腊女人!活在雕刻家的心境里。”

(《外国雕塑掇英》,某某教育1987年版)

二、千古美谈的思考──话说“断臂美人”(谌知全)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是各不相同的,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

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千姿百态的。然而,美又有绝

对性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

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美的绝对性是美之所以

为美的品质,是确定美的本质的固有属性,是客观的,物质的,具有永恒性、稳定

word

9/18

性,因而它是不朽的,具有永不枯竭的美的魅力。

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在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其表现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美

的形态两者都能充分显示,如大海的波涛,既有惊涛骇浪的恐怖,又有平波展镜的

朗丽。它时美时不美,呈现出相对性,然而在相对性中又表现出它那气势壮阔的美

的绝对性。有的美的形态相对性很强,绝对性异常弱,如人的装饰美,千姿百态,

五彩缤纷,人们对它的审美,也往往众说纷纭,并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有的美

的形态绝对性非常明显,相对性比较隐晦,如火红的某某,皓洁的明月,雄伟的长

城、秀丽的某某等,古今中外的观赏者都是赞美的。

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的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能成为举世公认的精美绝伦的艺术

品,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共赏,可谓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就

在于美的绝对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和强大。它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共同

利益、心理和要求,具有超越于时代的共同美的特点。

(一)高洁的精神美

“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美神,也是爱神。主管爱情、婚姻和保护家庭。

她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但自身却很不幸,没有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人

们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视为“美好、善良、正义”的象征。

由此,产生过许多以她为题材的艺术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座雕像,虽然借助

于神的名义,而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社会理想”,是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说”的

产物,即神都具有人的外形和性格,只是神是最完美的人。因此,雕像不像欧洲中

世纪和东方古代同类题材的艺术品那样充满某某的神秘色彩,神都是头顶光环或三

头六臂,而是极富有人情味。从而不但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还鼓舞着人的斗志。

屠格涅夫说:“米洛斯的维纳斯比1789年的原则(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权

word

10/18

宣言)更不容怀疑。”意即: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19

世纪俄国作家乌斯宾斯基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潦倒的教师从维纳斯美丽动人的形

象中,唤起生的欲望和力量,改变了对人的看法。认识到人是美的,是有力量的,

是能得到幸福的,为了人类的幸福,必须进行不屈的斗争。马克思也对它作过很高

的评价:《米洛斯的维纳斯》展露着希腊人的思想、意志和品格。虽有着时代的局

限(未直接表现人与社会的矛盾),但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具有很大的美

学价值,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X和高不可及的X本。

雕像半裸的身躯,肌体圆润、丰满、优雅、健康,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了女性

的纯洁和健美,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教养与美德。显得落落大方,既庄重典雅,舒畅

自由而又节制有度,给人以“雄伟”和“温暖”感。全着装不能充分展露“美神”

与“爱神”之美,全裸又有放荡之嫌。《罗丹艺术论》中说:“这是古代的神品,给

人以被抑制了的热情、理智所调节了的生的愉快。”意思是说:透过她妩媚娴雅的

形体,表现了内在的人性精灵之美。雕像的头部微微昂起,眼睛凝视前方,专注沉

静,面部流露出智慧、矜持的表情,给人以坦荡无邪、自尊而又自信。无故意挑逗

献媚,矫揉造作之感,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态,温煦亲切的美,纯正而耐看,

使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了完整的统一。在它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及对

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二)理想的造型美

感人的题材内容与高洁的精神,要通过恰当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形式美也是艺

术作品抓住观赏者的第一要素。人们感受外物刺激和形成主观反映的生理器官,机

制是基本相同的。从而人们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也就会有共同之处。在正

常的,不同的审美主体身上,就会体现出某些共同美感。这一点,尤其突出地反映

word

11/18

在对形式美的欣赏方面。如和谐、匀称、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由物质实体性所决定,要求雕塑比绘画对现实生活进行更集中更概括的反映,更多

