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予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
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
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今日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桃
花源记》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抱负社会,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
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著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
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状况,好吗?今日我们
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
情。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状况。
三、诵读和复述:
○1赏识书法作品,配乐朗读。(老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
音或自己示范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
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跳入下一页。)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
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精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
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殊予以
重视的字词。
2、老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
缘溪行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才通人豁然开朗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问所从来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寻病终
老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
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学问及相关学问,展开联
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
在充分调动同学主动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究的热忱。)
4、请同学逐句翻译,老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具体内容见课件。)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觉桃花林。
第二、三段:进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查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六、深化研读:
1、揣摩语言(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
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问题探讨(同桌互相探讨,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
若9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1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支配“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怎样的社会抱负?
3、主题探究(四人小组探讨,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漂亮,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
俗淳朴,人人生活得清静美好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
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清静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
是作者的社会抱负。
七、拓展思索:
1、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索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
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2、比较分析
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
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
想,情节离奇,极具浪漫颜色。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予了作者的
社会抱负,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
《天上的街市》表现得主动、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
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
3、独抒已见(依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
分成两至三派进行探讨,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2这种抱负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3今日,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抱负?
八、老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学问,
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
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
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九、全班齐诵课文,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
船走,遗忘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
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艳丽漂亮,坠落的花瓣繁多
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
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头洞
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
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和桑树
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叉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
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开心,得意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
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
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
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
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
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
为他们具体说出自己知道的状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异。其他的人
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
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知他说:“这里的状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
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
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状况。太守马上派人跟着
他前去,查找从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奋兴地计划前
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心悦
诚服;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
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到底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尝,归纳出
以下几点:
一、语言美,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
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
容原来应当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
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
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
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怪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漂亮如画,
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绚烂的
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
惬意?再看问、文中的另一幅画面,不,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缓
缓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漂亮如画,一
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
再制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制造,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一幅幅漂亮的
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诗》
的序呢?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抱负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抱负世界里,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清静的生活。“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忱好客,
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怜悯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赐予了极大
的怜悯“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
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颜色;
2、结构自然,脉络清楚。依据渔人的发觉桃花源——进入桃花
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假如我们专心去仔细分析品尝确定将会
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
唯美主义的力作。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7:1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25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