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文若

更新时间:2023-01-20 21:05:22 阅读: 评论:0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归纳-相对相差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运动饮料)

南昌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

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

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

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

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

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

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

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

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

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

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

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

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

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

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

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

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

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

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

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

B.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

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C.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

有时也喻指“俭朴”。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

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

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

加;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荀彧胸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向曹操献计,

把皇帝迎到许都,为“胁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C.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了变乱发

生;官渡之战,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

D.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

灾祸;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②“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

【答案】(1)A

(2)A

(3)B

(4)①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

英才。

②“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

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将军”“兖州”“首事”“山东”“此”“天下”“要

地”“虏”“熟麦”“食”“谷”“吕布”,虚词“以”“之”“也”“其”“而”“则”,“熟麦”意思是“成熟的麦

子”,作“收”的宾语,意思是“抢收成熟的麦子”,为完整动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C项;

“约”的意思是“节约”,“蓄”的意思是“储存”,“食”和“谷”都是粮食的意思,分别作“约”和

“蓄”的宾语,意思是“节食蓄粮”,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资”的意思是“帮助,

资助”,“一举”指“军事行动”,“一举”作“资”的宾语,意思是“助军事行动”,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B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

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

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句子可以断开为: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

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

吕布不足破也。故选A。

(2)A项,“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的‘九宾礼’一样”说法错误,上宾之礼用于接待宾客,九宾礼是接待外交使者,两者不同。

故选A。

(3)B项,“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说法错误,原文为“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

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由此可以看出迎

皇帝到许都是曹操的想法,荀彧表示支持。故选B。

(4)①中“因”,趁着;“奉”,奉迎;“以”,连词,表目的;“从”,顺应;“从人望”,顺应

百姓(万民)心愿;“秉”,秉持,执;“至”,最大的;“服”,使动用法,使……信服;

“致”,招致,网罗;“英俊”,指英才;“致英俊”,网罗英才。②中的“见”,同“现”,显现,

败露;“情见”,情形败露;“竭”,衰竭;“势竭”,声势衰竭;“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判

断句,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乃”,于是,就;“坚壁”,指坚守壁

垒;“持”;相持(对抗);“之”,代词,代指袁绍;“操乃坚壁持之”,曹操于是坚守壁垒

(和袁绍)相持。

故答案为:⑴A;⑵A;⑶B;

⑷①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

才。②“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

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

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

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

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

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

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

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

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

“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

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荀彧(yù)字文若,颍川颍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

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

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

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

啊。”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

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

荀彧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

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

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

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

动,则吕布不难击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

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

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

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

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

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

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情形败露,声势

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

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

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

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

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

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

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

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宽父无晦,袁州刺吏。宽通略,以文词进,骑射、弹棋、投壶特妙。景云中,为润州

