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滇池

更新时间:2023-01-20 14:41:23 阅读: 评论:0

物理压轴题汇编-洪欣格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生甘草)

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滇池调研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前言

一、滇池简介………………………………1

二、滇池生态环境…………………………2

三、滇池污染原因…………………………5

四、滇池治理措施…………………………7

五、实践总结………………………………8

1

前言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兼有城市供水、

工农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等功能,在昆明市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1970年代以来,因

为昆明等四周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四周农田的开发,造成滇池水的

污染,尤其优养化的情形严重,大量蓝藻生长,已造成用水上的问题。

在围湖造田思想下,滇池由19世纪初的5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38

年的338平方公里,直到现在的290余平方公里。滇池的主要问题是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疯狂生长,夏天甚至能覆盖整个湖面。昆明

市相关单位夏季也组织打捞,但人工打捞的速度始终没有水葫芦生长

的速度快,经常出现前面的还没有打捞完成,后面又长满的情况。滇

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

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

准,云南省政府组织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

2010年规划》。至“九五”末期,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的情况

下,滇池污染迅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

阶段性成果。但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状况难以在短

期内根本扭转,治理工作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时任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致力与昆明

市的绿化和滇池的治理,如今入滇河道大观河水质明显好转,滇池水

质也有所上升,但仍然无法饮用。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生态系统被破

2

坏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治理工作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的特点十分突出。

滇池的水环境污染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当前所面临的一个大问

题,湖泊污染治理本身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几大湖泊的污染

治理工作都相继开展了二十余年,取得一定成绩,但治理和保护形势

仍然严峻。虽然说滇池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

参与和自觉行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并积

极行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以实际

行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最近几个周里,我和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对滇池环境作了简

单的调查,并了解到国家、政府的一些对滇池治理的政策和一些阶段

性成果。我希望由此能对滇池的生态恢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自

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更有效地扩大关注母亲湖、保护滇池

的队伍,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上来。通过大家的共

同努力,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

一、滇池简介

1.基本信息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

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

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

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

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

3

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

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

江。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

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

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

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

有利于灌溉和航行。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

米。昆明坝子盛产稻米、小麦、蚕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

名的"鱼米之乡"。

2.名称由来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

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

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

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

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

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3.地理概况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东北部有一天

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海拔

1887.5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

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湖长41.2千米,最大宽度13.3千米,

4

平均宽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积15.931

亿立方米;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

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

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

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

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

约20公里。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

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

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

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

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

湖。

从西山远眺滇池。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

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

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

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

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

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围

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

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

5

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

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

单。

每年冬季,翠湖和滇池海埂公园总会聚集成千上万只来此过冬的

红嘴鸥,在湖面上翻飞的红嘴鸥成为滇池冬季的一大景观。

二、滇池的生态环境

1.过去的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是昆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在

昆明人心中,拥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不是本质上的水,或是地

理上的一片水域。他早已由于千百年的生存历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

与昆明的发展荣辱与共。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

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

为饮用。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

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

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

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

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

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

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

滇池为春城人民生活提高的不仅仅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同

6

步提高,然而,在发展与利用滇池的同时,同样给滇池带来里一系列

的负面影响。

2.滇池现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滇池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污染物源源不断流入

滇池,导致滇池水严重富营养化,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

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滇

池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

(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属及砷大

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

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

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

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

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

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就现在,

滇池的水已污染严重,水体呈现绿色,而且是像绿漆一样的

水。在海埂公园,站在滇池边上,会有鱼腥味飘来,污染十

分严重。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滇池

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

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滇池污染已成为昆明的一道“硬伤”,滇池治理也一直是市民

关心的问题。

7

三、滇池污染原因

1.自然演化

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

中,水面不断缩小,目前滇池的水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

量更是仅为古滇池的1.9%。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年平

均流出水量为1.49x108m3,仅占其蓄水量的11%。由于湖水置

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

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2.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水质污染

2005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高达2300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总

氮9750t,总磷1160t,CODcr,30674t。其中,生活污染源排放约占

45%~58%,工业污染源排放约占11%~32%。2007年,排入滇池的污

水量达到21000万吨时,总氮8155t,总磷1087t,CODcr22449t。而

滇池在正常情况下,总氮、总磷和CODcr,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

4000t,400t和11000t。如此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整个滇池水质各

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

富营养化状态。

3.水资源匾乏和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滇池北岸的昆明主城区面积已达约180km2,人口近200万,