地运用寓意、暗示、象征性的手法,在更大程度上追求从个别到一般,以有限见无

限的艺术效果。雕像采用无衬景、无道具、无装饰、无大的动态的极其简练的造型

手法,让观赏者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集中品味主体的外在美以及通过外在美

传达出来的内在美。让人感觉增之一分太多,减之一分太少,精练含蓄,言有尽而

意无穷。雕像遵循雕塑创作以整个形体为艺术语言这一特殊规律,利用和强调体积

的组合变化,造成体积感,以传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在体积变化上形成四个面的转

换,重心在一脚,另一只脚是“稍息”状态;两个膝盖一前一后,组成一个面;骨

盆转向相反方向,又是一个面;头侧向另一方,是第四个面。动作的转折很小,很

微妙,很协调,表现了女性静穆的美,含蓄地透露出温柔典雅的气质。

法国美学家笛卡儿认为: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英国美学家夏夫兹

博里认为: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雕像以完全立体的造型(圆雕),

细腻洁白的质地(某某石),与真人类似的高度,给人以真实的生命感;她体型修

长健美,匀称和谐,符合形体美的尺度“黄金分割律”,上身与下身之比为1∶1.618;

丰满的胸部,婀娜的腰身,润腴的臀部,构成标准的三围,体现出女性体型鲜明的

曲线美,曲立凝视,全身呈S形,从各个角度看,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静中显动;

衣纹柔和飘动,疏密有致,显示出体形线条的优美,与裸露光洁的身躯形成鲜明的

对照,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体现着青春和旺盛的生命力;发型柔美,面庞娟秀,可

亲又可爱。整个雕像简洁优美,生动自然,形体语言丰富多彩,既不错乱,又不生

硬。车尔尼雪夫斯基赞扬《米洛斯的维纳斯》说:“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

这就是说,雕像的形体美,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一种理想的美,是健与美的统一,

word

12/18

是真实生活中的人体美不可比拟或难以达到的,但它确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目前尚

未充分展开的本性之中。艺术家力求抓住人性的美,并予以真实的表现,充分体现

人的尊严和崇高,激发人们去维护和追求。因此,这种“标准的”美是永恒的,不

朽的。人们观赏它,是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三)完整的艺术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发现时就没有双臂,所以又称“断臂美人”。手臂的残缺,

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说它是美的,但作为艺术美中的残缺,就要另当别论了。

艺术美所描绘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美和社会美,而且也可以反映自然丑和社会丑。有

的是对于丑的再现,有的是作为美的对照而存在的。罗丹的《欧米哀尔》就是通过

重点表现老妓的干瘪和衰老,来揭示一个老妓衰亡的自然规律和对任人欺凌的妓女

年老色衰后悲惨处境的同情,被誉为“丑得如此精美”。外貌奇丑的钟馗,也使他

匡扶正义,嫉恶如仇的内在美更加崇高和悲壮,以至世人发出“谁道先生不美容”

的赞叹。《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原本就没有塑手,还是挖掘时打断了,已无法考证,

也无需考证,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断臂已成为这一雕像主体美的对照,是塑

造目的的美和塑造手段的美,使身躯美更突出,更鲜明。罗丹也曾把一座雕像的双

手砍掉,原因是那双手太突出,影响了雕像的主体美。雕塑的特点是以整个形体为

艺术语言,内在的精神性的东西都溶化在形象的整体里,而不是集中到一个点上,

否则,会使局部与全身处于对立的地位。所以,杰出的雕塑作品即使局部残缺,也

无损其整体美。我国晋代哲人葛洪说:“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嫫

母有所善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笃也。”庄子也有“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说。

雕像的内在美与主体美的强大、突出,反过来又掩盖了局部的缺陷,使之“视而不

见”。

word

13/18

有人认为: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不断臂的维纳斯会更美。其实不然,肢体健全的

维纳斯雕像还有很多,有的也很美,但无一能与《米洛斯的维纳斯》媲美,像它那

样让人刻骨铭心。高明的艺术家,总是让艺术作品给观赏者留下想像的余地,造成

一种悬念和遗憾,让人们永远为她牵肠挂肚。断臂比完美无缺更具有一种艺术魅力,

诱发人们去发挥自己的想像,通过想像获得“全”的效果。倘若修复双臂,它的“全”