参军,刺史韦铣为按察使,引为判官,清干善于剖断,铣重其才,以女妻之。转太常博

士。礼部拟国忌之辰享庙用乐,下太常,宽深达礼节,特建新意,以为庙尊忌卑则登歌,

庙卑忌尊则去龠。中书令张说谓宽明识,举而行之。再迁为刑部员外郎。有万骑将军马崇

正昼杀人,时开府、霍国公王毛仲恩幸用事,将鬻其狱,宽执之不回。宽性友爱弟兄多宦

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有休憩所击鼓而食当世荣之选吏部侍郎,

及玄宗还京,又改蒲州刺史。州境久旱,入境,雨乃大浃。迁河南尹,不附权贵,务于恤

隐。政乃大理。改左金吾卫大将军,一年,除太原尹。

赐紫金鱼袋。玄宗赋诗而饯之,曰:“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天宝初,除陈留太

守,兼采访使。寻而范阳节度李适之入为御史大夫,除宽范阳节度兼河北采访使替之。时

北平军使乌承恩恃以蕃酋与中贵通,恣求货贿,宽以法按之。檀州刺史何僧献生口数十

人,宽悉命归之,故夷夏感悦。

宽以清简为政,故所莅人皆爱之,当时望为宰辅。及韦坚构祸,宽又以亲累贬为安陆别

驾员外置。林甫使罗希奭南杀李适之,纡路至安陆过,拟怖死之。宽叩头祈请,希奭不宿

而过。宽又惧死,上表请为僧,诏不许。然崇信释典。常与僧徒往来,焚香礼忏,老而弥

笃。累迁东海太守、襄州采访使、银青光禄大夫,入拜礼部尚书。十四载卒,年七十五。

诏赠太子少傅,赙帛一百五十段、粟一百五十石。兄弟八人,皆明经及第,入台省,典郡

者五人。

(节选自《旧唐书·裴宽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有休憩所/击鼓

而食/当世荣之/

B.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有休憩/所击鼓

而食/当世荣之/

C.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有休憩所/击鼓而

食/当世荣之/

D.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有体憩/所击鼓

而食/当世荣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壶,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若不会,就用箭投酒壶代替。

B.太常,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主要职责是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

C.蕃酋,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部落的称谓。除“蕃”字以外,还有“蛮”“夷”等字眼。

D.生口本指俘虏。后以俘虏为奴隶,即用作奴隶的称呼。从文中语境看,是俘虏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宽官居太常,通晓礼仪礼节。礼部打算皇帝忌日那天在宗庙配乐祭奠,裴宽认为庙尊

忌卑就可以登堂而歌,否则不可,张说按这种说法予以施行。

B.裴宽不惧权贵,敢于秉公执法。万骑将军马崇白天杀人,尽管权贵王毛仲想出卖官爵,

枉法断案,但身居刑部员外郎的裴宽依然逮捕了马崇。

C.裴宽关心百姓,深得皇帝赞赏。他刚来到蒲州任职,久旱的蒲州就下了一场透雨,这件

事从侧面表现了裴宽对百姓的体恤,唐玄宗曾赠诗予以褒扬。

D.裴宽受累被贬,试图躲避灾祸。裴宽因受韦坚的牵连被贬安陆,罗希奭绕路经过安陆,

打算恐吓裴宽,让他自杀,裴宽因怕死上表辞官,出家为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引为判官,清干善于剖断,铣重其才,以女妻之。

②宽以清简为政,故所莅人皆爱之,当时望为宰辅。

【答案】(1)C

(2)C

(3)D

(4)①(韦铣)将他引荐为判官,裴宽清廉干练,善于剖明决断,韦铣着重他的才干,

将女儿嫁给他。②裴宽以清廉简约为政,所以他到哪里,人们都爱戴他,当时希望裴宽担

任宰辅。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友爱”是说裴宽性情友爱,而“宦达”是说裴宽的“弟兄”,

也就是说“弟兄”应是“宦达”的主语,故应在“弟兄”前断开,排除BD两项;“宦达”的主语是

“弟兄”,而“亦有名”的主语是“子侄”,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在“宦达”和“子侄”之间断

开,排除A项,故选C。

(2)C项,“蕃酋”,“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部落的称谓”错误,“蕃酋”应是我国古代对少数

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故选C。

(3)D项,“裴宽因怕死上表辞官,出家为僧”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宽又惧死,上

表请为僧,诏不许”,意思是“上表请求出家为僧,皇帝下诏不准”,是“上表请求出家为

僧”,且皇帝不准。故选D。

(4)第一句,句首添加主语“韦铣”;“引为判官”省略代词“之”,应为“引之为判官”,

“引”,引荐,“为”,动词,做,担任;“清干善于剖断”的主语是“裴宽”,“清干”,清廉干

练,“剖断”,剖明决断;“重”,看重;“其”,代词,他的,指裴宽的;“以”,介词,把;

“妻”,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他为妻子;“之”,代词,代裴宽。第二句,“以……为”,用

(凭借)……处理“清简”,清廉简约;“故”,所以;“所莅”,所字结构,“莅”,到,“所

莅”,到的地方;“之”,代词,代裴宽;“望”,希望;“望”后省略代词“之”,即“裴宽”;“为

宰辅”中“为”是动词,担任。

故答案为:⑴C;⑵C;⑶D;

