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围城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20 15:36:31 阅读: 评论:0

2017年天津中考语文答案解析-马关条约签订时间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上岗证考试)

第1页共10页

《围城》读后感(集合15篇)

"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

讨厌的人,才可结交做朋友。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旅行

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要维持原

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

的悲哀。"

"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是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

崇拜太太,太太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上了年纪的人动了爱情,就如同老房子着火,不可救药。"

"吃饭和借书,都是极其暧昧的两件事,一借一还,一请一去,情份就这么

结下了。"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

了另外—个。"

"打消已起的念头好比怀孕的女人打胎一样痛苦。"

当一本小说里充满如此机智幽默的对话描写,你能不想一口气读完吗?我

认为喜爱中国文学的人都应该在他(她)的书単里有《围城》这本书。朋友,

你同意吗?

《围城》读后感8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此句出自钱

钟书的《围城》,是他对婚姻,对生活,对人生,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在此书

中,作者将人在面临尴尬与窘迫的“围城”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洋洋自

得、无可奈何以及虚情假意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折服于作者精彩绝伦的文字底

蕴同时,我偶尔也被它意韵深长的讽刺而深深刺痛。在一句句平凡而又饱含讽

刺的文字里,作者将人生的精彩与无奈相交织,人性的怜悯与扭曲相交融,只

留给读者意味深长与叹为观止。

小说所描绘的是主人公方渐鸿和一群受到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

第2页共10页

情和名利中互相欺诈的灰色生活。方鸿渐是一个留学生,他软弱,善良,一事

无成,面对他生活中的一堵堵围城,他不乏聪明却又优柔寡断,对于爱慕之

人,“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

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

水里;除醋外,面包、牛肉、红酒无一不酸。”,在这似乎黑白颠倒,令人作

呕的西餐体验里,他也不忘送上甜言蜜语讨恋人欢心,于是在他对待感情玩世

的态度里,终究造成了他最终失败婚姻的“围城”。

小说的讽刺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在主人公失败的情感经历中,更体现于小说

所描绘的人的劣根性。小说中对不同人的笑有不同的描写,对有的人来说,

“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

光芒。”而对有的人来说,“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

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

作者正是在如此生动而饱含讽刺的描写中将文学价值体现,它写出了人们不愿

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真假假。

小说的最后,是一只老钟从容自在地报时,“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

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时间将一切毫无保

留地倾吐出来,最后,那围城里外的人,终究会明白,得到的终究失去,拥有

的才应珍惜。

《围城》读后感9

无锡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40年代就引起轰动,至今仍被

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秀小说。

《围城》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原离战争烽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

貌。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

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

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幸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

英,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琐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围城》初看让人觉得是一部言情小说,细看我觉得更是一部人情小说。

第3页共10页

作品描写的不仅是方鸿渐的感情经历,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对工作、爱情、婚姻

迷茫的心理状态。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

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

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

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婚姻慢慢地出

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自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

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

围城读后感: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

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

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

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

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

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

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

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

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

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

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围城》读后感10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

图。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

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

的想进去,在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话,恰如其分的反映《围城》

中方鸿渐的婚姻,乃至当今社会人类的婚姻,这话是这样的:如果你结婚,你

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

第4页共10页

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

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

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

质。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

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

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

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

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

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

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

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

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

经升华为亲情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说的这些少儿不宜,我说了,我也只是一个学生,我

只是在说这部书,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

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

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

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

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

出去。”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围城》读后感11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

