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元丰八年(1085)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
选的是第一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
特别是画鹅、雁、鹭鸶lùsī、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惠崇的
《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
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
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
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
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图甘雨辰绘
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
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
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
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
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
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
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
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
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
嫩芽来。“蒌蒿”,一种野菜,春天生长。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
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鱼名,味美而有毒。春江水发,河豚即溯流而上,量多而且最为肥
美。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
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
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
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
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评解
惠崇原画已佚,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
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
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
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
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
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
入胜的意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
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
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
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
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4:3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1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