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的“俄狄浦斯情结”
儿子与妈妈相亲相爱,竟然被弗洛伊德解读为“乱伦欲望”,是日后心理问题的源泉
云云。GETTYIMAGES图片
1896年上演的《俄狄浦斯王》剧照: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弑父娶母的真相后,用王后
的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爸爸:“我一天活,回家之后就完全被忽略了。”妈妈:“如果不过去哄孩子,
孩子就会跑过来闹腾。”GETTYIMAGES图片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受到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人类学等科学研究的“围
剿”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父母孩子即使相亲相爱,也会产生一些冲突,但与乱伦欲望无
关
○乱伦导致近亲繁殖,容易令后代有遗传病,因此自然选择决定了避免乱伦的心理基
础
编译伍君仪
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也许是世上最出名的乱伦故事,这
要归功于维也纳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精神科医生。他把这位悲剧英雄的名字变成了儿子对
母亲的“欲望”的代名词。弗洛伊德提出,人类普遍存在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
母情结”,还有对应的“恋父情结”,对后世的人文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涉及亲子乱伦的“情结”令普通人无法接受,与此相关的“阉割焦虑”和“阴茎
嫉妒”概念也让男孩女孩匪夷所思。但很多精神分析师和心理医生相信,孩子由于害怕同
性父母的报复,而压抑了对异性父母的性爱想法——你要是不承认自己有这些想法,就会
说你把乱伦的想法压抑到潜意识里头,没有过好“俄狄浦斯期”,怪不得现在出现了种种
心理问题!
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伪科学,因为这种理论似乎
能解释一切,但又不可证伪,即无论怎么说都对,即使明明有与该理论相反的行为表现,
都可以被它说成是支持它的。实际上,科学研究早已搞清楚人类为什么要避免乱伦,大量
证据揭示了家庭冲突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而非乱伦的“情结”。
剧情回顾:悲催的俄狄浦斯
古希腊城邦底比斯的国王拉伊俄斯在儿子出生时曾得到警告,说他或许死于此子之
手。因此,这个男婴被遗弃在小山坡,双脚还被钉在一起——“俄狄浦斯”就是“肿胀的
脚”之意。他被牧羊人救走,后被科林斯国的国王收养,并视如己出。
俄狄浦斯不知自己是被领养的,所以当他听到自己将会杀死父亲,并会和母亲上床的
预言时就离开了科林斯,开始独闯世界。在一个三岔道口,他与一个老头发生争执并杀死
了对方。他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把底比斯城从一场瘟疫中解救出来,被立为王,并娶
了守寡的王后伊俄卡斯忒。
然而,底比斯又遭遇了一场更严重的瘟疫。神谕指示,只有把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
凶手找到并加以惩罚,瘟疫才能消除。俄狄浦斯去追查凶手,结果发现自己杀害了亲生父
亲,还成了自己母亲的丈夫,生育了4个孩子。得知真相后,王后伊俄卡斯忒自缢而死,
俄狄浦斯用她的胸针扎瞎了自己的双眼。
“很可能我们都注定要将最初的性冲动对准我们的母亲,将最初的憎恨和暴力冲动对
准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梦让我们确信如此。”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的解读过于片面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主要来自王后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的说辞:“偶
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
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
地生活。”
弗洛伊德借这个故事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男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有欲望,想杀掉
自己的父亲,并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用来描述孩子性与道德的发
育过程。这种情结冲动导致了男孩的“阉割焦虑”,即害怕自己的恋母被父亲知道后会遭
到阉割。只有在解决了这个内心的纠结之后,逐渐向父亲认同,学习道德或宗教的指引,
才能形成强大的“超我”或良心。弗洛伊德承认,这套理论解释女孩的心理发育比较困难,
但仍然提出女孩经历了“阴茎嫉妒”,对母亲产生了愤怒,然后迷恋父亲,即“伊拉克特
拉情结”或“恋父情结”。由于没有被阉割的恐惧,缺乏潜意识动力,女性的超我比男性
弱小。
美国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罗宾·福克斯对弗洛伊德的观点并不认同。他分析称,俄
狄浦斯对母亲并没有“欲望”,与母亲的乱伦纯属一个可怕的意外。俄狄浦斯对自己做过
的事情充满懊悔,而弗洛伊德认为其懊悔是一开始就有的。神灵的震怒不是因为乱伦,而
是因为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弑父在古希腊乃至一切父系社会中是最严重的罪行,俄
狄浦斯也认为这是自己的第一大罪,乱伦还在其次——作者写乱伦的意图是为了吓唬观众。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詹姆斯·利伯曼认为,该剧强调的是家庭中
的关爱互助,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敌对和恐惧。俄狄浦斯在养父母家成长,很爱养父母,
听到神谕说他将来会乱伦与杀亲后就离家出走,不知道神谕说的原来是他的亲生父母,“俄
狄浦斯是真心爱父亲的,戏剧提倡的道德是家庭应该真诚和充满爱,这是抵御可怕预言的
最好方法,也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最安全的保障。”
乱伦,是普遍存在的欲望?
