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更新时间:2022-11-15 07:15:43 阅读: 评论:0

内容介绍

本书精选中国古代名人所写自传35篇,起自汉代,迄于清末;其作者上自帝王、臣僚,下至隐士、僧侣,而以文学家居多。由于作者为传主本人,因而便于自明心迹,或述志抒怀,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事业追求,或记述自己的道德情操,总结人生经验。又由于各人的社会地位、人生道路和写作风格不同,有的直陈其事,慷慨激昂;有的胸怀坦荡,无所忌讳;有的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有的命运多舛,悲愤凄恻,各以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传主本人的不同性格。每篇附有作者小传、注释、译文和评析,可供阅读参考。

作品目录

自传,简要地说是个人自叙生平的一种写作样式。能够

真实地而且艺术地记叙自己的实际人生的作品,可称为自

传文学,它属于传记文学的一类。由于作者、时代与国情的

不同,尤其是时代的不同,古今中外的自传在内容与形式上

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古代的自传,一般篇幅短,生平材料不

全,多述志抒情,语言较精美。中国现代或外国的自传,篇幅

一般较长,生平经历较详细。各种自传尽管有千差万别,但

相同的一点都是作者自述生平经历,作者与传主是同一个

人。这是它不同于他传的独特性

根据自传在传记体中的独特性,完整意义上的自传内

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生平事迹要真实,这也是

一般传记首先具备的特点;第二,材料有多少的不同,但都

要写出自我的性格,尤其要画出自己的灵魂。当然材料全

面,更便于读者对自己“全人”的了解;第三,对自己所处的

人际关系及自身在所处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

作用有较客观的公允的评价;第四,要有文学性,尤其是语

言要精美。这四个方面中,第三点是尤其要重视的。如欲对

自己作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必须超越本身主观的局限才

能达到,而写自己的传一般很不易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人很

难有自知之明。

由于自传在传记体中的独特性,即自传中存在程度不

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多彩的色

调。每个生活过来的人,都有其生命哲学。事情做得如何,

都有一套为之辩解的原由。曹操可以在《让县自明本志令》

中坦率得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政治追求;刘禹锡、王韬都

在自传中对自己的政治生活作了自我辩护;曹丕、文元发在

自传中只讲自己的长处;陆羽、梁启超都在自传中对自己的

一段人生经历作出极为认真的自我总结。尽管作者的艺术

技巧有高低,但都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的心灵作了自画像。

中国的自传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 唐代刘知几《史

通・序传》指出了自传的渊源:

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乎?案屈原《离骚经》,

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

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

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

蔑尔无闻。至马迁,又征三闾之故事,放文园之近作,模

楷二家,勒成一卷。于是扬雄遵其旧辙,班固酌其余波

自叙之篇,实烦于代。虽属辞有异,而兹体无易。

刘知几所称的“自叙”即自传。他认为战国时代屈原的

《离骚》,开头一章就是自传的发迹;而汉代大赋作家司马相

如始作自传,但他的自传没有流传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中

的第七十篇列传《太史公自序》,成了古代自传形成的代表

作。从此以后,自传历代不绝。

中国古代自传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历代许多名人多重视自传的写作,因而自传作者的

面较广。其中以文学家为多数,这与他们掌握文学的手段密

切相关。但自传作者不限于文学家,上至皇帝,如明太祖朱

元璋,下至一般文人学者,如清代平步青;有大小官吏,如明

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有当过县令的文元发;有僧人如

法显,也有隐士如杨维桢等。自传作者一般一生只写一篇自

传,但有的作者也有写两篇以上的,如唐初王绩写过《自撰

墓志铭》,又写了《五斗先生传》;晚唐陆龟蒙写了《甫里先生

传》,又作《江湖山人传》。作者写自传时的年岁不一,但多选

在重要的时刻。有的作者年轻时就写,如唐代陆羽二十九岁

时写了《陆文学自传》,近代梁启超三十岁时写了《三十自

述》,这都在人生经历转折时写的。较多的是写于晚年,如唐

代刘禹锡在七十一岁临终前写了《子刘子自传》,清代文字

学家段玉裁八十岁时写《八十自序》,都对人生作了自我总

结。还有一种是书序与自传相结合的自序,一般都在某一部

书完成后写的,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王充的《自纪》。

作者们为什么重视自传写作,为什么要写自传呢?一般是为

了借自传而传名后世,怕没世而无闻。这种自传意识也直接

见于内容中。

二、古代自传在内容上多以述志自省为主。中国古典诗

歌历来有“诗言志”的传统,古代自传在述志上与诗骚一致

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有自省的说法,孔子的学生曾子云: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古代自传也往往有自我

