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一】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
们目光尽头。又是一个长假,终于又拿起了读了一半的《万历十五年》,重新翻
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
“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
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YearOfNo
Significance”,直译到英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
读到所在,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
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
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
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
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
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
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
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
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
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
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
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
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
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
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
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二】
《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但是是个引子,黄仁宇
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
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
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发奋,无
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
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
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
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来黄仁宇只是选取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而实际上他选取
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
他们看起来是个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
也付出自己的发奋,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
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
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正因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
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
维持守旧平衡的群众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
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
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第一章从小事切入万历的宫廷生活和处处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他最终清算
了自己坚持原则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但是
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具备自主权。而第二章里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则发奋在
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共济,留意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
构能够正常运转,但这种处世态度并不为文官集团理解。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
与群臣对抗,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最终对百官采取
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好处,也采取消
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四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证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
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第五
章清官海瑞期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疑与社会时代相悖
离,虽然道德值得敬佩但无法真正施行。第六章从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
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而无法有所作为。第六章社会名人李贽的
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学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
然而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
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
总而言之,作者的观点是认为明代当时的制度已然极为落后,财政与组织上
极为松散,导致国家实力名不副实,而微薄的薪水也导致文官阳为道德,阴为私
利,实际主导国家的文官集团都处在此种阴阳冲突之中不能自拔,而任何企图的
改变都遭到了强烈的攻击和反对。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海瑞、武官戚继
光、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应对混乱的现状期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
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发奋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
力,正因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
因此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留意谨慎地持续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
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刻而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三】
《万历十五年》,由历史学家黄仁宇所着,作者将目光放在1587这个“无关
紧要”的年份,应用万历皇帝朱翊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院都御史
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这六个人物分别代表
着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行政首脑、官僚阶级、模范官员、军事将领、思想界的翘
楚,经过对他们的描绘和点评,侧面描画出明王朝的衰落。文中六个人物都试图
有所打破和改动,但被制度所禁锢着的他们,只能成为制度的牺牲品,所以作者
也在文中指出,这是“一个大失败的总记载”。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而出名于世,在《万历十五年》也能充沛地表现出来,
他以为以道德为规范来评判历史有失它的合理性,于是他另辟蹊径,从技术的角
度,从制度框架来停止剖析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缘由,黄仁宇拓宽了历史研讨
视野,从历史的小细节动身,探求宏观的历史问题,这也是他所说的“叙事无妨
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黄仁宇愈加注重历史为什么会开展至此,所
以他经过联络比拟、归结等等办法来得出结论。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黄仁
宇的“大历史观”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分离《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案例,
来探究一下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历史教员应当如何进步学生的历史思想才
能。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20:4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3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