俄狄浦斯情结在二十世纪引发了精神分析师、社会科学的学者、艺术家、作家等的无
限联想,文化影响深远。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近亲乱伦的禁忌,就是为了防
范乱伦的欲望。现在的精神分析学派仍坚持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普遍存在的,还不仅仅
是心理上有困扰的人。这是真的吗?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家南希·桑希尔调查了从16世纪南美洲的印加人到20世纪
的越南人等129个社会族群在婚配上的规定,发现仅有不到一半的族群(57个)规定核心
家庭,即夫妻及其未婚孩子,是不能乱伦的,而禁止儿子与继母、父亲与儿媳“乱伦”的
规定却很常见。也就是说,儿子跟母亲亲近无所谓,但跟父亲的其他老婆走得过近就不行
了。
早在1891年,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就提出,自然选择让人和其他动物
在心理上无意识地避免近亲繁殖,以免后代受到遗传疾病的危害。这让共同生活在一个家
庭或族群的个体自然地避免性方面的接触。
加拿大和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亲生父亲与女儿乱伦性交的情况远远少于继父与女
儿。近亲性交的行为十分罕见,这是由自然选择所决定的心理基础,再逐渐发展出乱伦的
文化与道德禁忌。
目前,进化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把人类的社会行为看成是进化的结果,认为俄狄浦斯
情结是对亲子矛盾的错误解读。进化的基础是自然选择,即最适合个体生存和繁衍的遗传
特点被保留下来,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亲子矛盾与“乱伦欲望”无关。就连弗洛伊德的弟子
也发现,硬套俄狄浦斯情结是有问题的,例如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可能要离婚,就会想方设
法把父母撮合在一起。
父子相争,母亲站在儿子一边
1974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提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
即使在最和睦的家庭里,子女也会争取更多的关爱、支持以及各种资源,而且子女对父母
的需要是父母为子女付出的两倍,特别是向母亲索取得更多,于是偶尔就会发生亲子之间
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当儿子们和父亲产生竞争,母亲会倾向于站在儿子的一边,因
为根据特里弗斯的父母“投资”逻辑,一个女性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是生养10个孩子,但一
个男性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则可以生养多得多的孩子。于是,女性和很多男性进行交配并不
划算,划算的是把自己的孩子养育好。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约翰·哈通认为,父亲与儿子相互竞争的不是母亲,而是其
他女性,“简而言之,每一个成功男士都有一个母亲,而每一个有着很成功的儿子们的母
亲都有很多的孙子。”
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博士劳拉·贝茨格作为一个男孩的母亲,认为俄狄浦斯和母亲是
站在同一阵线反对父亲的。不少历史事实就是如此:英格兰的很多王后、女王就想方设法
让儿子尽早登基,有的甚至不惜背叛老公。例如英王亨利二世的王后支持儿子们背叛父王,
失败后被幽禁了16年;英王爱德华二世被王后伊丽莎白废黜并处死,立了14岁的儿子爱
德华三世成为国王。
弑亲调查不支持“俄狄浦斯期”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心理学家马丁·戴利和马高·威尔逊调查了1974年至1983年
间加拿大以及1965年至1981年间美国芝加哥市发生的所有“父母杀孩子”和“孩子杀父
母”的罪案,发现数据符合特里弗斯的理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孩子在所谓的“俄狄浦斯期”(大约3岁到6岁)被同性别父母杀害的情况并不是特