反省的精神 述志与自省具体表现为:

1.自明本志,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古代自传中的述

志往往与政治理想相联系。唐代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记

述了有关永贞革新的内容。作者对永贞革新领袖王叔文的

活动作了明确肯定,认为“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而对

所谓顺宗“内禅”作了揭露,所谓“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

归贵臣”,暗示顺宗李诵是被政敌所迫而退位的,反革新的

宫廷政变是在宦官的操纵下进行的。刘禹锡当时积极参加

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活动,革新失败后遭贬。但刘禹

锡在自传中为王叔文辩护,表明他并未放弃革新的政治理

想。他在自传的铭文部分对自己也作了恰当的评价:“天与

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既因自己的政治抱

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心地纯洁而问心无愧,可

以说其崇高的政治志向至死不变。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指

南录后序》中自叙出使元营被扣至脱险归来的经历,表明

“将以有为也”的忠贞心迹,也具述志性质,表现其坚定不移

的爱国精神。至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是述志,表

明自己无代汉的野心,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手段。

2.自我回顾,总结人生经验。有的自传是某一阶段的

人生小结。如陆羽的《陆文学自传》,自述了从幼年到二十九

岁的生活历程。他从一个弃儿,成为寺院一个小和尚,再成

为民间戏剧演员、导演,又再成为一个诗人和学者。由于他

能与命运不断抗争,因而逐渐成熟起来。他回顾自己从小所

受的不幸遭遇,自学成材的顽强意志,与社会上各种人的交

往,创作上取得的多种成果,这自然是对以后生活的有力激

励,可以对生活更具有信心。东汉的王充在《自纪》中也回顾

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提出他的处世态度:“处逸乐而欲不

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游必择交,不好苟交。”有的作者在

晚年写自传,给自己一生作总结作评价,同时也为了教育子

孙后代。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八十自序》中

对自己的评价很谦虚,认为“回首平生,学业何在也?政绩何

在也?”“养亲未之能力也;而读书竟无成也。”又明确告诫子

孙要“不虚其年”,“苟能不虚其年,则永短皆幸也。”即子孙

只要不虚度年华,那末生命长短都是可庆幸的。

3.自我解嘲,描述生活情趣。唐初的王绩作《自撰墓志

铭》,借自传发政治上不得志的牢骚。说自己“才高位下,免

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

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

坐若无所据。”又如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欧阳修的《六,

居士传》,都写晚年的生活情趣。表面上看来,白居易暮年,

一天到晚生活在醉酒吟诗之中;而欧阳修晚年则与五个

“一”生活在一起,即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

棋一局,酒一壶。透过这些表象,不难发现作者深层的人生

感慨和自我解嘲,实际上是抒发了他们晚年的失意心情。

4.自白心秘,流露出自忏意识。有的自传作者内心长

期抑郁,往往与他们难言的隐痛有关。他们的内心秘密平时

不易轻易表示,但却在自传中流露出自我忏悔的深层意识。

如清代王韬的《�园老民自传》反映了一个近代较早面向西

方资本主义现实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心情。他的

内心还有一个特殊的秘密,即他曾上书太平天国表明心迹

的事。他在自传中既骂太平军是“贼”、“寇”、“匪”,又对清政

府以“通贼”罪名通缉他深表不满;又因作者遇此“奇祸,母

氏竟以忧殒其生”,这使他“积惨终身,痛欲剜心”,忏悔不

及。再如近代文学家林纾的《冷红生传》,自述了曾三次拒绝