愿望大抵如此。”无论看多少遍《围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始终是扉页中的这

第5页共10页

句话。

初读《围城》,我是被文字里精巧绝伦的譬喻所吸引的。钱老用独特的眼光

扫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把冷掉的肉和菜比做刚从水中登陆的战舰;把

按耐不下的好奇心比做烧水时掀起的壶盖;把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做饭里的沙

砾等等。譬喻贴切得来又引得人捧腹大笑,好的譬喻是值得反复回味的。钱老

是在用戏谑的口吻描述故事,也是在暗喻社会中的荒诞和无可奈何,引人深

思。

而“围城”二字又该怎么理解呢?书中主角方鸿渐的一生,先后经历毕

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

反复转悠,围城不仅仅是指婚姻,也是指人生里各种阶段,如求学、职业、生

活等。我们都是围城内外的人。作为学生时,努力学习进入高校;成年后,尝

试挣脱父母和学业的束缚,参加工作,进入职场;生活中,人际关系、经济独

立、梦想与现实,也无不成为一座座围城。我们羡慕围城内的安稳,争得头破

血流也要进入。我们又羡慕围城外的繁华,于是又争得头破血流想要出来。其

实我们一直在围城内外徘徊,一生在循环往复中渡过。决定这一循环的好坏

的,便是每个人的心态。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不被外界的喧嚣而打乱自己的

计划,稳步向前;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心向往着希望,美好的事物也会接踵

而来;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内耗的恶性

循环。

《围城》一书,细细读来,少了啃“大部头”的厚重与传统,多了亦书亦

情的酣畅淋漓。以平淡又有趣的故事为脉络,以无奈又坚持的人生态度充盈,

以精巧的譬喻点缀,以深切的人生哲理升华。痛快读完,仿佛跟随着方鸿渐走

过了社会里的一生,荒唐、无奈、渴求改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人的缩

影,也是当代车水马龙的世界每个人的写照。

欲望便是人们心中的围城,人不能没有欲望,围城也始终存在。在围城内

外徘徊,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摆正自己的心态。愿我们都能破灭心中的围城,奔

向各自的美好的人生。

《围城》读后感12

第6页共10页

我一直很想读《围城》,因为钱钟书,也因为它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由于

种种原因,直到20某某年某某月某某号,我才开始涉读这本向往已久的宝书。

拿着这本书,心里异常高兴我终于能和大师对话了。这本满载盛誉的书能带给

我怎样的体验呢。带着满腔的喜悦,我开始了读《围城》之旅。

整本书里,钱钟书先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荡气

回肠的爱情。那么,是什么使《围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一批又一批的学

者们为之倾倒呢?我想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阅读过程,而在读完

整本之后才产生。读完全书,再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经历简化一下,那就

是,他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

就这样,出城,等于又行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

回国的邮船与世隔绝,百无聊赖,自然如同“围城”,对方鸿渐来说,到

了上海就应该是走出邮船这个“围城”,可是战时的上海实际上是另一座“围

城”,方鸿渐到上海之后失业,爱情又碰壁,这境况更如同“围城”,因此他

才不惜历尽艰辛到内地,希望走出“围城”,内地“三间大学”并不如他所设

想的那样好,那里的勾心斗角的环境又使他重陷“围城”,于是他又渴求回到

海,以摆脱“三间大学”这座“围城”,重回上海后生活愈是困顿,方鸿渐又

打算再次冲出上海这座“围城”去重庆……

小说结束了,读者并不知道方鸿渐后来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逻辑可以推

见,他又进入另一座“围城”,而且他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城”之困。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留学生归国带来的不是满腹的知识;不是新思

想;不是能报效祖国的本领?而是使自己陷入一个又一个围城,不能自拔。显

而易见是因为他软弱无能,因为他处处为他人左右。回国后工作是三闾大学施

舍的;自己的爱情是在孙小姐千方百计的设计下,方鸿渐下圈套的;自己的婚

姻是所谓好友赵辛楣一句话促成的。在每一个人生重要选择里方鸿渐都没有找

到自己。所以他注定会不幸福、会被视为可有可无。

钱钟书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悲哀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每个人的命

运都应该由自己主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临选择

时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努力,遇到挫

第7页共10页

折,想办法解决,再努力,就这样!不要像方鸿渐一样在选择的漩涡中迷失了

自己,成为社会的附庸。

《围城》读后感13

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

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

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

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

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

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

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

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

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

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们的幼教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我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老

师当初考幼师时觉得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

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

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

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党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

混,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

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有寒暑假,整

天面对着一群活泼无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心理也变的轻松快乐多了,也让

自己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

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由的想

说:同仁们,让我们好好爱孩子,爱我们的幼儿园,爱我们的幼教事业吧。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

