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蜡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
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
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
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
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
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
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
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
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
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
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
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gōng):弯身行礼.瓦砾(w?lì):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gōng):弯身行礼.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
尽”。名副其实(fù):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
传。
颤巍巍(chàn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
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
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
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
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
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
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
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
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
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六)巩固提高:
①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珍藏、珍爱、耸立、肃立、
(七)作业练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
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
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
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
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
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
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
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一梭机枪()
蹿()仄歪()趴()飒()转弯抹角()吆喝()()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
过:事情的结果:
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①、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
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②、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
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
应的语句。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
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知识过关: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你认为本文的主
题是什么?
作业练习:1、识记字词。2、思考课后练习三。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杀戮、纳粹、憧憬、缭绕、赤裸
裸”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3、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4、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
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
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
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
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
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
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
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
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
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文学常识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
作《存在与虚无》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肃穆(mù)荒谬(miù)杀戮(lù)纳粹(nàcuì)憧憬(chōngjǐng)
缭绕(liáorào)赤裸裸(luǒ)健忘
2、听录音(萨特的话),稍微讲解沉重的记忆,美丽的回忆,等全文教学结束
后再总结分析。“沉重”“美丽”是矛盾性词语,因为指代内容不同,所以并不矛
盾。“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前一句是对上面几句话
的总结,指纳粹杀害了7000多人,所以这是沉重的记忆。后一句是对下面几句的
提示,指小城人面对敌人的杀戮而表现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让人留下美好的回
忆。沉重的记忆很好理解,美丽不好理解。人们如何英勇?我们学完课文就很容易
明白了。(Ps.美丽指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
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
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A、一位
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
恨,没人乞怜)
3、归纳文中四部分的内容:(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言。
四、分析文章各部分,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和情感。(哪一个情节印象最
深刻why?)
第一部分[坟地所见所闻](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
以讲解或补充)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第一是写景色,以景抒情,在作者眼中他的景色是
怎样的,同样他的心情也是怎样的.句号,有抒情的作用,起停顿作用,使读者放慢了
阅读的速度,同时脑海中也可以想想一下画面,凄苦昏暗,因此有种悲哀的气氛笼
罩在身边.因此,不是单纯的写景,写景还为了渲染悲哀凄凉的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
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有着强烈的情感,对被杀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屠杀无辜平
民的法西斯―――愤怒地进行控诉.
3有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的合作
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第二部分[看各种演出纪念活动](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
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指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其中包括两名生还
者.人们悼念死去的亲人时,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心
情是怎样的?(悲痛)因此在这么一种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与现实融合了.
"悲哀"是指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指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
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真实"是指眼前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的
成分在里头."荒谬"指二战时,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各种种族,这是
何等地荒谬.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飞天”凌空》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
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
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
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
点,将标题和导语补充完整。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
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
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
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
“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
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
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
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
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
她。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
有特色的一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
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
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
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
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
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
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
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
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
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
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
闻特写的特点。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教
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
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
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
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
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
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
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
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
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
就是在场的优秀记者,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
格为永恒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
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
的栏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
其中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
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全场人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
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
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
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
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
处。
明确: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
“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
裁特点的掌握。)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5
《海燕》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
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
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
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
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
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
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
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
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
“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
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
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
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
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
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
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
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
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
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总的来说,“海
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
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
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
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
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
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用拟
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暴风
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
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对
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脚本示例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
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表示很短的停顿,不换气。“·”表
示语气加强。)
脚本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诗
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
分强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
然后,学生用个人表情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评点。
三、拓展延伸。
结合练习四,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充分肯定“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
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
四、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
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
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课文,为参加本单元散文诗朗诵表演比赛作准备。
2、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写一首散文诗,字数不定。
点评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还注
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设计由《海燕》的深远影响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
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揣摩感悟诗情、画意
和理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评,评中读。在赏析海燕形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
性化解读,既尊重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感性认识,又结合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
作意图,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延伸拓展中,将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口
语交际有机结合,鼓励学生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也像海燕那样勇于斗争,敢于胜
利,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12:0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10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