⑷①(韦铣)将他引荐为判官,裴宽清廉干练,善于剖明决断,韦铣着重他的才干,将女

儿嫁给他。②裴宽以清廉简约为政,所以他到哪里,人们都爱戴他,当时希望裴宽担任宰

辅。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

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

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

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

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

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

等角度出题。

⑷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

感。

【附参考译文】

裴宽父亲名无晦,任襄州刺史。裴宽通晓谋略,凭借文章出任官孽,骑射、弹棋,投壶

等技艺特别精通。景云年间,任润州参军,刺史韦铣担任按察使,将他引荐为判宫,裴宽

清廉干练,善于剖明决断,韦镜看重他的才干,将女儿嫁给他。裴宽转任太常博士。礼部

打算在皇帝的忌日那天在宗庙配乐祭奠,事情交给太常,裴宽深明礼节,特意提出新的理

解,认为庙尊忌卑就可以登堂而歌,庙卑忌尊就应当禁止音乐。中书令张说认为裴宽见识

高明,都按他的想法施行。经过两次升迁,担任刑部员外郎。有万骑将军马崇白天杀人,

当时开府、霍周公王毛仲受皇帝宠幸掌握权柄,准备收受贿赂,出卖官爵,枉法断案,裴

宽逮捕马崇,没有回复。宽性情友爱,弟兄大多官位显达,子侄也有名声,在东京建房同

住,八座院落相对,外甥和诬辈都有休息的地方,击鼓吃饭,当代的人都认为这是荣耀的

事。被选吏部侍郎,等刘玄宗返回京城,又改任蒲州刺吏,州里久旱,裴宽来到这里,雨

才下透。升为河南尹,不阿附权贵,致力于救济苜姓,政事于是治理得非常好。改任左金

吾卫大将军,一年后。担任太原尹。

被赏赐紫全鱼袋。唐玄宗赋诗赠给他,说:“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天宝初年,任

陈留太守,兼任采访使。不久范阳节度李适之入朝任御史大夫,裘宽就接替他破任命为范

阳节度兼河北采访使。当时北平军使乌承恩依仗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和太监通好,恣意贪求

财物,裴宽依法查办他。檀州刺史何僧献上几十个俘虏,裴宽都让他们回家,所以少数民

族部落感动高兴。

裴宽以清廉‘简约为政,所以他列哪里,人们都爱戴他,当时希望裴宽担任宰辅。等到韦

坚遭遇灾祸,裴宽又因亲属关系多次被贬,任安陆别驾员外置。李林甫派罗希奭到南方杀

掉李适之,绕路经过安陆,打算恐吓裴宽,让他自杀,裴宽叩头请求,希奭没住下就离开

了。裴宽又怕死,上表请求出家为僧,皇帝下诏不准。但他崇信佛典,经常与僧徒往来,

焚香忏悔,老而弥笃。多次升迁担任东海太守、襄州采访使、银青光禄大夫,入朝任礼部

尚书。天宝十四载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诏赠太子少傅,赙赠帛一百五十段、米一百五十

石。兄弟八人。皆考中明经,在朝中和地方任职的有五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

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

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

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

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

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

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

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

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

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

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

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

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

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

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

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

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

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

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

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

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

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②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答案】(1)B

(2)A

(3)B

(4)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

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

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解析】【分析】(1)句中,“师泰领义兵出战”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

时间副词,不能成句,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

(2)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故选A。

(3)B项,“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

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理解错误,他

任兵部侍郎时“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故选B。

(4)①中的“狱”名词,案件;“谳”动词,审判定罪;“类”副词,像;“以”动词,认为;

“为”动词,是。②中的“以”连词,因为;“嫉”动词,憎恨;“莫”否定代词,没有人;“中伤”

动词,毁谤伤害。

故答案为:⑴B;⑵A;⑶B;

