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六祖坛经

更新时间:2023-01-20 14:35:45 阅读: 评论:0

初中英语课本电子版百度云-尽拼音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瑞星杀毒软件卸载不了)

1

六祖坛经原文妙行品

六祖坛经原文妙行品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

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

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师示众XX:“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

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

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

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

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

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

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XX:“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

一切善恶境地,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

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

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XX:‘我本元自性清净。’善

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拓展: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1

人生恰若观山水,烟雨重重境不同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

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

作为ZG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

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

生动活泼的譬喻、玄妙深奥的机锋、心领神会的对话……无一不

让我们为之叹美、折服。

纵观慧能大师的一生,为求佛道,历尽艰辛。磨坊八月舂米。

接法之后,又于猎人队里隐居生活十五年,食肉边菜,韬光养晦,历

经了身心的磨炼与煎熬,最终机缘成熟大展宗风。慧能大师从岭

南獦獠,到得法开悟,再到大开宗门,这既是时间的磨砺也是人生

境地的转变。

说到人生境地,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面用三首宋

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喻

了人生的三重境地,其实禅宗里面也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

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地。

禅宗的这三重境地虽然看似简单,大家也耳熟能详,但是文字背后

的深义却不那么简单。下面就让末学试着与大家一起在《六祖坛

经》中参悟这人生三重境地在我们生命中的真实体现。

人生第一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先说人生的第一重境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们之所以看

1

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为仅仅是通过现象看现象,而没有洞察到

事物的本质。无著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说:“由离法性

外,无别有诸法,烦恼即菩提。”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真的遇到烦恼了,

那么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烦恼的时候尽是痛苦而没有菩提的

影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般若智慧。《坛经》XX:“菩提般

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众生之所以在烦恼

来临的时候不能将其转化为菩提就是因为迷误,不识自心即是智

慧处。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世尊说

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启人心智,洞见本性,所谓心生万法,万法也

尽在心中。

《菩萨戒经》XX:“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净名经》亦XX:“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我们之所以悟不出这

些就是因为我们般若智慧不够,看问题仅仅停留在现象本身。佛

之所以了悟,是因为般若圆满。提到般若,末学想问在座的居士一

个小问题,释迦摩尼佛的母亲是谁?有人说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当

然是摩耶夫人,也有人说应该是摩诃波阇波提。其实,这两种答案

都不对。摩耶夫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的母亲,摩诃波阇波提是

悉达多太子的姨母,也是他的养母。而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母亲是

般若,因为要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有了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经典里

讲:“般若者,三世诸佛之母。”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山河大地,这一

切的一切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所显现出来的。古德XX:“XXXX

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到般若也许有人会问,般若

1

不是不可言说的吗?怎么《坛经》里还会专门有一品是呢?其实是

这样的,般若有三种:第一、文字般若;第二、观照般若;第三实相般

若。文字虽不是般若,但是一种方便,犹如舟筏,观照是种实践,犹如

驾驶。证得实相般若,就如同驾驶着舟筏到达了智慧的彼岸,离言

说,绝文字,圆明寂照,不生不灭。

说到这,也许有人又会有疑问了,既然般若是离言绝句的,禅

宗也号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那么为什么禅宗又留下那么多的

祖师语录呢?其实,这就涉及到禅与教的关系了。所谓“在心为禅,

出口为教”,也就是说,心中悟入了佛法,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那就是禅;如果讲出来,写成文字了,这就是教。禅宗虽然不立文字,

但是也不离文字,不住文字,不舍文字。《坛经》XX:“不悟即佛是

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过去的祖师们棒喝、脚踢、举拂子、

扬眉瞬目、举手投足,这些形体语言,体态的文字。无非是接引众

生的方便法门,如同指月之手。没有般若这只手,一般众生是很难

自己找到月亮的。所以没有般若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第二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说完人生第一重境地,再讲讲人生第二境。想要达到“见山

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地应该怎么做呢?刚刚说了,之所以我

们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因为智慧不具足,那么智慧从何而来

呢?有人说从禅定中来。那么什么是禅定?如何修习禅定呢?很多

人一说到禅定,就想到打坐。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看看《六祖

坛经》里面的一段对话。

1

当时有位官员,姓薛名简,就曾问过六祖惠能大师,他说:“现在

XX城参禅的大德们都说,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坐禅习定。请问大师,

您有什么高见?”六祖大师用了短短的八个字,两句话,回答说:“道

由心悟,岂在坐也?”这句话非常重要。慧能大师告诉我们,禅不能

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经XX:“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为

