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点将台在菏泽城西,有一座高大的土堌堆——曹州点将台,菏泽人称它为黄巢点将台。点将台呈方形,高约四五米,广十数米,北和西北丈许有合抱粗大树若干。被称为黄巢点将台的地方,国内不下八九处,广东、福建有,河南、陕西有,山东有,河北也有。外省这些地名的来历,多是当年黄巢军驻扎发兵的地方,惟独曹州点将台既是黄巢在这里发起起义,又曾在这里驻扎发兵。在菏泽学院西校区,有一座高五六米,周长百余米的土台。由于土台酷似凤嘴,人称“凤嘴堌堆”。
民间传说,唐朝末年,黄巢曾在此阅兵点将,所以该土台又被称为黄巢点将台。点将台呈四棱台形状,下宽上窄,据记者目测,台高五六米,底边约长三十米。在点将台的南侧、东南侧各有一条人为攀爬踩踏形成的小道。沿着小道,记者攀上台顶。台顶突兀不平,生长着桑树、槐树、松树、柏树等树木和一些叫不上名来的野草。由于雨水的冲刷,一些树木的根部裸露出来,给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
登台望去,点将台北面和东面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南面和西面则是一片荒芜。千百年来,这座历史遗存饱经风雨洗礼,逐渐失去往日的英姿。菏泽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荣海生认为,民间传说是可信的。史无记载,主要缘于三个方面。一是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可靠史料少。二是从黄巢起义开始到北宋建立,持续的战争几乎每天都有发生,所到之处,典籍多被焚烧,墓葬也多被挖掘。黄巢起义失败后,无赖出身的朱温挟持皇帝迁都,将长安夷为平地,致“向时遗籍,尺简无存”。而历史上,汴州、曹州、濮州等地都曾多次被黄河淹没城圮后重建,其他的小城镇和村庄就更不用说了。三是官方和民间两种不同的观念,以及唐末政治的混乱,也造成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不一致。更何况在历代当政者眼里,黄巢是流寇,谁还为他树碑修志。
前世今生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该土台属周至汉历史遗址,因早年的形状酷似凤嘴,人称“凤嘴堌堆”。在堌堆的西南侧,有一座石碑,上写“凤嘴堌堆遗址”,立于1990年1月份。在堌堆的东南方,有明朝正德年间的“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石碑一座,碑文记载:以凤嘴堌堆为主轴,形成的教场用地有300亩。据了解,早在1979年,凤嘴堌堆被当时的菏泽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黄巢五次结缘
黄巢点将台自公元875年至884年的近10年时间里,黄巢在领导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中,曾经有五次和“点将台”结缘。黄巢,曹州冤句(今菏泽西南)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少有诗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公元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黄巢揭竿起兵后,首先攻破的就是曹州,然后往北发展。这是黄巢第一次与“点将台”结缘。
黄巢起义军与王仙芝起义军会合后,协同作战,进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但被唐军大败,起义军四处逃散。据《曹州府志》记载,公元876年夏,濮州(今鄄城县)发生地震,社会一片大乱,灾民怨声载道。此时,王仙芝、黄巢等人号召十几万受灾百姓一路西行,十多个县、州、府被攻破。这也是黄巢第二次与“点将台”结缘。公元877年,黄巢第三次与“点将台”结缘。
876年年底,起义军一路征战到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蕲州刺史对王仙芝进行诱降,王仙芝动摇,欲受唐官职。黄巢大怒,后两人分兵作战。而黄巢带领起义军一路北上,欲转战曹州。不料,途中遭遇拦截,黄巢转而攻破郓州(今泰安东平)、沂州,结果又遭遇唐军镇压。黄巢转而又打算攻打洛阳,也因而再一次路过曹州。
877年,王仙芝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久攻不克,黄巢率军增援,不料也被唐军大兵围困,黄巢、王仙芝再次兵败。王仙芝逃往湖北境内,黄巢则在此后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下饶、信等州,进入福州(今属福建),后攻克广州,又分兵西取桂州(广西桂林),控制岭南。由于岭南气候湿热,黄巢军多患瘴疫,诸将“劝请北归,以图大利”。考虑士气低落,黄巢遂决意北还。
公元880年,黄巢第四次与“点将台”结缘。
黄巢第五次与“点将台”结缘是在公元884年。黄巢称帝以后,并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让唐军有了喘息机会。唐僖宗集结军队反扑后,黄巢因为内外交困,连连败退,于曹州散兵。
是否登台点将