女性向他表示爱情的浪漫经历,揭示了意识深层结构中理

与情、灵与肉的冲突。他三次拒见女性,表现了个性外表上

的冷和内心的热。他对性爱的欲望不轻易表现在与女性的

交往中,却表现在写作上。他在这篇自传中,实际是流露了

他对三位女性的自我忏悔。以上四种情况,自明本志,自我

总结,自我解嘲,自我忏悔,目的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心灵,

让别人了解自己。从这个角度说,自传实际上大都是自省意

识的产物,自我心灵的画像。那末如何才能画得既形似又神

似呢?这就要看作者的艺术才能和创造能力了。

三、古代优秀的自传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往

往以刻画鲜明的自我形象和个性,抒发真情实感,创造性的

结构和朴素隽永的语言,吸引读者。

1.古代自传注重对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的描写,而

对自己的外貌直接描绘的不多,偶而有之,淡淡几笔,如素

描而已 如明初宋濂的《白牛生传》开头一段,写自己“尝骑

白牛往来溪上,故以白牛生目之。”自己“躯干短小,细目而

疏髯。”虽只几笔,给人的印象却是较深刻的。胡应麟的《石

羊生小传》中对自我外貌也有生动的描绘。古代自传对自我

形象的描绘,主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个性的刻画,

从而写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明代徐渭的《自为墓志铭》开

头一段,用漫画式的笔调给自己作了一幅自画像:“贱而懒

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免袒裼似玩,人多病之。”给

人的印象作者是个超然于世又玩世不恭的人。下文他又说

自己“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而已不为动。”他

八次乡试都未中举,并非他无才,而是当时科举制度不合

理,所以他并不因落榜而惭愧。他“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

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

争愚而危之,而已深以为安。”这种态度正是他“惮贵交似

傲”的具体表现。作者在自述坎坷的生活道路及生活志向

中,充满了个性精神,突现出一个无视封建礼教、蔑视权贵

的反传统的奇士形象。而清初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则写出

了个人生活、思想性格随明亡清立的社会巨变而发生了大

起大落的变化。作者原生长在一个世代富贵的家庭,青少年

时代过的是纨�子弟的生活,而到晚年已沦落为一般平民,

甚至到了“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地步。这是由于“年至五

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造成的。但这也表现了他与清统治

者不合作的态度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写出了自己鲜明的精

神面貌。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记叙丈夫赵明

诚编撰《金石录》的由来和作者夫妇早年的生活志趣,以及

所藏金石聚散的经过。这篇作品既可作为李清照的自传看,

也可作为赵、李二人的合传读。作品中写夫妇猜书品茶、途

中离别的几个典型事例,二人的形象都非常鲜明。他们热爱

金石书画的个性刻画得尤为深刻感人。

古代自传在刻画自己个性时,较多直接运用心理描写

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当时的内心活动,

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

势。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多次写自己的内心活动。如

途中与丈夫分别时说:“余意甚恶。”听到丈夫卧病时说:“余

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见到丈夫病危时写道:“余悲

泣仓皇,不忍问后事。”流落到会稽,文物被盗,她写道:“余

悲恸不已。”后来丈夫死后重读《金石录》,自然又会想起亡

夫,她写道:“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回忆起丈夫在东莱

静治堂整理古籍的情景。由于这些真实细致的内心活动的

