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诗歌
请看大屏幕: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悼诗是唐宣宗写给白居易的挽诗。从中反应出白诗语言的通俗易懂,同时也强调诗歌传播之泛性。《琵琶行》与《长恨歌》被称为白居易的诗歌双璧。白居易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去感受诗歌长存的魅力。
上节课通过反复诵读,我们掌握了这首叙事诗的故事情节,并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堪称经典。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音乐赏析。
二朗读诗歌(初读诗歌,感受情感)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二节。
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三鉴赏音乐描写
1、再读诗歌,体会旋律
2、小组讨论,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音乐特点:粗重急骤,轻细缓慢。时重时轻,时急时缓。
技巧手法:比喻,叠词,拟声词。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音乐特点:两种旋律交错出现,清脆圆润,悦耳动听。
问:如何赏析“落”字?
落,描绘出一幅画面。音乐本是听觉方面的,可是诗人着一“落”,描写出大珠小珠接连不断的落下,让人感觉到应接不暇、连续不断,画面有一种动态的效果,写出了一种场面,变听觉的音乐,变得可知知感可视。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音乐特点:分为两个阶段,流利婉转,转向低沉阻滞。
间关,拟声词,鸟鸣声,相当于“关关睢鸠”中的“关关”。
莺语花底,黄莺在花枝下啼鸣,画面优美愉悦。
滑,写出黄莺在花枝下飞过的优美弧线,描绘出黄莺轻盈的体态,体会到一种愉悦的心情。
过渡:如果这句诗中,“滑”用得好,那么下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
明确:“难”用得好。
问:古书好多资料显示,“难”是“滩”的误写,“滩”在古文中取“奔流”之意,你认为哪个字更富有表现力?说出理由。
“滩”用得好,因为上句“滑”是描摹词,而“滩”也是描摹词,词性相同,有一种画面感。
“难”用得好,因为“难”突出强调悲伤情感,和“幽咽”相对应,有一种如泣如诉之感;上句中的“滑”愉悦,这句中的“难”就是感伤。
总结:两个字各有妙处,见仁见智。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音乐特点:弦声缓慢,冷涩低沉,受阻塞,音乐进入半终止状态。
暂歇,体现音乐暂时的停止。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特点:乐曲激越雄壮,短暂的停留之后,乐曲达到高潮。
明确:音乐在短暂的停留,但这种无声不是软弱,不是苍白,而是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当这种情感积压到一定程度时,势必要爆发。突然间,银瓶乍破,刀剑齐鸣,似千军万马奔腾而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特点:音乐于高潮中强音收束,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3、技巧手法归纳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音乐的特点。
摹声词:直接突出音乐的特点。
叠词:音韵和谐,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问:除以上技巧外,还运用了哪些技巧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明确:以上是正面描写,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赏析:环境描写。“白”以一种冷色调写出秋月之清冷,与寒冷的秋江为伴,烘托出凄美的意境,刹那间由宁静构成了空白,无声胜过有声,给人回味涵咏的广阔空间。从声音(悄无声息)和色彩的角度写出了音乐的感人力量。
过渡:以上是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还有人的主观感受。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写出了主客的陶醉之态。
满座得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满、皆”强调受感染的人之多,强调一种普遍性。
江州司马青衫湿,强调普遍中的特殊性,强调哭泣之重。
问:为什么不说“江州司马衣衫湿”?