⑷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

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

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

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

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

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

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

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

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

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

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

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

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服母亲丧事,服丧期

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

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

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

抢劫杀害。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事情又牵连到高丙。史甲无辜服罪之后,高丙也因

此被逮捕。师泰秘密询访此案,原来是同里之中沈丁运载货物到达杭州后返回时,看到渔

民在海中撒下的渔网,趁机偷网中的鱼,而被渔民杀死。史甲其实未曾杀人抢财,高丙也

不知情,他们的冤情都得以昭雪。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

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

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

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调任

兵部侍郎。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贡师

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

(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

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

泰为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撤销,师泰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

廉访使。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

管。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

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

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

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

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丞相又以皇帝的名义授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朝廷授

师泰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师泰入朝任秘书卿,赴任行至杭州海宁县,生病去世。师泰

尤其喜欢接见引进后辈,贤能的士人,不论熟识还是不熟识的,都加以推荐,因此士人们

一致都归向他。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

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

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

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

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

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

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徳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

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

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礁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

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

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

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藏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

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

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

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

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

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

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

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

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

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

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

先人也叫“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

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

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

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

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②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

【答案】(1)B

(2)B

(3)B

(4)①(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②欧阳德风度温

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

【解析】【分析】(1)本题断句,只有首句和尾句不同,中间答案一致,故可以采用排除

法,快速得出答案。如“恳请”是一个人的动作行为,发出这个行为的是欧阳德,故“德恳

请”不该断开,可以排除A、C。“母忧归服未阕”大意是“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

从语法角度,“未阕”前应该有个主语。排除D。故选B。

(2)B项解说错误,“军令”属于“兵部”。故选B。

(3)B项,“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分析错误,原文“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说明欧阳德是

在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故选B。

(4)本题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①“甫”解释为“刚刚”、“冠”译为“二十岁”、“举”译为“中

举”、“之”译为“到”。②“务”译为“讲究”、“尚”译为“崇尚”、“见”表被动、“知”为“了解”之

意。

故答案为:⑴B;⑵B;⑶B;

⑷①(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②欧阳德风度温

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另外,这

类题也有规律可寻: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

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熟读精思是关

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

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另

外,针对每一个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

体理解能力。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欧阳德,字崇一,是泰和人。(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

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1523),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欧阳德与魏良

弼等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谀之意,结果进士及第,授六安州知州。他

在六安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生徒讲学。后调入京城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诏令选择

朝中有学问和有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于是欧阳德改任为编修。后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

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师。随后,召入京为

太仆少卿。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

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每日讲学。其后,因被荐举起任原官,又经过多次升迁

至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起用为礼部尚书,

但等到服丧期满才赴任,召命他当值无逸殿,当时,迟迟不立皇太子,因为世宗相信陶仲

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立皇太子之事。欧阳德恳请建储。适逢世宗诏令二王出京至

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欧阳德则认为裕王是太子不应出京,并上疏说:“从前太祖以

父婚子,诸位王子都住在宫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才搬到外府,现在的事和太祖时候

的情况相同,请按照当初的旧制。”世宗不答应。欧阳德奏道:“《会典》关于婚礼中说,

太子结婚曰‘承宗’,分藩诸王结婚日‘承家’。现在裕王是承宗还是承家?”世宗不高兴地说:

“既然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册立裕王为太子?”欧阳德立即准备册立礼

仪。皇帝更加不高兴,但是最终原谅了他的忠诚。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奏请

按成化朝纪淑妃的旧例丧葬。皇上不答应。欧阳德说话理直气壮,裁断诸位宗王和藩王尤

其有凭据,或者当面指出利益与损害之处,众人面面相觑脸部发抖,欧阳德却神态自然,

十分镇静。正当这时候,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因学识渊博居显要地位。他们在

灵济宫聚集四方名士,共同讨论“良知”之学,前去聚会的有五千人。都城讲学的集会,因

此盛行。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将被任用掌

握大权时,欧阳德却突然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庄。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清)

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如垒石为城

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

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

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

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

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

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

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

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③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

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

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殊骛而诡趣:山势如

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

B.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

C.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D.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

