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实验中学,2001年创于山东的完全中学

更新时间:2022-11-16 03:21:49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1950年7月滨北中学在胶县的前师部更名为诸城师范学校并迁来诸城。

2001年8月23日,经诸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诸城师范学校与原实验中学(初中)正式合并,成立诸城市实验中学。

2015年6月月北校区建成新教学楼,同年8月初中部与高中部分离,初中部全部在北校区,高中部高一高二在南校区,高三在北校区。

优秀教师

语文:董瑞萍 隋本吉 物理:张世锋

数学:侯文丽 化学:王云辉

英语:王 辉 生物:王文娟 蒋继奎

基本介绍

诸城实验中学是一所融高中、初中、幼教于一体的完全中学,有校本部和南校区两个校区。学校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潍坊市重点中学。学校创建于1931年,历经省立第十三中学、滨北中学、诸城师范学校、实验中学等重要历史发展阶段,迁徙分合,春华秋实,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学校现有山东省特级教师4人,省级教学能手3人,潍坊市优秀教师12人,潍坊市级以上教学能手68人,潍坊市特级教师1人,诸城市特级教师9人,诸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诸城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131人;拥有中学高级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140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135人。

学校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样化、特色办学新模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文化立校、主题德育、科技教育、学科拓展四大办学特色。实施文化立校方略,构筑学校的核心内容,积极锤炼学生的写作水平,锻造学生过硬的基本功。在国家、省、市等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学生作文大赛中屡获大奖。在同类学校中树立了品牌;开展“主题德育”工作,创新德育方法,构建德育工作主题化、主题德育活动化、德育活动系列化新模式;创新“科技教育”,将科技创新、电脑制作、电脑机器人竞赛、信息学奥赛四个创新项目作为学生校本课程选修的亮点,引导学生向更高一级的竞赛冲击金牌;将课堂教学改革特色纳入“学科拓展”,并依托特色工作室,进一步突出学科能力办学特色。

学校被确定为中央教科所、山东省教科所实验学校,是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德育实验先进学校、全国创新教育示范校、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山东省文明单位、规范化学校、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省级荣誉称号。

师资力量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特级教师2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潍坊市优秀教师12人,潍坊市特级教师1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潍坊市级以上教学能手39人,诸城市特级教师5人,诸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诸城市十佳青年教师5人,十佳教师2人,诸城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131人。拥有中学高级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2人。学校常年聘请多名美籍教师执教英语。

教育理念

多年来,学校秉承“用心思考未来”校训,遵循“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和“今天送我一个学生,明天还您一个栋梁”、“创办优质教育,创造成功人生”的教育理念、坚持实施“文化立校”方略,追求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努力打造全国教育品牌,“引入ISO9001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创办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品牌学校”,将学校文化融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用文化提升教师、学生的素养和管理的品位,开拓出一条超常规、高速度、跨跃式发展的特色之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校荣誉

学校被确定为中央教科所、山东省   教科所实验学校,是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国首批二十家“中华少年写作园”之一,全国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首批三所试点学校之一,全国知名教研室主任联谊会秘书处、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及秘书处、山东省青语会研究中心及秘书处、山东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高中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山东省教育学会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山东省当代文学院潍坊分院、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编辑部均设在该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实验先进学校,全国百所社会公认特色育人成功学校,中国特色学校、全国创新教育示范校、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校、全国学习方法研究名校、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学示范学校、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十佳学习方法研究名校、心理健康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被潍坊市委、市政府表彰为诸城市教育系统唯一的潍坊市文明单位标兵,2009年12月被表彰为山东省文明单位。2009年9月被省教育厅表彰为全市唯一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4年10月20日、2005年4月15日和2006年12月15日,山东省校本教研工作会议、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现场研讨会议、全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新时期师生关系论坛分别在我校举行。2005年3月,国家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全省仅三家)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教研。2007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专家评估组对我校(在全省仅选取潍坊一中和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试评估。2009年9月在“2009'山东素质教育论坛”上我校代表潍坊市作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行高中新课改》的演讲。2009年11月我校代表潍坊市迎接山东省教育厅高中新课程改革检查。2009年12月在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为全省六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典型,作了《在选课走班上破冰前行》的经验介绍。2009年12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我校作了《在选课走班上破冰前行》的典型发言。

