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宋代州、县僚属以上的官署及官吏的官印均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北宋的造印机构为少府监,南宋时,少府监并入文思院,官印也就为文思院铸造,均铜质。州、县僚属以下的低级地方官吏印信可由地方机构铸造和颁发,有铜质,也有木质。宋官印继承了唐印制度的传统,印体边长多为5~6厘米。州、县官署及长官以上官印称“印”,其最末一字均署“印”;县僚属如县尉以下官吏用印称“记”,其最末一字均署“记”。宋官印印面文序一般与前代官印无异,唯南宋初期,朝廷为解决当时使用官印的混乱现象,曾一度颁发印文加“行在” 2字或冠有年号的新印,前者已无存,年号印则见有“建炎宿州军资库记”等数种。此两种官印行用时间短,为宋代特殊印种。铜质宋官印印文与印体一同铸出,阳文,字划刻痕较深,印面有细边,文字圆转盘曲、印面布局茂密,与唐印布局疏朗的风格有别。印纽为长方块状,称橛纽,形态与唐后期官印同。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以后印均刻背款,右边刻铸造时间,左边刻铸造机构,也有少数印章仅刻铸造时间。印纽顶部还多刻一“上”字,以指示印文上下方向。宋官印刻款制度影响深远,为后世所普遍采用。
辽
辽官印有契丹文印和汉字印两种,遗存不多。印体大小、纽式与宋印同,印文亦铸出,阳文字划刻痕深。其印体形态,除方形块状外,还有作覆斗状,后者不见于宋及后世官印。
金
金国官印遗存较多。金立国之初,曾使用宋、辽旧印,文字有汉字和契丹文两种至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始铸新印下发。完颜亮正隆元年(1156),进而制定各级官署、官吏用印的基本制度(纽式、印体大小、重量等),并由礼部统一管理。从正隆至金中期铸印机构有:礼部和少府监、内少府监,所铸均按朝廷规定制度,工艺较精。正隆以后的官印印文均用汉字,其称谓依等级亦可分“印”与“记”两大类,九品以上职官的官印均称“印”,九品以下微官印均称“记”。宋及唐以前官印大小和官品高低的关系均无具体规定,而金则明文规定官印印体大小与官品成正比,官越大,印就越大,每品官官印边长的级差为金尺半分。始用千字文编号,有的官印还将编号刻于印面,如“勾当公事月字号印”。印文字体均属方折型之九叠篆,阳文,布局齐整对称,刻凿较浅,与宋印风格迥异。始于印边刻款,其内容一般为印文的汉字楷书对译或女真文对译。背款多刻铸造年月、机构或千字文编号。金国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落,战争频繁,金国官印的铸造和颁发也随之失控,除礼部铸印外,军队、地方政权也铸造官印。此时官印往往不合制度,工艺质量也较粗劣。
西夏
西夏官印均用西夏文镌制,阴文,其橛纽多有穿,与宋、辽、金印均异。今遗存的西夏官印有 6字、4字、2字三种,绝大多数是 2字印,汉译“首领”,其篆法变化多,奇诡难认。印体大小与官品高低亦成正比。背面多数有用西夏文刻凿的年款,完整者包括某王年号、干支、某年三个部分,有的或省某王年号,或省干支。纽顶多刻一西夏文“上”字,以指示印文方向。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6:1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875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