(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B.故C.而D.其

(4)给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B.复溯朝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C.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D.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平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5)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写静,“寒光动寺壁”写出了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线移动,寒光折射在

墙壁上,仿佛墙壁在动,给人一种动态美。

(2)D

(3)C

(4)B

(5)内容上交代了灵岩的具体位置,游览者情况,并告诉了子颍游览路线及写作时间、地

点人物。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成。结构上,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也

是对上文的总结。

【解析】【分析】(1)作答本类题首先明确确定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对本句话进

行分析,本句话的意思为:树林中积满了白雪,初升的太阳照在上面,清澈透明,积雪的

寒光反射在寺庙的墙壁上,墙壁都好像在晃动了。点明手法,从动静的角度,对手法进行

解释分析即可。

(2)D选项,由“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

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可知,“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错误。“帷张而军行”

这是一个比喻。故本题选D项。

(3)上文写“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中间用

分号,可知为并列结构。前文写到“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

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后文写“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可知为转折关系,故本题

选C项。

(4)本题“复溯”修饰“朝公谷东南”,“缘”修饰“泰山东麓”中间不能断开;本题前后两句句

式相同,结构相似,故选B项。

(5)作答本类题型,从内容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写

出了灵岩的位置;“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记述了游览者情况;“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记述了景色。“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

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记述了游览

路线。“张峡夜宿,姚鼐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故答案为:⑴以动写静,“寒光动寺壁”写出了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线移动,寒光折射在墙

壁上,仿佛墙壁在动,给人一种动态美。

⑵D;⑶C;⑷B;

⑸内容上交代了灵岩的具体位置,游览者情况,并告诉了子颍游览路线及写作时间、地点

人物。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成。结构上,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也是

对上文的总结。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能力。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

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

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

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⑶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

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⑷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

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

语句进行断句。

⑸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

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①

(宋)欧阳修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

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

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

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

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

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

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

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

也!”

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

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

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

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①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

免了他们。②贼:指窥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B.则C.乃D.而

(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

(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答案】(1)C

(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

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3)C

(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

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

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

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

子”的观点。

(5)A

【解析】【分析】(1)文章第二段是对林和靖先生的评价,方框的位置在句末,从上文来

看,这个句子应是一个判断句,所给选项中,“则”和“乃”可以用在判断句中,“则”一般起强

调和确认作用,“乃”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因而可译为

“是”“就是”。本题中用“乃”更恰当,故答案应为C项。

(2)从内容上看,第①段先写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然后指出判处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

别坏的,最后总结,为正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说明死囚都是罪大恶极的,而“守义

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从结构上看,开头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过

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

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由此可知

C项正确。A项,“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对观点理解错误;B项,“证明小人也可

以转化为君子”无中生有;D项,“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无中生有。

(4)从第三段来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驳的观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

可使变而为君子”;然后分析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

之心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指出太宗纵囚与囚犯自归皆有动机,与恩德和

信义都没有关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来反

衬“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表明“此又不通之论也”,有力地驳斥了“罪大恶

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的观点。

(5)《纵囚论》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

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文章开门见山,从“信义行于君子,

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全文基调。接着通过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用君子与小人相

比较,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因此,作者

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由此可知,答案应

为A项。

故答案为:⑴C;

⑵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

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⑶C;

⑷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

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

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

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

子”的观点。

⑸A;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查看所给的虚词,回忆所给

虚词的常用含义和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的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信义可以在君子

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

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

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在仔细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第②

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

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

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驳论的思路的能力,解答事首先要确定文章驳斥的是什么观点,

然后再分析相关段落是怎样进行驳斥的。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要在阅读全文,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

旨。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

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

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

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

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

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

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

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

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

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

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

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

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

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

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

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

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

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

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

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

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

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

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

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

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

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

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

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

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

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

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

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

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

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

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

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

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狭:使……狭小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蔽:

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劳苦不息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蹈: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到则披草而坐

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士大夫之族

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君何以知燕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

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

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

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

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

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②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答案】(1)A

(2)D

(3)C

(4)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

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

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

得好处吗?