2008年学校荣获10项潍坊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列潍坊市所有高中第四位。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级定点联系学校潍坊市三校之一,潍坊市普通高中科学发展评价试点学校诸城市两校之一。2009年9月我校在潍坊市普通高中创建五星级学校活动中成为首获三星的九校之一,总成绩位居诸城市第一名,潍坊市第二名。2009年我校在潍坊市普通高中新课改示范校创建活动中列潍坊市第二名。

2010年学校被确定为北京大学青少年素质教育与才能培养基地、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国家教育部教育精品课建设实验校山东省三校之一,成为山东省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学校及秘书处。被评为潍坊市10所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示范校(位居第三)。

办学理念

校训:用心思考未来

校风:成功=热情+远见+行动。

教风:

抓常规、抓末端、抓细节,将落实进行到底;

抓学习、抓团队、抓科研,靠创新赢得领先。

学风:

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

奋斗目标:

实施文化立校,打造精品实中,创建中华名校。

培养目标:

做群体3%的人——志向高远,目标明晰,意志坚强,全面发展。

教育追求:

教师“三做”:内修师德,外树师风,做有口碑的教师;善于学习,用心思考,做有思想的教师;努力工作,不找借口,做有责任的教师。

学生“三做”:立诚立德,慎独明理,做有素养的学生;志向高远,勤学善思,做有智慧的学生;学会感恩,乐于奉献,做有担当的学生。

教育理念:

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生。

今天送我一个学生,明天还您一个栋梁。

创办优质教育,创造成功人生。

核心教育理念:

实施文化立校方略——人本化管理、研究性教师、创新式学生、学习型校园,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目标思路

(一)总体目标

目标:全力打造“四个实中”:实力实中、魅力实中、活力实中、合力实中;奋力打造“两支队伍”:名师队伍和名生队伍;努力实现“三个全面”: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冲击教育教学质量全市最高峰,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和特色。

中期目标:追寻教育的本真与厚重,办内涵丰富、行为稳健、特色彰显、发展强劲的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品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长期目标:跃上高端,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培养大批具有民族情感、担当意识与世界眼光的高层次人才。

(二)具体目标

常规管理: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意识,深入实施科学合理的部门及个人评价、激励机制;继续落实精细化管理,强化后勤管理;依托六大工作机制,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落实科学管理、人文管理、层次管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领导力、执行力。

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将师德建设置于首位,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实现“零事故、零违规、零投诉”。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工程,做细做实各级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德育工作:构建整体德育网络,建立健全德育队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全员育人工作制度,全方位落实十二项育人制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优秀公民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深入挖掘德育内涵,充实与完善“主题化、课程化、机制化”德育工作体系,突出活动特色。

课程建设: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尊重、信任、指导学生,发展学生个性,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建立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整合、拓展国家课程,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教学工作: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大对教学常规、学习常规落实力度;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督查、指导与监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科研工作:建立、健全科研工作机制,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提升教育科研实效和质量;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和各项培训工作,确保完成上级部门关于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各项指标。

特色工作:继续探寻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发展模式和渠道,在四大特色方面实现新突破,发挥特色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宣传正能量,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学校知名度。

(三)管理思路

以“科学、规范、高效”为总要求,以“严、细、实”为工作标准,实施“五大工程”(岗位效益工程、创新时效工程、科研名师工程、自主成长工程、培植沃土工程)和六大工作机制(工作沟通交流机制、工作督查机制、主题德育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后勤管理机制、科研工作机制),向科学管理、精致管理、人本管理要效益。

办学特色

我校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挖掘自身潜能,打造自身特色,以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努力做到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办促进人民幸福教育的社会需求。

(一)依托文化立校特色,使学生具备良好文化素养

1.实施文化立校方略,建设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围绕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我校确立了新的校训(“用心思考未来”)和教育理念(“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生”、“今天送我一个学生,明天还您一个栋梁”、“创办优质教育,创造成功人生”)一系列发展策略,构成了我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我校的文化立校方略,最终形成了我校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实施文化立校方略——人本化管理、研究性教师、创新式学生、学习型校园,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2.打造文学魅力校园,让文学成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我校大力倡导读书和写作,成功入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发起,在全国重点中学建立的“中华少年写作园”,这一殊荣的取得,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牌,使学校在指导中学生写作、作文教学上能有更多的经验交流并及时获得专家指导,获得作文教学与少年写作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作文教学也由此成为学校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山东当代文学院潍坊分院也落户我校,充实和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成为全国首家省级文学分院落户校园的中学。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广师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写作软环境,使文学活动成为常态,校园真正成为了师生遨游书海、寄情笔墨的精神家园。