就会使欣赏者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想像的翅膀便捆住了,少有回味,过后便忘,从

而降低了作品的魅力,这种“全”实为艺术的不全。况且,修复后,手只能保持一

种姿态,不能满足所有审美个体的要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各种修复方

案都告失败,保持原貌成了最佳选择。

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他还说:“自然中认为丑的,

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断臂是《米洛斯的维纳斯》美的一种个

性,使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面貌,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西方美学史上有

“美人的黑痣”的观点,即美丽的脸上最好长有一颗黑痣,或一条小小的疤痕。中

国美学史上也有“美人方有一陋处”之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西施有病,杨贵

妃肥胖,史湘云咬舌,这就是美的个性。千人一面,既单调乏味,也缺少真实感和

可信性。因此,《米洛斯的维纳斯》不仅给人们带来永远的美的享受,而且也留下

永远的思考。她净化着人们的灵魂,也提醒着我们的艺术家:完整的艺术美,必须

由艺术作品和欣赏者共同来完成,艺术作品要具有充分发展的美,必须选择能够最

充分地发挥欣赏者想像力的形式,达到“破而愈完,半多于全”的艺术效果;少一

些功利主义,少一些赶时髦,少一些浮躁,按照艺术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精品方

能出,千古不朽之作才有可能。

三、缺损中见完整(X真福)

word

14/18

据说维纳斯的胳膊在19世纪出土时还完好无损,右手提着将要滑落的裙裾,左手

托着一只苹果。可不知在何时何地两条胳膊神秘地失踪,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后

来,“断臂的维纳斯”成了“缺憾的美”或“美的缺憾”的代名词。

不过维纳斯的塑像还是太美了。她除了损失两条胳膊外,别无所损,浑身透散着柔

美、静穆、高雅的气质,代表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最高成就。她太有名了,以致人

们要用笔正面描写和议论她,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其难处一是“肉眼凡胎”的观者

何敢一窥光焰辉煌的美神而遽下断语;二是自从她二度出生以来,一代代人的文字

记录数不胜数,后生晚辈何能超越前贤。该说的都说完了,在她面前难道只有保持

缄默、静穆?不是的,今有日本的清冈卓行,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

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任想像,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

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

清冈卓行两眼凝视着“虚无”,他看见了什么?

第一,他看见了艺术的奥秘。“缺憾的美”也是一种美,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美,

它“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在艺术领域,“缺憾的美”就是完整的美。“完整”

指什么?“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指一

种庄严肃穆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指一种具有原创性的生命力量。这让我们联想到东方神秘哲学:“惚兮恍兮”“窈兮

冥兮”“微妙玄通,深不可测”(《老子》),这便是“神秘”;“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老子》),“虚而待物”(《庄子》),这便是生命自无至有的诞生。“缺憾”正如

“无”,“无”何异于“有”?“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老子》),这是至德至善

至美的一种更高级的存在。也就是说,清冈卓行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东方文学艺术

精神哺育成长的作家,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目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

word

15/18

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道”,或曰艺术领域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

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第二,他看见了无数双眼睛。清冈卓行根本不在意美神玉臂的原始状样,甚至厌恨

和恐惧原臂的复殖,因为他想到了无数双富有创造力的眼睛注视之下的“可能存在

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认为“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

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就是说断臂的维纳斯,维

纳斯的断臂,激发起多少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的美好想像!在一千

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双完美的玉臂。断臂仿佛成为神奇的艺术符码,随千万观众

的解读而时时翻新。她永远生活在当代。在此作者又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艺术规律:

艺术形象的意义应由读者、观众来填补、完善和阐释。正如接受美学家所言:“阐

释似乎正试图补偿艺术已经失去的东西。”“本文的一致性意义──它并没有为本

文所系统表述──与其说是本文暗含的内容,不如说是出于读者的建构。”[德国]