【解析】【分析】(1)A项,“狭”,应为意动用法,以……为狭。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

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

的。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该

句释义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故选A。

(2)A项,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后句“而”连词,表修饰。B项,前句“于”介词,在;

后句“于”介词,对。C项,前句“之”代词,他;后句“之”代词,这。D项,“以”都是介词,

凭借。故选D。

(3)C项,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为了表明“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

异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为了“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

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故选项错误。故选C。

(4)本句关键是三个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天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太

甲不以为专”,然后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甲”“天下”,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

即可。句中“太甲”与“废”是主谓结构,不要断开;注意“是”为指示代词,不要断开。

(5)此题注意,“耕于有莘之野”为状语后置。“道”“义”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合乎道,合乎

义。“眇然”解释为渺小的样子。

故答案为:⑴A;⑵D;⑶C;

⑷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

/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⑸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

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

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

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

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

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

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

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

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

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

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

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

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

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

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

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

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

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

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

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

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

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

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

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

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

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

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

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太甲被废

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

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

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

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

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

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

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

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

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

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

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

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

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

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

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已

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六

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

罪焉,居十月,乃去。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

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

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

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

何!”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1)下列加下划线“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皆予之以归②维以卒岁③师己以实告④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⑤以策指之曰⑥吾以汝为死矣

A.①④/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粥羔豚者弗饰贾/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B.四方之客至乎邑者/文不在兹乎

C.皆予之以归/请先尝沮之D.齐人闻而惧/沮之而不可则致地

(3)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盍致地焉/孔子恐获罪焉B.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居十月,乃去

C.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霸则吾地近焉D.桓子慨然叹曰/然后得去

(4)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孔子亦何言B.居鲁得禄几何C.回何敢死D.匡人如予

(5)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于”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怠于政事②又不致膰俎于大夫③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④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

卫⑤男女行者别于涂⑥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1)B

(2)C

(3)D

(4)C

(5)C

【解析】【分析】(1)①句中“以”是连词,来;②句中“以”是连词,来;③句中“以”是

介词,把;④句中“以”是介词,由于;⑤句中“以”是介词,用;⑥动词,认为。故选

B。

(2)A项中第一个“者”是代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B项

中第一个“乎”是介词,到;第二个“乎”助词,吗。C项“之”均为代词,第三人称。D项中第

一个“而”是连词,就;第一个“而”是连词,如果。故选C。‘

(3)A项“焉”均为兼词,“于之”“于此”。B项“乃”均为副词,才。C项“则”均为连词,如

果,那么。D项中第一个“然”是助词,……样子;第二个“然”是代词,这样。故选D。

(4)C项中“何”是副词,怎么;其余为代词。故选C。

(5)①中“于”是介词,在……方面;②中“于”是介词,给;③中“于”是介词,对于;④

中“于”是介词,到;⑤中“于”是介词,在;⑥中“于”是介词,向。故选C。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⑷C;⑸C;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

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

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

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

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

虚词的具体义项。

(5)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

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

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门人

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

‘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

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官员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

归。

齐国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

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鉏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

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

都穿上华丽的衣服,且会跳《康乐》舞,还有身带花纹的马三十匹,一并送给鲁国国君。

齐国先把女乐和纹马采车安置在鲁城南边的高门外。季桓子身穿便服多次去偷看,打算接

受,就告诉国君外出巡游,以此为名,整天在城南观赏齐国的美女、纹马,连国家的政事

都不想了。子路见此情形,说:“先生,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孔子说:“鲁国如今就要郊

祭,假如能按礼法把祭肉分给大夫,那么我们还可以留下来。”季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送来

的美女,一连三天不问政务;郊祭结束,又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鲁国,

在屯地住宿过夜。鲁国的师己赶来送行,说:“先生是没有罪过的。”孔子说:“我唱首歌行

吗?”于是唱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赶走;亲近那些妇人,可以使国破家亡。悠

闲啊悠闲啊,我只有这样安度岁月!”师己返回,桓子问:“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照实告

诉。桓子长叹一声说:“先生怪罪我是因为我接受齐国那一群女乐的缘故啊!”