“黄巢一生有五次与‘点将台’结缘的机会,但究竟是否登上‘点将台’点将,有关历史资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古人每次出战前,都有登台点将的惯例,所以黄巢点将的事实肯定存在。另外,‘点将台’非常高大,周边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非常适合练兵点将,因此黄巢曾在此点将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菏泽最晚的两部地方志《菏泽县志》和《菏泽县乡土志》中都没有关于“黄巢点将台”的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菏泽县志》修订本中,才根据民间传说,记录下黄巢点将台的有关情况。黄巢是否登上“点将台”点将,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儿就像明代碑文记载的只是凤嘴堌堆,也很具有保护价值。
在点将台的东南角,立有一块石碑,碑记详细地记录了这个堌堆的由来,这里原来是明朝修建的一个教武场,原址叫着凤嘴山。清光绪六年叶道源撰修的《新修菏泽县志》明确记载:“城西三里许有高阜名凤嘴山,正德间副使吴学命义官董懋筑台,高一丈,广四亩,演武厅三楹,置地三顷为教场,台左有旗帜庙..... ”明正德七年邵宾《新作教场记》(碑文)云:“曹州教场在城西二里,原野之间有阜突成,名凤凰嘴者,其故形也。环关(观)其周为亩三百,容若干人,凡阅陈(阵)士卒于斯,进退于斯,分合于斯,因阜而高之堂其上,曰全胜翼,以两序帅者临焉”。并详细写明了“正德壬申春三月实始基之,阅秋八月落成。经书而图功者,今山东安察使无锡吴公也”。《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时,曹州府辖济阴、冤句、乘氏等六县。菏泽城(乘氏县治所)于北魏488年始建,隋末唐初因战乱而废,金大定年间曹州府迁居于此,“其时有无城堑旧志无传焉。”南宋时黄河泛滥,大水平地逾丈,城圮于水。明洪武时黄河水患又废城址。期间还多次历经战火、建制废兴,现之地貌与唐之地貌已面目全非,地方史志也多遗失。现在的“黄巢点将台”则是明、清时期一直使用的教武场。对于黄巢点将一说,无一字记录。
究其原因,这主要缘于三个方面。一是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可靠史料太少。在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前,记载历史史实的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唐末混乱的局势,对于史实的记录更是少之又少。而即使是这有限的文字资料,由于后朝在修史时要从执政的需要出发,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筛选订正,再加上撰写者个人的倾向,对历史的记载就会有偏差。二是从黄巢起义开始,到北宋建立,持续的战争,几乎每天都有发生。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典籍多被焚烧,墓葬也多被挖掘。黄巢起义失败后,无赖出身的朱温挟持皇帝迁都,把长安夷为平地,史料遭受了灭顶之灾,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而他统治的二十年根本也就没有续写历史。黄巢起义早期和晚期,活动地点在黄河流域,历史上,汴州、曹州、濮州等地都多次被黄河淹没城圮后重建,其他的小城镇和村庄就更不用说了。人的性命难保,哪还顾得上抢救史料典籍?三是官方和民间两种不同的观念,以及唐末政治的混乱,也造成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不一致。
古代时的军队,特别是起义军,不像现在有科学的编制。军事首领要掌握自己的力量,分派任务,就必须经常点将。从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至884年失败的近10年时间里,作为曹州冤句人,黄巢在南征北伐中,曾经有五次兵临家乡菏泽。当时的凤嘴山高高隆起,适宜于点将发兵。第一次,875年六月,黄巢在冤句起兵后,他带领几千人马迅速往东北方向行军与王仙芝的队伍会合,途经了现在的点将台这个地方。第二次,在蕲州王仙芝欲投降朝廷,黄巢与王仙芝分裂。一路北上的黄巢率军智取郓州(东平)。之后,受到唐朝大军的合围,被迫再次南下,877年六月,在通过唐朝大将宋威镇守的曹州以前,曾经驻兵于此地。随后,王仙芝、黄巢合兵攻打宋州,没能攻下。王仙芝撤回湖北境内,一路向南挺进的黄巢,遭到了刚刚平息了王郢起义的唐朝大将张自勉的迎头痛击,调头急行军到了琅琊,后又转战向西到了考城,接着向北占据了曹州,途经这里到达濮州,这是黄巢第三次在这里点将发兵。880年九月,黄巢大军北伐北渡淮河,分兵多路进取洛阳,黄巢第四次与这里“结缘”。884年,一路败退的大齐皇帝黄巢,被李克用的沙陀兵一路追击到了曹州境内。此时的黄巢,一如当年的西楚霸王,倍感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于是在这里进行了最后一次点将散兵。由此,后人就把凤嘴山改名为黄巢点将台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黄巢点将台曾被掏了一个洞,是当时的菏泽农校(现已合并到菏泽学院)为建实验室而挖的。在这之前,台上有洞,是盗墓贼为挖宝而挖的盗洞。当时,很多人就认为,黄巢点将台下埋藏有大量的宝物。他们的依据是:黄巢兵败后逃亡到这里,把带来的金银珠宝都埋在了地下,为了日后取用,在上面留了个土堌堆,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点将台。其实,这种说法不可信。
