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更新时间:2023-01-20 14:41:05 阅读: 评论:0

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例题-喜气洋洋的意思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excel加号)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

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

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

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

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

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

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

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

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

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

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

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

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

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

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

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

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

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

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

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

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

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

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

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

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

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

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

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

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

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1999年4月2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发表赵金九先生

《“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一文,认为该诗“去留肝胆两

昆仑”一句意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中“去”之康

有为、梁启超与“留”之谭嗣同自己无论去留与否,其行为

皆肝胆昆仑云云。本人认为赵金九先生的观点及其文中所引

述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

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

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

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

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

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

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

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

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

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

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

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

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

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

肝胆若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

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

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

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

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

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

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

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

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

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

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

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

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

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

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

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

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

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

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

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

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

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

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

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

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

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

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

“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

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

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

——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

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

一样的“肝”和如昆仑一样的“胆”,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

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

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

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

强烈悲壮感。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

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

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

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

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

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而“去留”,我认为不是有

些人说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试想想,“我自横刀,

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

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

并去寻找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

原意的。这首诗的重心不是事况叙说,而是心态叙说;诗的

结构,也恰是句句递进,直至末句叹然收尾,荡气回肠!因

而,梁启超、符逸公、赵金九以及其他人的解释,本人都不

敢苟同。而所有他们的解释,我认为关键的都在于误解了“去

留”一词。

另外要指出的是,“仑”和“根”韵母发音的差异,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诗吟咏时的艺术效果,虽然其仍合格律诗

的用韵要求;倘若都同押“en”韵或“un”韵,那其诗意表

达将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注释】

对该诗句的解释,赵文引述的观点有:

⑴梁启超认为“两昆仑”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⑵符逸公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自言生也昆仑,死也

昆仑;

⑶有人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的两个仆人,古人亦谓

仆人为昆仑奴;

⑷有人认为“两昆仑”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俩人都

曾教过谭嗣同学习昆仑派武术;

⑸有人干脆认为不可解。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4:4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18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妈妈我想你
下一篇:滇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