8

城市的急剧膨胀不仅加剧了污染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日

益匾乏。滇池流域多年水资源量为5.3x108m3,人均水资源量不到

270m3/a,仅为世界人均值的4%,全国人均值的12%,全省人均值的

5%,联合国极度缺水标准的50%。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

近年来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其中已建成大中型水

库8座,总库容3.4x108m3,小型水库近140座,总库容近1x108m3。

水库总控制径流面积1651km2,占流域面积的57%。目前,滇池流域

年平均供水量在1x109m3以上,而根据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扣除多

年平均湖面蒸发量,滇池实际水资源量只有不到6x108m3,缺口水量

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

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

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

四、滇池治理措施

“十一五”以来,昆明市把滇池治理作为事关昆明发展的头等大

事来抓。在滇池湖滨开展了退田还湿、退塘还湖、退房还林、退人护

水“四退三还一护”工程,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并完成了草海南

部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共疏浚污染底泥370万方,清除污

染物总氮11200吨、总磷4700吨。

据昆明市政府发布的消息,“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将主要处

理外源性污染,向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处理并重转变。对此,昆

明市在“十二五”期间着重推出4项治理滇池内源的措施:控制性圈

养10平方公里水葫芦并资源化利用、增加3台(套)蓝藻处置设施、

9

在滇池湖滨种植万亩中山杉、清除滇池外海底泥500万方。

目前,滇池是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研究表明,水生植物修复技

术是实现富营养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所进行

的相关物种选择研究的成果中,水葫芦是净化效果较好的物种。

据悉,“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组织实施了滇池水葫芦富集氮磷

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利用水葫芦抗逆性强、生长迅速、富集氮、磷能

力快的生物学特点,通过“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资源化利用”

的氮磷污染水体生物治理与循环利用链,大量吸收水体富营养化物

质,并在滇池南岸白山湾开展了一千亩水葫芦控制种养示范研究项

目,攻克了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及资源利用技术难题,目

前,该示范项目已经成功运行,并初步形成了水葫芦控制种养资源化、

产业化的技术体系。

滇池治理具体措施:

1、增加区域水资源总量,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并保证其生态环

境用水

通过从外流域调水(如:滇中调水)进入滇池,不仅可增加滇池流

域的水资源总量,解决目前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可适当

提供湖泊与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促使其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

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滇池水资源总量的增加,可改善现

有的水流条件,增加出湖水量,恢复滇池作为吞吐性湖泊的水流特征,

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有利于改善滇池污染物质进出不平衡的现状,

有利于滇池水质朝逐步改善的方向发展。

10

2、减少农村污染,实现农业生态长期良性循环。

滇池周边农村农业污染问题是滇池污染久治无效的重要原因。所

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生态农业成为迫切需要实施的

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氮磷的化学肥料,多施用农家

肥,推广高效、低毒、少残留、可降解的农药,采取综合防治和生物防

治等方法,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只有保证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参与

治理滇池的积极性,才有希望减少农业面污染负荷量。

3、外流域引水工程。

滇池是宽浅型湖泊,环境容量有限,换水周期长,自净能力弱,其

水环境质量的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进行跨流域的调水、引

水,用相对较为清洁的水源注入滇池,加大其水环境容量,就可以在较

短的时期内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对于外流域引水有几种方案:一是

引牛栏江入滇池,这一方案投资小、工期短,但引水量少。另一方案是

在金沙江上游石鼓镇附近引水,经洱海一路自流向东南最后到达滇池,

该方案距离远,施工难度大,但它来水丰富而稳定,且能解决云南中部

和北部沿途缺水地区的用水困难。

4、湖岸截污工程。

滇池是富营养化污染而非灭生性的化学污染,湖岸截污工程的目

的就是防止生活污水污染和面源污染。首先是治理生活污水,在污染

严重的湖岸北部和东部铺设截污管道,避免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流入

滇池,改造城市污水管道和排洪管道,使清水污水分开,污水集中起来

处理,雨季清水直接进入滇池;其次是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农

11

药、化肥的淋失,恢复流域生态,加强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处置,防止对

环境和水体的污染。

5、湖滨带水生植被和湿地的恢复

建立沿岸湖滨带,恢复自然湿地和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浮水和挺

水植物种群),利用水生植被具有抑制风浪、促进沉降、固持底泥、净

化水质的功效和对藻类竞争的抑制作用,逐步用湖滨带和自然湿地取

缔防浪堤,促进滇池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湖岸带是水生生物的繁殖、

栖息场所,也是过滤入湖污水和净化滇池水质的重要场所。6、加大引

水济昆的规模,改善流域环境

6、建设城市下水道清、污水分流工程,将排出的污水分干旱、雨

期分别处理后,再排入滇池;打通西园隧道、北郊截污等工程,减

轻草海污染;挖掘湖底淤泥,使草海增容扩容,增加水量,大大减

轻其污染载荷。对滇池污水也可以进行脱氮脱磷处理,具有代表

性的是生物转盘法。

五、实践总结

这次实践调查就这样结束了,曾经留下多少脚印的湿地、那污

染严重的湖水、居民的抱怨声,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久

久不能忘怀。面对那污染严重的湖水,我又能做些什么?我无能为力,

希望治理滇池的各项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

识,让这昔日的五百里“高原明珠”恢复她的“明珠本色”。通过我

们小组的这次实地调研,让我们认识到滇池水污染的严重性及其污染

的原因,认识到保护和改善滇池不能光说不做,只有靠集体的力量人

12

人动起来,才能保护和改善滇池。为了让滇池尽快回复原貌,除了积

极支持政府净水工程,还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保护环境的卫

士。我们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滇池从你我做起,从你我身边

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保护云南的“明珠”,让滇池永远清澈干净,

让滇池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4:4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18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与父同行
标签:滇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