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
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拟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
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
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表达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
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
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
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
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
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
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
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
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
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
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
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
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
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答复。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
有心计,有韬略,机敏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
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
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
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
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
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
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
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原文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品注释
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蓬:蓬乱。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6映:遮映
5借问:向人打听;
6遥:远远地;
7怕:害怕;生怕。
8鱼惊: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9应:应答
作品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9:1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30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