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篇一】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
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
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
逐步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
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
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
不平,劝他面君讨赏,不过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
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
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不过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
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
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
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
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
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个天定为“寒食节”。第
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
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
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
纪念介子推,这个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
论》)。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据考,清
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
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
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
现于文献上。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
“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
来的。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
观点。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逐步
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
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
看,唐代以前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
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
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
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
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
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
相融合定型;因为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中国北方
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
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
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
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
的一个官方认定。
【篇二】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但
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
是文化观点。“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
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
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所以成为上古时代人
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
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
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
月建”的特定节令。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
二地支),“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
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
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
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故,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绕东、南、西、
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
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个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
气温升高,大地表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
好时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
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
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
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
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
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
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
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点。“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
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
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
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但有祭扫、缅怀、
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
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
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
富的文化内涵。
【篇三】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
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
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
节气。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
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
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
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
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
交节点。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爽温暖、
大地表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
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
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
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所以得名。”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
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桐
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
萌动。
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
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
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
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
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
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
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
不同而又存有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
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
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
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
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20:2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34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