作为大齐皇帝,黄巢带兵撤离长安,自然会把京城值钱的东西带走。但从黄巢败亡的行程来看,黄巢不可能在菏泽埋藏金银珠宝,一是这里的地势不便于匿藏,二是当时已没有藏宝的时间和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黄巢退败到这里时已经没有藏宝的必要了。
黄巢从长安撤出到到达菏泽,时间间隔为十个月。在这十个月里,黄巢的大齐军队经历了几次大的磨难。一是大军撤出长安时,以沙陀军为主的唐军穷追不舍,为了阻止唐军追击,他们在蓝关古道用金银珠宝和路障堵塞了山路。结果见钱眼开的唐军为争夺珠宝发生内讧,停止了追击。说明那时大齐军队确实随军带有大量的值钱的东西。二是陈州大战耗时了三百天,在之后的撤退途中,大齐军在开封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雨,雨后平地一米多深的大水,士兵死伤无数,大量的马匹、帐篷和军需物资被冲走,再加上唐军四面合围,此后大齐军的家当就不太多了。三是在曹州冤句(菏泽西南),大齐军与沙陀军在雨中发生激战,结果大齐军的东西多被抢走,黄巢的仪仗、銮车,甚至还有黄巢的幼子都丢失了,此时再埋藏宝物已不可能。
那么,为什么一直有人认定点将台下有宝藏呢?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八卦来讲。曹州点将台在菏泽城西,文王八卦认为,西方为兑,为泽,为金,是聚财之地,是风水宝地。菏泽人历来都非常信奉风水,而菏泽城的自然地势是东高西低,西部又常积水,所以那些风水师们便认定高大的点将台下面有宝藏,结果引来了盗贼。其实,他们不了解菏泽的历史,菏泽建城较晚,老城又多次被黄河淹没,现在的城要比点将台晚得多。他们之间没有根本就没有东西方位关系。上世纪,农校在点将台挖洞时,什么东西也没有挖出来。
新旧《唐书》都记载说,883年春夏之交,黄巢兵败长安后,在河南陈州损失了先锋大将孟楷。孟楷是黄巢的得力干将,为了给孟楷报仇,黄巢调集了全部大齐军队,围攻陈州达三百天之久。后来大齐军无军粮供应,于是就抓捕城内的士兵,再后来抓不到俘虏就抓老百姓,吃人肉。怎么吃呢?黄巢让人在两军阵前设立了近百个巨大的石碓,把人放在石碓内,捣成肉泥,充当军粮。因此,有学者就认为,曹州黄巢点将台是大齐军吃人后埋葬人骨头的一个万人坑。现在还有很多人把黄巢当成吃人的恶魔来看待。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于抢夺。他们不缺钱财,更不缺吃的。一旦断粮,他们就会作鸟兽散。再者,农民起义一般都吃人,他们吃人纯粹是为了报仇和寻求刺激,如明末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攻下洛阳后,就活活地煮吃了福王朱常洵和一只梅花鹿,还美其名曰“福禄宴”。黄巢军吃人是无疑的。但如果说大齐军队靠吃人来解决军粮,每天吃几千人,那是不现实的。因为同样是新旧《唐书》,在彰显沙陀军的功劳时,就记载说:黄巢在陈州撤围后,一路被李克用的沙陀军追杀,在河南太康被俘获羊马万余,接着在曹州(一说在封邱)又被俘获牛马一万余匹。说明大齐军队当时并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无军粮了。所以,黄巢军大规模的吃人是不可信的。黄巢点将台下也不可能是万人坑。
由于历年来的黄河泛滥淤积,今之“曹州黄巢点将台”已并非唐末黄巢点将之台了。当年的点将台早已深埋地下(现在的点将台为明朝覆土修建的演武场),现在的点将台只是当地人为了纪念黄巢,口授相传了近千年而保留下来的一个古地址,这是一处沉淀着历史底蕴的文化遗存。这同样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咏曹州黄巢点将台
李唐暴政万家哀,咏菊英雄气若雷。
兵进长安除腐恶,心连黎庶赠资财。
几番鏖战冲天去,一路浩歌动地来。
铁马金戈成往事,后人瞻念仰高台。
咏曹州黄巢点将台
率兽食人是此公,一路烧杀城郭空。
黄金甲满长安日,薜荔千家泣哀鸿。
曹州风物之凤嘴崮堆
文 / 古道龙游
千秋古迹土中埋,曾为黄巢点将台。
迥秀林园舒块垒,青荧玉树畅襟怀。
彤霞向晚暝烟绕,芳草迎春艳蕊开。
好景撩人心恍醉,敢邀嘉客笑同来。
注:凤嘴崮堆又名凤嘴山,位于菏泽市区西部的菏泽学院农学院内,为夯土筑起之台,其中杂有大量龙山文化至汉代各时期的陶片。相传为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点将台。清朝时曾为演武校场。1979年该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州风物之黄巢雕像
文 / 古道龙游
席卷长安战火烧,豪情万里借扶摇。
名垂今古除贪虐,剑指乾坤笑朽雕。
举世风云输黩子,平生意气胜天骄。
峥嵘不负英雄志,抵死尘埃傲九霄。
注:黄巢雕像位于菏泽天香公园内。黄巢,唐末济阴冤句(今菏泽)人,于公元875年发动著名的黄巢起义,公元881年攻下唐都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后起义军被唐王朝镇压。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21:4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959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