孔子于是去到卫国,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得俸禄多

少?”孔子回答说:“俸禄粮食六万。”卫国人也致送粮食六万。过了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

孔子的坏话。卫灵公派大夫公孙余假频繁出入孔子住所。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居住了十

个月,离开卫国。

孔子将要到陈国去,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弟子颜刻替他赶车,颜刻用马鞭子指着说:

“从前我进入过这个城,就是由那缺口进去的”。匡人听说,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阳

虎曾经残害过匡人,于是匡人就围困了孔子。孔子的模样很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

五天。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颜渊说:“老师您活着,我怎么敢

死!”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害怕。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死去,周代的礼乐

制度不就在我们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

承提起维护它的责任。上天并没有要消灭周代的这些礼乐,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

派了一个跟从他的人到宁武子那里称臣,然后才得以离开匡地。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

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

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

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

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

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

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

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

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

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

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

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刑部尚书。武宗践阼,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

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

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

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1)选出与文中例句“莹巡振,全活甚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A.沛公军霸上。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项伯杀人,臣活之。D.素善留

侯张良。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

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

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

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

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C.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D.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比喻登

上帝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

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

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C.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

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

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答案】(1)B

(2)C

(3)B

(4)B

(5)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

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

给他定罪。

【解析】【分析】(1)本题题干,“莹巡振,全活甚众”意思是,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

很多人。“全活”,动词活用作名词,保全存活的人。A项,沛公军霸上,意思是,沛公(的

军队)驻扎(在)霸上。“军”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B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意

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C

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活”,使动,使……

活。D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故选B。

(2)这段话翻译为: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

困难。樊莹说:“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徐恪把此事

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曰”的主语是“莹”,要

连在一起,前面“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断句,排除AB;“属莹部吏”

的目的是“钩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

(3)B项,“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

职责。故选B。

(4)B项,“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

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可

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故选B。

(5)关键词有:①“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檄文;“寝”,停

止,制止。②“乃”,原来是;“官帑”,国库里的钱财;“因”,借;“晦冥”,阴暗;“罪”,作

动词,给……定罪。

故答案为:⑴B;⑵C;⑶B;⑷B;

⑸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

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

勇给他定罪。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该题重点考查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

词、名词作状语。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另外,

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

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

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

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

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

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

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

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

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年,考中进士,称病归家休养。过了很长时间,授予他

“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建造“却金亭”来纪念他。

成化八年,升任御史。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了贼人的首领。到江北整顿军队,

上奏的条文多被定为例规。改调巡按云南,交阯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

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出任松江府知府。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

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赋税徭役按照周忱

的旧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服丧归家,后来起用为平阳知府。

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长官。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升

任河南按察使。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河

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樊莹说:“把一万人

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

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四年升任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上奏相互

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

琮非常高兴。然后樊莹上奏说他破坏孝陵龙脉的事,蒋琮于是被捕入狱,发配到净军。

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的贼人勾结两广的瑶

人、僮人作乱,樊莹告谕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樊莹

在家赋闲七年,朝廷内外交相推荐,起用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

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连续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声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

也多有灾害异常,皇帝命令樊莹巡视。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

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访察得知景东的变乱,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

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樊莹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

书。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刘瑾以联合核查隆平侯争夺袭爵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

他的名籍。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的事获罪,罚米五百石运输到边疆。樊莹一向贫困,

到这时更加窘迫。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刘瑾失势后,恢复原官,追赠太子少

保,谥号清简。

樊莹性情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行走于田间,他说:“不单是看

庄稼,而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他的后人遵从教导,大多朴实敦厚勤奋学习。

10.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

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

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

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

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

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

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

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

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

点。

B.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

上。

C.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

情。

D.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

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1)A,C

(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

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

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

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

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

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

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所以,两篇文章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

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

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

处。

故答案为:⑴AC;

⑵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

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

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

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

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

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

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

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

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

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

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

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

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

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

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

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

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

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

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

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

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

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

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

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

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21:0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3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反思报告
标签:文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