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

第8页共10页

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

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

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

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

《围城》读后感14

没看围城前,以为围城就是一种堡垒,看了围城后,深感是所有的堡垒,

但同时也是桎梏的枷锁。但是一看究竟,却也是如此,就如书中之言,婚姻也

罢,事业也罢,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得不到的越想得到,

得到后却又想摆脱,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爱而不得,得而不知何,

这就是围城,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对世人众相的剖析,可谓深刻,透彻,

就像一把手术刀解剖尸体,血管,肌理,筋骨清晰可见。

看完《围城》,心中不免有些许思绪在脑海中盘旋,仔细一想,我们生活中

的种种,不就是围城里所描述的吗,虽然围城主要情节是讲他们几人去三闾大

学任职,路上的经过,已经到学校后任职情况,到达目的地后各奔东西,情节

条理清晰,但是却是把人性的假恶丑,真善美,表露无遗,在行程中,他们之

间,感情是冲突的,心理更是矛盾的,但是为了共同的目的地,不得不得一起

前行,最后也诠释了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后作者描写他们家遗留下来的钟,正是对方鸿渐的隐喻,年代古老,节

拍慢但也精确,方鸿渐虽然留学国外,但是却学无成,没有拿到真正的文凭,

回国后在岳父那儿上班,也未长久,经朋友介绍去三闾大学任职,也是被人解

聘,如此种种,可以看出,虽然方鸿渐留学,但是终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至深,而西方文化对他的冲击却又不够彻底,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对于文,说

懂不全懂,不懂也多少懂点,但是认真后又不够精通,方鸿渐或许就是当时中

西文化碰撞的产物,而古老的钟,左右摇摆,可以理解为他的性格思想,人生

命运摇摆不定,也可以说他的感情摇摆不定,模棱两个,含糊不清,对于唐小

姐也好,对孙柔佳也罢,结局就像这古老的摆钟,终究会在时间的所谓的精确

上,慢慢发现他的可悲之处……

第9页共10页

《围城》这本书,读来很有他独特的味道,最有意思的就是语言描写,其

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可谓鞭辟入里,语言有时诙谐幽默,有时生动形象,把

人物性格,精神状态,一一展现出来,读来如身陷其中,物我两忘,这不就是

现实中的人吗,都说鲁迅的笔是匕首,见血封喉,而钱钟书的笔,大概就是手

术刀,一刀一刀地剖析,直到他流干血,直到死,还不让人失去知觉,诙谐幽

默间且趣味无穷。

《围城》读后感15

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早有耳闻,只是当初自己凭书名,觉得这本书

大概是也就是写战争相关的事情,就一直置之高阁。

下面就说说我读《围城》的感受。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心里有一种莫

名的震撼,怅然若失却又意犹未尽的感觉,书本合上,思考不止。《围城》有一

句话我印象非常深,是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

人想冲进来”,这也许就是生活吧。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钱钟书先生书中的写的各种围

城,让当今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也是为了

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如今的现实是,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

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对于大学生而言,

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

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我们生活

的环境中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

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功底也是令人仰慕。恰当的修辞,幽默的讽刺叫人赞不

绝口。如“鸿渐见了她面,不大自然,手不停弄着书桌上他自德国带回的

supernorma牌四色铅笔”。这很想鲁迅先生的文字,对于两位文学巨匠,有个

共同点就是,用恰当的手法进行幽默的讽刺。在我印象中,《围城》中的人物,

除了唐晓芙外,剩下的人都在钱老先生的笔下被狠狠折磨了一番。其中,最有

意思的就要当数范小姐了。文中有一段,她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正求之不

得,但又故弄玄虚,还在背后怀疑孙柔嘉,假得不得了。汪处厚夫妇请吃饭,

她五点钟才过就到汪家,还说不好意思,她自己比谁都急,把自己涂得花枝招

第10页共10页

展的,想尽可能地吸引赵辛楣的注意。见过辛楣以后,正像文中所说那样“像

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

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曾说,“钱钟书的‘痴气’,使《围城》更富

于真实性和戏剧性。钱钟书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

包涵在《围城》之中”。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5:3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20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作文500字
下一篇:春天像什么
标签:围城读后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