别多,被父或母所杀约各占一半,而遭受身体虐待的情况也没有父母性别的差异。在俄狄
浦斯期之外,特别是在儿子成年以后,父亲杀儿子或被儿子所杀的机会更高。两位学者还
发现,杀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是穷人。青少年期的男孩杀害父母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杀父
亲,这可能反映了对家庭财产的使用和控制上的争夺。
两位学者认为,弗洛伊德把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父子争夺混为一谈:在孩子幼年期的
冲突中,父子争夺的是母亲,但与性爱无关;在孩子青少年期的冲突中,父子争夺的是母
亲以外的女性,以及争夺对家庭财产的控制权——这种情况在实行一夫多妻的不发达社会
中尤为多见。
父亲,不要嫉妒孩子独占母亲
美国叶史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拜拉姆·卡拉苏认为,小孩子与同性别
的父母认同,争夺异性父母的现象并不是早已过时的俄狄浦斯情结,而是家庭生活中的情
趣。
在一岁半的时候,男孩和女孩都更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如果父亲也有一些母性的特点,
分担一些母亲的职责,那么孩子们也会比较接纳他。否则,父亲就成了闯入母亲和孩子组
成的安全空间的不速之客。孩子们只需要母亲,自然不希望看到有人分走母亲的时间与关
注。
在另一方面,父亲也许会感觉被妻子冷落,甚至产生埋怨,一看到孩子们偎依在母亲
身边就嫉妒了,在家里感觉被孤立。一位父亲抱怨说:“我在家里算什么呢?只是负责挣
钱,供你们在家里玩?我一天活,回家之后就完全被忽略了。”快睡觉的时候,他又
责怪妻子借口要哄孩子睡觉而不与他同房。妻子则抱怨说:“如果不过去哄孩子,孩子就
会跑过来闹腾。”
卡拉苏建议父亲、丈夫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就能对孩子想独占母亲的举动一笑置之。
作为父亲,不要把家庭看成是“我、她、孩子”,而是看成“我们”,这就不会感觉被排
挤;作为丈夫,应该对母亲和孩子关系密切感到欣慰,尽管自己受点累。母亲优先照顾孩
子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应该的——如果一个女人只关心丈夫而不管孩子,反而有问题。
“俄狄浦斯情结已经不再流行,也不再令人信服。”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贝内特·西蒙
异性父母应
包容孩子的幼稚“性趣”
当孩子长到几岁大,对母亲的独占早已结束,通常会与同性的父母更亲近,并开始与
异性父母拉开距离——这就是认同的阶段。例如,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喜欢跟父亲踢足球,
坐他的车兜风,跟他聊天,穿他的衣服,学习他走路和说话的方式,经常跟朋友提起自己
的父亲,甚至不喜欢母亲到学校接他。母亲们一般能够理解儿子的行为,心里知道无论如
何,儿子回到家里还是和自己亲的。特别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最男子汉的孩子都会寻求母
亲的庇护。
几岁大的女孩则对父亲比较狠,让女儿亲近父亲是比较难的。当父亲要亲几岁大的女
儿,她们会躲开:“爸爸,不要管我。”这时父亲不能强迫,才可能和女儿在情感上取得
亲近。这好像喂鸽子,你拿着饲料追着它们喂,它们会躲得远远的,当你坐着不动,它们
自动就会过来吃。
偶尔,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性的兴趣。通常家里的人都能觉察出来,甚至当成笑谈,但
孩子会被父母的忽视和家人的嘲笑深深伤害。卡拉苏称,这种兴趣不完全是性的,孩子并
没有做出性行为的意思,只是希望得到爱。这种爱超出了孩子的年龄,是成年性爱的萌芽,
其特征是有着强烈的冲动。卡拉苏建议,父母应当允许自己成为孩子过渡时期的欲望对象,
包容他们的欲望,看护他们逐渐成熟,为他们日后的亲密关系等人际关系做好准备。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5:0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19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