明确:通过课下注释,我们知道“青衫”是古代官职较低的人的官服,白居易到江城,是被贬谪来的,融入了身世之痛,强调贬谪之苦。
4、总结音乐旋律的变化
明确:A这段音乐描写是琵琶女的弹奏,是她在诉说心中无限事。音乐旋律的变化,其实就是琵琶女自伤身世。
B琵琶女在演奏,诗人在倾听,他对音乐的体会,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段文字是诗人的二度创作。
C《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是琵琶女的三分弹奏,诗人的七分描写。从文艺理论上来讲,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双重指向性,一是指向作品中的人物,一是指向作者本人。所以,《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融入了两种身世。可谓“一曲琵琶,两种形象”。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琵琶女形
年轻时貌美如花,弹技高超,年老色衰,漂泊江湖,尝尽心酸
2、诗人形象
朝廷官员,空有鸿鹄之志却遭受贬谪,凄凉伤感
3、形象总结
《琵琶行》中,一曲琵琶,两种形象。一个天涯歌女一,一个迁客骚人,不同身世,同一情感。“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二人共同的“沦落”之痛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五、分析诗歌情感
探究:“沦落”的具体内涵
明确:一地域之痛:两人都从繁华的京场,来到僻远的江城,有地理优势的落差。
二怀才不遇之痛:两人都才华横溢,却都怀才不遇,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三盛衰之痛:两人都曾经无限风光,无限辉煌,此时,却都跌落人生的谷底。
总结:《琵琶行》中,一曲琵琶,两种身世,不同形象,相同情感。《琵琶行》堪称以文写声的典范,白居易运用多种技巧,写出了音乐的特点,使得这首琵琶曲流传千古。
六作业
播放葫芦丝演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借鉴《琵琶行》的描写技巧,把听到的音乐转化成文学,或诗歌,或散文。
篇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小wWw.ZUoWen8.CoM/序的作用。
2、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
3、鉴赏第一次音乐描写。
教学重难点:鉴赏第一节音乐和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诗是在评价哪位诗人?又包括了诗人哪两部诗作?(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这两首诗都是长篇叙事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琵琶行》。
二、关于文题中的“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三、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四、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五、学习“序”
1、自读诗前小序,自主翻译,注意下列字词句的意思。
左迁:贬官,降职
明年:第二年
铮铮:指琵琶清脆的声音
委身:这里指嫁人的意思
遂命酒:于是就叫(手下人)摆酒席
转迁于江湖间: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因为长句:因此创作了这首七言诗
命:命名,题名
2、再读小序,完成下列填空。
这段内容交代了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说明了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六、自读全诗,读准字音
浔阳xún弦xián霓裳cháng
悄无言qiǎo阑干lán篦bì
谪居zhé春江花朝zhāo呕哑ōuyā
七、录音范读,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1、文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有几次对琵琶音乐的描写?是怎样写的?(板书)
3、诗人和琵琶女有什么共同点?(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
1、诗人谪居江州,在一个秋天的月夜乘船到浔阳江头送客,巧遇琵琶女,听她弹奏音乐,顿生感慨,并作歌赠予琵琶女。
2、三次音乐描写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3、“同是天涯沦落人”
八、鉴赏第一节环境和音乐描写
1、第一小节交代了故事的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当时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伤感、凄清、寂寞)
3、环境描写能起到什么作用?
渲染悲伤凄凉的气氛,烘托荒凉、凄清的意境。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对此心灵摇荡,不能自已奠定了全诗凄切的感情基调。
4、从音乐的特点、表现手法和作用等方面,鉴赏第一次音乐描写。
特点:悲凉、伤感
表现手法:用凄凉环境的环境烘托音乐的伤感,用人物的表现衬托音乐的魅力
作用:
(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做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九、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对诗歌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主要鉴赏了第一节的环境和音乐描写,初步感受了音乐的魅力和诗人的语言艺术。
十、作业:
1、背诵第一节。
2、分析第二次和第三次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的魅力。
2、欣赏并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欣赏并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节背诵
二、鉴赏第二次和第三次音乐描写
1、阅读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本节中琵琶女出场的细节描写,分析她的神态和心理。
琵琶女想要说话又有些迟疑,故“欲语迟”,在“千呼万唤”后还用琵琶“半遮面”,这些细节写出了她羞涩难耐的神情,也反映出她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是自惭身世,抑郁不平;二是她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三是对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表现了她不愿见陌生人又不好不见的不安与局促。
(2)、反复诵读本节音乐描写部分,划分层次,从音乐的特点、表现手法(找出八个比喻句)、情感等方面,鉴赏第二次音乐描写。(板书)
音乐——特点——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悲伤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忧伤
1、如急雨、粗重急骤(开始)
2、如私语、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宛转流畅(过渡)
5、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发展)、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3)、总结本节描写音乐的方法
A、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B、以形摹声(通感)(视觉角度)