什么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

是如来清净坐。“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这就告诉我们,参禅不一定非要打坐,禅不在坐卧,而要用心体会,

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里一悟,

宇宙、世界自然会有另一番不同的风光。我们只要守住自心,行

住坐卧不废其功,这样天长日久,功夫纯熟,自然可以明心见性。本

自具有的佛性,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有一则公案,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归宗智常禅师:“上

所说的‘须弥XX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山容纳芥子,是无有疑

问的。可是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个

是否妄言妄谈呢?”智常禅师轻轻一笑,转而问道:“听说你读过万

卷书籍,不知道是真是假?”李渤说:“当然是真的!”智常禅师问

李渤:“你脑袋子只有一个椰子的大小,你所读过的万卷书籍现在

都安放在何处呢?”李渤听后当下大悟。李渤被事物大小所迷,不

能悟入中道实相,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

好的参禅修慧,悟入了中道,那么自然就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

不会被其表象所欺惑,故而可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这

1

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重境地。慧能大师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XX。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诶?”就是对第二重境地最好的

写照。

人生第三境: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慧能大师没有在第二重境地过多停留,而是很快就进入了第

三重境地。他在听闻五祖大师为其讲授《》而大彻大悟后感叹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

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告诉慧能大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学习佛法就是要找回自己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来具足的自性。

这第三重境地就是一种任运的境地,所谓“任运”即随顺诸法自

然而运作,不假人力造作之义。这种任运的境地是以菩提心做基

础的。不仅不住生死,而且不住涅槃。所谓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

若的智能,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盘,就是要有慈善之心,常住

娑婆,救度众生。这是悲智双运的中道实相境地。《宝积经》XX:

“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黄檗禅师

开田种菜,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

柴、担水,这些都是禅,禅离不开生活。一旦进入了第三重境地,那

么就时时处在定中,不修亦修。就像慧能大师告诉惠明的那样:“不

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许有人又会问了:佛法不是

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慧能大师怎么会让我们不思善恶

呢?举个例子来说,月亮被乌XX遮住了半边,黑暗的半边不是月亮,

1

明亮的半边同样不是完整的月亮,都非本来面目。无遮无碍一轮

孤悬,任其风XX往来,才是月亮的本来面目。

其实进入第三重境地后不是让我们没有是非观,而是洞察了

事物本质后仍然顺着法度规律去行持。六祖大师在《无相颂》中

说到:“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要体现恩的准则,就要孝

顺父母。要体现义的准则,就要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别。不过这些

说起来简单,真正落到实处却很困难。

给大家讲个,过去有个人非常孝顺他的老父亲,也信佛很多年。

他老父亲去世后他就请高僧来为父亲念经。他问大师做这场法会

需要多少银子?大师说需要十两银子。这个人就说您能不能给我

打八折?大师慈善,说:“那好吧。”大师念完经,回向道:“佛祖保佑,

愿老人家往生东方极乐世界。”结果孝子一听不,人死之后都

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为什么要往生东方极乐世界啊?是不是

念错了?大师借机点化他,说:“你有所不知,往生西方需要十两银

子,你打八折我只能送他到东方了。”孝子说那不行,我这么孝顺,

怎么能因二两银子让他老人家去错了方向?于是补了二两银子,

大师继续回向:“佛祖保佑,保佑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下

念对了。孝子刚要高兴,只见他老父亲一骨碌从棺材里坐起来了,

指着孝子破口大骂:“你这个不孝的东西,为了省二两银子,害得你

老子我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这是个笑话,故事中的高僧不是

计较二两银子,而是借机点化孝子。故事中的孝子很愚昧,嘴上挂

着孝顺,挂着修行,真正遇到问题了却做不到。通过这个小故事告

1

诉大家一个道理,佛法真正实践起来很难。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着烦恼、忧郁、压力、苦闷,但是,我们在

生活中修行,就是要在烦恼之中,让我们觉悟的菩提之花绽放。我

们要养成菩提智慧,终究是离不开自己内心的。慧能大师说:“菩

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我们的菩提自性本来具足一切般若

智慧,只是上面沾染了许多尘垢,所以不能熠熠生辉。通过不断的

修行,哪天尘垢除尽,心体无滞,自然就能体悟桶底脱落、撞破虚空、

来去自由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地了。如果人人都

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那么我们整个世界就会处于一片清

静与和谐之中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4:3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1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搬新家祝福语
下一篇:朋友歌词
标签:六祖坛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