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情境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
篇。其中,有很多边塞诗流传千古。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学习重点: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一共有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
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开元末返长安,改授
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
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
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
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
的此类边塞诗。
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悲壮苍凉的边塞,去看看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一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明确: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长云:指满天都是云。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有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长云满满;湖的北面,横亘gèn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
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
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
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青海”地区,正是
吐蕃tǔbō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tūjué的势力范围。所以这
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
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xì。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
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
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明确:
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
破:打败的意思。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
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
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
“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
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pénghāo”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
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
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
明对照。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
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
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
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唐诗解》曾评价此诗:末句言冒风沙而苦战苦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
yé?
《唐诗别裁》曾评价此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
有意味。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你能简要
分析吗?
其一,王昌龄的诗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
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借战争,
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
其二,王昌龄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
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
自然景物的群体图。
其三,王昌龄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
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意蕴无穷,回味无穷。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
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
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组诗,我们共同欣赏另外一首。
从军行(其七)
【唐】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王昌龄的其他边塞诗,感受这位七绝圣手的卓绝才华吧!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0分钟)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作为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所描写的边塞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意象回答。
2.“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
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案
1.这首边塞诗描写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富于边疆特色的景物,
写景壮阔悲凉,有一种压抑感,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艰苦。
2.“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
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作答此类型题,需要全面掌握诗歌中心思想,每个意象
所代表的含义。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4: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1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