描写,把作者对亡夫的爱、对金石书画的珍重都展示在读者

的面前。又如朱元璋的《皇陵碑》是一篇为自己的父母陵墓

写的碑文,但其中却侧重记述自己的苦难身世、参加反元起

义和定都南京的经过,实际上是一篇自传。作者多次流露了

自己的内心活动,如写到父母、长兄死后说:“余亦何有心

惊若狂。”当作者与二哥分别时写道:“兄为我哭,我为兄

伤。”当离开寺院去外地时说:“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

乎沸汤。”而当淮河流域农民开始起义时,作者“于是思亲之

心昭著,日遥盼乎家邦。”当他守滁阳时,“思亲询旧,终日慨

慷。”这些心理描写都写出了朱元璋做皇帝前对家属亲人的

深厚感情

2.古代自传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人物形象和个性

的刻画,还来自于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文学作品中的情

感既是作品的内容,也是作品的艺术,而写什么样的情感便

是内容问题。由于情感力量的大小,抒情效果如何,直接关

系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怎样抒情也是艺术

自传作者抒发的感情只有真实的、出自肺腑的,才有感

染力,否则弄虚作假,还是骗不过读者。如南朝陈诗人江总

仕梁、陈、隋三代,于陈后主时任尚书令,不理政务,日与后

主及众狎客游宴后宫,君臣昏乱,终使陈亡。江总所作《自

叙》却弄虚作假,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第四册

“江总《自叙》条”指出:“江总权臣狎客,一人两任,而此篇志

明淡泊,义契苦空,遁词绮语,更为有忝面目。”可见江总用

尽苦心,仍逃不过后代学者的慧眼 古代自传中,许多作者

抒发了真挚的感情,不仅对自己的亲人,而且对宾客、朋友

都表示真挚的感情。如北宋散文家柳开在《东郊野夫传》中

自述:“与其交者,无可否,无疑忌。贤愚贵贱,视其有分;久

与之往还,益见深厚。’“或有宾客自远方至,即倾产以待之,

遽与之宴笑寝处,无少间矣。”‘‘宾客既告返,即解衣质钱以

赆之。”可见真挚的感情确能感动人。

古代自传作者抒发感情能运用多种方式。如前述李清

照的《金石录后序》、朱元璋的《皇陵碑》都运用了心理描写

的手法,直接写自己的内心感情。有的自传作者还通过直接

抒情与记叙事实相结合,使所抒之情具体充实。如明朝艾南

英的《自叙》以亲身所见所感,揭露明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腐

朽与黑暗,抒发了自己身心所受的痛苦与愤恨。文中有三次

以“嗟呼,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呼应,同时对考试

前、考试时、考试后考生所受之苦作了具体描写,让读者如

临其境,引起对作者的同情与共鸣

3.结构上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是古代自传的艺术魅

力所在。自传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自叙生平经历,但除此之外

尚有多种结构方法。解说自己名号的由来或围绕名号自述

生平,如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杨维桢的《铁笛道人自

传》、应�谦的《无闷先生传》等。再是将自己的生平与别人

比较异同,这是南朝梁刘峻《自序》所首创的。刘峻先总说自

己与汉朝冯敬通有三同四异,再一一比较说明。清代汪中

《自序》也用此法,将自己生平与刘峻相比,有四同五异,相

比之下,更显出自己一生经历的坎坷、生活的不幸。还有一

些自传在全文或某些段落结构中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方法,

如北宋初柳开的《东郊野夫传》间或采用“或曰”与“野夫曰’

这类主客问答或对话的方法来组织内容;欧阳修的《六一居

士传》,则全文用“客有问曰”、“客笑曰”、“客曰”、“客复笑

曰”与“居士曰”的问答方法,叙议结合,安排材料。这种方法

避免了自传只由作者一个人单纯自叙的模式,可使气氛活

跃,更便于生动地表述作者的生活情趣。

4.古代自传因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文学修养不同,语

言自然呈不同的风采,但一般以朴素隽永见长。司马迁的

《太史公自序》全文语言朴素简洁,整散错综,灵活多变。叙

述自己的壮游过程,运用十几个动词和方位词加上不同的

地名,仅百余字就交代完了,既简洁又清楚。叙司马谈遗嘱

一段,先写“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再写“迁俯首流涕曰”