沃·伊瑟尔《阅读行为》第14页、20页,某某文艺1991年版。(着重号系原

文所有)在作者、作品那儿忽略、遗忘、丧失的东西,正好由读者、观众拾起并重

新建构、放大、美化而成无数同质异构的崭新东西。这就是艺术的神妙功能。

第三,他看见了对象化的自身形象。艺术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可以

从中照见自己创造力,照见自己的趣味、人格、理想。这关乎艺术创造,其实鉴赏

又何尝不是如此!艺术鉴赏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任人依自己的眼力与心界在这一

空间的某维度上凝定自己的水准,找到自己的感悟结点。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心

胸广狭、人格优劣在艺术鉴赏中都毫无遮拦地显露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

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

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word

16/18

42卷,第126页。)奉读《米洛斯的维纳斯》,扑面而来的是发自作者人格境界的

一股强烈感染力,感受夏日海边狂野而温暖的风暴。这风暴里挟着美好的情感、意

志,那是作者自始至终动情地诉说自己的真切感受,言语间透露出对艺术的最彻底

的钟爱,体现他的高尚情怀,他的赤子之心;这风暴里挟着清新的灵气、悟性,那

是作者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人类艺术杰作的感染力、震撼力,并用文字准确

而畅快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印证他的艺术领悟力卓尔不群。

断臂维纳斯赐予了清冈卓行坦露心迹的激情,为我们留下一篇优美的散文;清冈卓

行的散文留给我们醇浓的美味,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敏感、热爱。

(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12期)

四、维纳斯为何失去双臂(X菊生)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大约公元前4

世纪时,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某某石雕

成了这一艺术珍品,但后来散失了。

1820年在米洛斯岛上,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一个神龛,里面

有个半裸美女的雕像。尤尔赫斯非常惊奇,但并不知道是维纳斯雕像,便把它搬到

家里。这时有两个法国海员刚巧来到该岛考察水文。他们看到这个雕像,但没有购

买。几天后,他们的船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应邀到法国大使馆赴宴席间,讲起了尤

尔赫斯的发现。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馆秘书马采留斯前去收买。然而在这

期间,尤尔赫斯已把雕像廉价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把它献给君士坦

丁总督的翻译员。正当神甫准备把雕像装船启运时,马采留斯刚巧赶到。马采留斯

向神甫交涉出让,被神甫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在混战中,维纳斯

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了。官司打到米洛斯当局,米洛斯当局以8000银

word

17/18

币的索价将雕像卖给了法国人。现在该雕像收藏在法国罗浮宫。

一百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维纳斯雕像断臂之前的形象。后来在旧档案稿中发现了

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它记述了居维尔最初在伊奥尔科斯家看到的完整雕像:维

纳斯右臂下垂,手抚衣衿,左臂上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双耳还悬有耳环……然

而至今无人能将此雕像复原。

(1991年3月9日《中国旅游报》)

五、到罗浮宫欣赏维纳斯(阎纯德)

走进罗浮宫,像进了五彩缤纷的艺术长河!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

术馆、绘画馆、雕塑馆、装饰艺术馆里陈列的四十余万件珍宝,每一件都是记录人

类文明的一部历史,都是无价之宝!

罗浮宫,我不知道每天有多少游人光临,那些涉重洋、越万山的各种肤色的参观者,

男女老幼像潮水一般,从早晨直涌流到黄昏。

我是这里的常客,被誉为世界“三宝”的“胜利女神”、爱神“维纳斯”雕像、达·芬

奇的绘画《蒙娜丽莎》可以作证,她们是经常看到我在她们面前流连的脚步、沉思

的神情的。

“维纳斯”,这件高两米、上身半裸的公元前的古希腊雕塑,在以收藏古代绘画和

雕刻而闻名于世的罗浮宫里,被称为“首席珍宝”。经过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这

位美丽的爱神,虽然被人们从废墟中拯救了出来,但不知何年何月,何种灾难夺去

了她的双臂。可是她的美,仍然使人倾倒,因此人们也称她为“断臂美神”。

一百多年来,学者们对维纳斯的两手臂进行过绞尽脑汁的研究:她的手臂究竟是什

么姿势?——左手搁在短柱上?右手拉着下身的披布?她正把战神的盾牌当作镜

子照?多次争论、各种猜测和研究论文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美术家、雕刻

word

18/18

家、考古学家们曾煞费苦心地为她的双臂设计过各种复原的方案和模型,但都归失

败,普遍认为不如让人们自己用想象去补充她那婀娜多姿的双臂好。

(《罗浮宫的微笑》,见《中华少儿阅读全书》某某文化教育1996年版)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21:09: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36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学校安全教育
下一篇:史记刺客列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