(二)依托主题德育特色,使学生具备高尚道德品质

我校逐步建立完善了主题德育机制,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主题,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构建德育主题化、主题活动化、活动系列化新模式。以十一个德育主题活动及校本德育课程为载体,将德育上升至操作层面,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1.实施主题德育月活动。自2012年起,我校确立了十一个德育主题,内容涵盖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合作意识、审美情趣等多个维度,具体到每月的主题是:一月为“责任·效率”教育月,二月为“亲情·美德”教育月,三月为“文明·礼仪”教育月,四月为“传统·习俗”教育月,五月为“劳动·恩情”教育月,六月为“理想·信念”教育月,七、八月为“实践·探究”教育月,九月为“习惯·规范”教育月,十月为“感恩·励志”教育月,十一月为“安全·法制”教育月,十二月为“诚信·慎独”教育月。

2.着力德育课堂建设,构建校本德育课程。实行主题德育课程化,政教处组织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编写主题德育课程教材,每一个主题一般设置18个课时;协调各级部安排好德育课程计划,采取班会授课制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传统德育与校本德育结合,以“十一个德育主题”为基础,并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个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科技教育等内容充实其中,以人本主义的理念开创体验德育、人本德育、实践德育的工作原则,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依托科技教育特色,使学生具备创新探究精神

我校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全面加强新课程实施、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为依托,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大特长生、名生培养力度,使一大批学有所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在电脑机器人、信息学奥赛、电脑制作、创新发明等方面屡获佳绩,成为普通高中科技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

1.机器人足球,“踢”出创新教育新天地。在电脑机器人活动方面,我校在政策和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机器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成立了机器人社团,并定期开展活动,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比赛,让学生在赛场上尽情“驰骋”,不断磨练提升水平,为取得良好成绩奠定基础。

2.信息学奥赛,“赛”出创新教育的风采。我校高度重视信息学奥赛,从初中阶段即开始物色苗子,在培养期间,为他们量身打造培训方案,做到学习文化课和参加竞赛两不误。经常组织各种实战演练,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培养实战经验,体会大赛气氛。定期组织各种集训,给选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自2009年至今,我校在各级别赛事中共40余人次获得大奖。

3.电脑制作,“敲”开学生智慧之门。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电脑制作活动,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优秀苗子,并加以培养,成立了动漫制作工作室和电脑制作社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时准确掌握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动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别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张静宜同学的程序设计《网络课程表》获潍坊市二等奖;2011年,王笑航同学的平面设计《农业园区区徽设计》和丁慧姿同学的平面设计《杨春酒店VI》同获潍坊市二等奖,张宸华同学的三维动画《重生》获省二等奖,臧运霞同学的手机动漫《校讯通方便你我他》获全国三等奖。2011年我校获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

4.创新发明,“燃”起学生的创造火花。为使科技创新真正走近学生,我校成立了专职创新发明教师队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将很多发明实物带进教室,使学生认识到创造就在身边,人从都能进行创新。为了鼓励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我校还将学生的专利作品在学校里进行展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新。每学期征集学生创意,并对优秀创意进行评比和奖励,形成深厚的创新氛围。

(四)依托学科拓展特色,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我校注重深入挖掘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外沿,通过整合拓展国家课程,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加强学科能力培养,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含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整合拓展国家课程,促进校本课程系列化。进一步整合、拓展、深化国家课程。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对国家课程进一步整合、拓展、深化;制定详细的学校课程计划和学分认定方案,从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随堂检测、模块考试四个方面,按比例制定每个学段的学分要求,建立补考制度;认真实施选课制和走班制,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充实完善各个功能教室,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硬件保障。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四大系列校本课程——文化系列,包括学校文化、地方文化;德育系列,即主题德育教育;科技系列,即机器人、信息学、电脑制作等;学科拓展系列。

2.注重学科能力培养,挖掘学科内涵,拓展学科外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地、主动地、广泛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培养出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教的过程,更重视学的过程;既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对学生学科素质的开发。

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们注重从预习、听课、阅读、笔记、作业等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独立思考方法指导、整理归纳方法指导和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同时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使自学和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教师不仅“精”研教材,而且在“导”字上下功夫。改变过去注重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积极引导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校地址

北校区:山东省诸城市兴华东路43号

南校区: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96号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3:2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906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