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废证

更新时间:2022-11-15 04:05:39 阅读: 评论:0

背景

作废证中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包括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由人社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设置。此外,各地方、各部门也自行设立了大量职业资格。“自行”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一些地方故意让认证变得“滥”了起来,一些部门、协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滥设资格认定,出现了“证出多门”现象。

近年来,国务院已分6批次取消31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国务院取消31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目的正是为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可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却总在“走形”。

问题

取消多余重复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是大势所趋。首先,改革前,一个行业可能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到2013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达到1100多项。随着职业资格种类越来越繁多,交叉重复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职业资格“含金量”较低,参加培训和鉴定的人员支付费用取得证书却没有实际效用,导致人才负担严重。

其次,职业资格过多,一方面抬高了创业就业门槛和准入限制,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一些机构借机敛财,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增加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负担。

原因

“作废证”背后存利益链

有网民指出,一些协会和部门热衷组织考试和设置门槛,部分原因是职业资格证从培训、考试到颁发证件,都有利可图。也有网民发现,一些已经被取消的认证考试,被一些部门变了个花样又开始报名收费……

网民“莫开伟”说,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为何执行起来如此艰难?关键还在于垄断利益一时难以被打破。在当下,一些职能部门思想认识模糊,意识不到简政放权的重要性,仍没有处理好政府权力与市场边界之间的关系;更有一些部门“利益自肥”意识膨胀,认为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减少了部门经济利益。

如何整顿

作废证虽然国家从多年前就开始分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但在一些地方,部分与被取消的职业资格名称、性质相似的认证仍在进行,不少“作废证”仍成就业拦路虎,整顿这种现象,迫在眉睫。这就需要一方面督促地方加大清理力度,尽快列出职业资格“正面清单”,这样更容易让公众知情权得到保护,在保证现存资格认证的规范有序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规定对取消的相关职业认证强化落实效率;

另一方面,需要快刀斩乱麻加大执行力度,改变“靠考证吃饭”的不良模式,打破地方的垄断利益。尤其在国家号召大众创业兴业的时下,逐步淘汰一些不符合发展需求的职业资格证,意在保护这种好苗头,而那些“作废证”一旦成了就业拦路虎,不仅违反国家政策,更是对大众就业创新热情泼凉水。更重要的是,一旦涉及了不该动的利益奶酪,有人因此还可能锒铛入狱。

网民观点

整顿要快刀斩乱麻

网民表示,政府的政策是好的,但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对证下刀”,要系统着眼,通盘考虑,而不能仅盯着被取消的那些证书以及政府的一纸通知。

网民“宫超”说,首先,要防止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对中央政策懒政懈怠、阳奉阴违。督促地方取消相关职业认证,强化落实效率、效果至关重要。其次,要保证现存资格认证的规范有序。

网民“王洪春”认为,针对目前一些部门、协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滥设资格认定的“证出多门”现象,应继续加大清理力度,尽快列出职业资格“正面清单”。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4:0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85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废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