父子同泣,情意感人。而司马谈遗嘱内容的记录,更是含义

隽永,令人想到司马迁后来写成不朽的巨著《史记》,不只是

他父亲个人对司马迁的要求,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

求。《太史公自序》中叙述发愤著书一段,则用了整齐的排比

句,列举古人身心受挫后发愤著书的成功例子,文句气势强

盛,表达出作者对发愤著书极强的自信心。

朴素隽永的语言也常体现在有些古代自传对日常生活

的描述中。如清代平步青的《楝山樵传》,写到他爱好校刊古

籍而不为其妻所理解的事:“盛暑汗浃竟体,天寒皲裂,不以

为病。妇笑之曰:‘空费日力,胡不自著书,而耘人田为?’笑

而不答。”作者“笑而不答”四字,写得真切含蓄,令读者也会

发出会心的笑声。

朴素隽永的语言还体现在古代自传作者的一些名言佳

句中。有的是说出了作者的真心话,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

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

王。”有的是痛苦的自我安慰,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

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

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她与丈夫

生前一生心血所聚的金石字画在两宋之际的大动乱中大多

失散,这怎么不叫人心痛欲碎?但为了心理平衡,只得作以

上自我安慰语。

四、古代自传形式多样,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自传,主

要从其内容来确定。常见的古代自传从标题上看有以书序

形式出现的自序,有以自己的姓名或别号为题的自传,有自

撰的墓志铭,还有其他体裁的自传。以书序形式出现的自

序,实际上是书序与自传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自序由司马迁

的《太史公自序》所首创。该文原是《史记》中第七十篇列传。

作品前一部分自述祖先及自己的生平经历,后一部分则是

《史记》全书各篇的提要。前一部分是自传,后一部分相当于

后世的书序 这种形式将自传与书序结合,后人常用,如王

充的《自纪》、艾南英的《自叙》等。将自己姓氏名字加在

“传”或“自传”前作标题的自传,如晋代法显的《法显传》(又

称《佛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等)、唐代陆羽的《陆文学自

传》、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以自己的别号为标题的自传,

常用第三人称写传主,实际是自传。这种形式由陶渊明作

《五柳先生小传》开始,以后历代不衰。唐代白居易作《醉吟

先生传》,宋代欧阳修作《六一居士传》,明代有宋濂的《白牛

生小传》、胡应麟的《石羊生传》,近代有林纾的《冷红生传》

等。还有一些作者,生前就为自己预写了墓志铭,有的墓志

铭写了自己的生平简历,也具有自传性质,如唐代王绩的

《自撰墓志铭》、明代徐渭的《自为墓志铭》、张岱的《自为墓

志铭》等。用其他文体写的自传,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的体裁是令文,朱元璋的《皇陵碑》是墓碑文,但从它们的内

容看,应视为自传。自传一般用散文写成,但也有用骈文写

的,如清代汪中的《自序》;也有用诗歌体写的,如唐代骆宾

王的《畴昔篇》诗就具有自传意义。

五、篇幅短小,几无长篇,容量有限。古代自传一般在一

二千字左右,最短的只二三百字,万字以上的长篇极少。法

显的《法显传》有一万字以上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忠王

李秀成被曾国藩军队俘获后,在被害前所写的自述,据罗尔

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称,原稿全文应有五万多字,因被曾

国藩撕毁一部分,至今见到尚有三万余字,这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前罕见的长篇自传。古代自传由于篇幅短小,又加

作者一般在主观上不重视详叙生平经历,所以容量有限,个

人生平多不完整、不具体,这是一个较严重的局限

笔者在开设古代传记文学研究选修课的教学中,接触

到不少古代自传,逐渐感到古代自传中有不少优秀作品,应

向学生推荐,让学生阅读。古代自传佳作因作者多为有文学

修养的人,文笔优美,值得鉴赏;作者自叙生平,自明心志,

自抒情趣,自言个性,值得后人借鉴;作品中所述的内容,是

文史爱好者、研究者有用的珍贵史料。所以从古代自传的文

学价值、史学价值说,都还值得今天的广大读者一读。但古

代自传分散在古代各种古籍中,要集中检阅颇有不便。1936

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郭登峰编的《历代自叙传文钞》,但

所选录的作品太泛,有的并不是自传;当然也选入不少自传

佳作,但无注释,今天的一般读者读起来文字上可能有困

难;而且该书久未重版,读者要看也不易找到。为此,我另选

了这本《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选文的标准是:一,思想内

容较为健康,对读者可能会有人生的启示。二,要有一定的

文学性,限于散文性作品。文人学者自订的年谱之类,虽生

平事实可靠,但质朴少文,不予选入。三,从中国古代自传实

际出发,选入一些自叙怀抱、志趣的文章。四,照顾到各个时

代和代表性。对每篇选入的作品,先有作者简介,再附以简

注、今译,后加评析。我希望能在传记文学书籍中补上古代

自传选的空白。由于本人学识所限,不足之处肯定存在,期

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教

陈兰村1995.5.15

于浙江师大传记文学研究中心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7:1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860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