C、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D、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2、阅读第四节,思考:
(1)、从音乐的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第三次音乐描写。
特点:表现手法
凄苦感人:用“满座皆掩泣”衬托音乐的感人侧面描写
动人心魄:正面描写
(2)、诗人为何“泪湿青衫”,仅仅是被音乐打动吗?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更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对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又是对当时社会抛弃人才的控诉。
三、小结:三次音乐描写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想见,琵琶女演奏《霓裳》《六幺》(详写)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作业
1、背诵第二节和最后一节。
2、预习问题:两个地位悬殊的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音乐而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么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经历?又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呢?自读全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回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诗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领悟诗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二节和最后一节背诵
二、阅读第三节:思考
1、找出琵琶女在自叙身世前的细节描写,揣摩她内心世界。
“沉吟”的神态,可见她在被问后心理进行了一番说与不说的矛盾挣扎,“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刻画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2、琵琶女年轻时有怎样的遭遇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她年轻时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诗人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快、奢侈,意在反衬她“嫁作商人妇”后的凄凉、冷清的生活。
3、说说琵琶女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三、琵琶女的经历让诗人叹息不已,那么诗人又怎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节,思考:
1、诗人被贬江州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诗人的心境是苦闷悲怆的。从文中的环境描写和诗人的行为可以看出。
诗人被贬的江州,偏僻荒凉,地势低洼潮湿,黄芦苦竹杂乱丛生,不仅没有美妙的音乐,还时常有杜鹃和猿猴的哀鸣声,诗人在这凄凉之地抱病独饮,想要排解忧愤之情,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2、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板书),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
琵琶女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形象,而诗人被贬的遭遇与她有某些相似之处。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叙其凄凉孤苦的遭遇时,就更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民间的变化,诗人的被贬反映了朝政的动乱,这二者看似貌异,实则神合,这两句诗便是这貌异神合的焦点。
四、小结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却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五、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六、写作技巧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巧用叠词,使音乐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色彩浓厚。
5、结构严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错。
七、总结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的凄凉心境和对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及对当时社会抛弃人才的控诉。
八、拓展阅读
《课时作业》第115页至116页:“阅读鉴赏”中的两首写音乐的诗。
九、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课《全程设计》中的习题。
篇三: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曹操的《短歌行》。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乐师),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为贾人(商人)妇。遂(就)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2、文章结构
诗人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寂寞守空船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却坐促弦急
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3.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五、合作探究
Ⅰ、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Ⅱ、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暗写、略写)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有何作用?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音乐无形,诗人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无无形音乐的?
1、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
2、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间关、幽咽、呕哑、嘲哳(效果: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感)
3、直接议论,为乐曲作解说;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4、侧面烘托,写艺术效果。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5、比喻。
清人刘熙载《艺概》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比喻有何效果?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与“喝彩”,“经久不息的掌声”等比较,哪种效果更好?
这种间接描写更能突出音乐声感人肺腑、引人入胜的魅力。更写出了诗人的如痴如醉的神态。是又一种的“无声胜有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几句有何作用?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总写音色音质以及在不同弹法下产生的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概括音乐的美。)
注意下文音乐旋律的变化!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写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顶真。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何效果?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
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音乐的旋律是如何变化的?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谁解琵琶语--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司马青衫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Ⅲ、分析“三感”
1.在第一次感悟中拟设置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明确:第四节
(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六、整合评价
总结课文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点拨: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再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七、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1)、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2)、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之后,便“声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程更具体,更复杂。
(3)、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涩”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形象地写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八、布置作业(略)
篇四: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梳理课文内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读两句诗“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这里包含了白居易最有代表性的两首诗,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通俗易懂,流传久远)
2、白居易诗歌拾遗
野火烧不尽,———
文章合为诗而作,———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在天愿做比翼鸟,———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三、文体知识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学生概括内容
五、认识人物及其情感
1、方法:请学生分别从琵琶女和“我”的角度陈述自己的故事。
明确:琵琶女我过去是年轻貌美,那么的欢乐奢华,名噪京师,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弟走从军阿姨死,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独守空船。(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
“我”曾经也是朝廷大员,性情耿直,屡次直言触怒权贵,进而被贬……(被伤害、被冷落的文人形象)
2、提问:我对琵琶女什么情感态度,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后概括;琵琶女对我什么情感态度,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后概括。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我对这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给予同情,尊重的情感,叹自己与她是沦落人,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也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她既同情“我”的不幸遭遇,又感激“我”的知遇之恩。
3、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都从都城来到这个遥远的江州,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都有由盛到衰的遭遇感受,都有满腹的幽恨暗愁
4、齐读前人的总结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细读课文,体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怀。
2、背诵本文描写音乐的文字,自主体会音乐的美妙及描写方法。
篇五: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重难点: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那弦音究竟触动怎样的情怀,而使有泪不轻弹的司马青衫湿呢?今天,我们解读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板书课题:《琵琶行》)
二初步感知。
思考: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惨。(离别的愁惨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通过刚才听录音,可知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板书:琵琶女诗人。)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这两位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
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同是”如何理解?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三四两段和屏幕上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诗人与琵琶女身世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结成小组讨论)投影: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29岁进士及第。32岁拔萃登科。35岁授翰林学士。36岁授左拾遗。44岁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
明确:①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彼此都怀才不遇(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才华横溢)。
③彼此都遭遇不幸(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但“商人重利轻别离”,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因直言进谏“谪居卧病浔阳城”)。
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态度有所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失意者同病相怜,故诗人在听曲之后,产生了共鸣,咏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人悲己怜,伤人伤己,共鸣之音饱含深情。
(二)琵琶声中诉悲情
沦落人解得沦落音,沦落音触发沦落情,那么点燃这沦落情的沦落音诗中共写到几次?最详细的是哪一次?(指名读,其他同学完成投影上的习题。)
急切愉快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幽愁暗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激越雄壮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乎情。“不得志”是琵琶女琵琶声中倾诉的主题,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轨迹呢?赏读诗句。
明确: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故而旋律缓慢渐进无声。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命运的抗争!故而旋律刚劲急促。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板书:琵琶声中诉悲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琵琶声的?描写音乐的声音是很困难的,因为音乐是诉诸听觉的,它不像视觉形象易于描写和展现。
明确:①比喻(形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叠词(音乐性节奏感),③音乐效果,④演奏者神态,⑤点拨音乐中的情感。
⑥对比。
小结:作者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们常说情借景重,景为情染。本诗情如此凄婉,为了渲染这份情,除了精彩的音乐描写外,诗中还有几处景物描写,请同学找出,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赏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明确:1渲染别离时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离愁的浸染,使江月也带上了惨淡而迷离的色彩。“浸”弥漫之意,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点染出忧别之伤。写出一直陶醉在音乐意境中的听者,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一个“白”字点出其中之情。以空船寒江与明月渲染了琵琶女的处境孤寂凄寒。这江月之“寒”,是凄寒心境的外化。
四主旨品读
这是一篇长篇叙事诗,但是这首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磊。前面的序言中一些话要从反面去理解才可以。“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真是这样吗?“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吗?这显然是假话来的。心中苦不堪言,其痛何如哉!诗人从琵琶女的厄运联系到自己。一个弹,一个听;一个是年老色衰,一个是仕途坎坷。身世虽不相同,而离乡别井天涯沦落则完全一样(板书:沦落),因此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千古绝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品读诗句,低沉缓慢,表现出叹惋的情调。听录音,再诵读。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诗人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走进经典,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齐读课文)
本文发布于:2022-07-13 20:0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6/3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