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诗

更新时间:2022-11-15 00:07:53 阅读: 评论:0

作品原文

学诗诗

【其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①,竹榻蒲团不计年②。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其二】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③。

跳出少陵窠臼外④,丈夫志气本冲天。

【其三】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⑤,惊天动地至今传。

注释译文

①浑似:完全像。宋范成大《泊湘江鱼口滩》诗:“潇湘浑似日南落,岳麓已从天外看。”

②蒲团:以蒲草编织而成之圆形扁平坐具。又称圆座。乃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之物。

③头上安头:比喻多余和重复。文学家强调写诗时,诗人要有自心独特的悟解与创造亦用此语。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④少陵:即杜甫(自号少陵遗老),此处泛指前代文人。窠臼:比喻旧有的现成格式;老套子。宋朱熹《答许顺之书》:“此正是顺之从来一箇窠臼,何故至今出脱不得,岂自以为是之过耶?”

⑤春草池塘一句子:指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作品鉴赏

苏轼以其对禅学和诗学两方面的深刻造诣,曾提出“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的看法。其后,引起诗坛的普遍注意,渐成一时之风气。吴可在其《藏海诗话》里就说:“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他并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写成诗,开了宋代以这种形式论诗的先河。

第一首诗“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揭示了学诗和参禅的相似之处在于“了”。“了”字在禅家看来,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了”的过程是北禅宗所谓的“渐悟”,需要坐在蒲团上参禅打坐无数年。“了”字在诗家看来,是诗悟的最高境界,是彻底明白了作诗的各方面的规律,达到了“自如”的程度。就变得当把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运用自如以后,作诗简单,性情的自然流露,随手拈来,就是好诗。禅家的“了”和诗家的“了”虽然归趣不同,但是,“了”的过程却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在经过苦苦的追寻之后,达到的豁然顿悟的境界。

第二首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强调学诗要注重自己参悟,不要因袭前人。参禅讲究明心见性,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个体的亲身体验。诗歌是个性化很强的东西,个人的禀赋、性格、学识、经验、构思方式、着眼角度等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诗歌取意造境的不同。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身之所历,眼之所见,是铁门槛。”都强调了亲身体悟的重要性。

“头上安头”,比喻事情重复。比如人本来已经有头,如果在头上再安一个头,那是多余的,没有这个必要。这里的“头上安头”与悟佛理无关,仅采用它字面的意思:诗歌是诗人的个性化创造,不必要在别人创作的形式、内容之上进行再创造,而是以个性化的本心直接体悟生活,创造出独得我心的诗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禀赋不同,思考领悟不同,做诗的意境和风格也不同。因此,不能因袭前人,要自己思考、领悟。宋代,诗人学习杜甫蔚然成风。最著名的有江西诗派,他们的“一祖三宗”奉杜甫为“祖”。诗法讲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其中就有因袭的成分,该诗认为这样的作诗之法不足为传。其实,江西诗派的这种主张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继承前人的经验,在前人创造的意境上加以改造,也会形成一些新的东西。还是严羽说得好:“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江西诗派的学习杜甫,就是在“多读书、多穷理”,学习前人。然而,做得太过,也难免招来诟病,被诗人讥为“头上安头”。“跳出少陵窠臼外”,是说反对因袭杜甫,事事处处以杜甫为最高标准。应该跳出这种僵化的窠臼,张扬自己独特的创造。“丈夫志气本冲天”,这里的“志”,可以理解为“情感”;“气”可以理解为“性情、禀赋”。诗人本来有这种独特的“志气”,就应该让诗从本真的性情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第三首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楞严经》上说:“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圆成”意思是成就圆满。吴可把“圆成”看作诗歌的最高境界,包含着自然、完整、不假斧凿、浑然一体,似鬼斧神工,天然工巧等等诸多不可言传的妙处。然后,诗人举了一个例子,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说是达到了“圆成”的境界,并且夸张地赞美为“惊天动地”。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意思是说:“当你不经意时,突发灵感,眼前展现出美妙的诗境,心中涌出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种诗境,二者相遇,好诗便能做成。”这和参禅是一样的,神会讲参禅时说:“但莫作意,自当悟入。”(《神会语录》卷一)也是讲在不经意中,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就会突然领悟。

这三首学诗诗深得诗禅精髓,抓住了诗禅的“浑似”之处,引导读者领悟作诗之道。三首诗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蕴含了作诗的道理:第一首讲诗禅相似之处,第二首说不要因袭前人,第三首举具体例子,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叫“圆成”。三首诗层层深入,由一般到具体,虽然是诗,倒也不乏论说文的精密。不过,这三首诗一味的强调“自家了得”也并非学诗的最理想的门径,它容易把初学者导人歧途。刘克庄在《题何秀才诗禅方丈》中说:“诗家以少陵为祖,其说曰:‘语不惊人死不休。’禅家以达摩为祖,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夫至言妙义固不在于言语文字,然舍真实而求虚幻,厌切近而慕阔远,久而忘返,愚恐君之禅进而诗退矣。”

作者简介

吴可(生卒年不祥)字思道,虢藏海居士。宋金陵(今江辣南京)人,一锐瓯宰(今福建建甄)人。大觐逛士。其诗古髓赏模,律莳谨殷。七绝尤腾,自然含蓄.意境新警。他生常南北宋之交,屋缝流雕鞲徙,其莳较真寅地反映了北宋末年的民族危械和社合勤乱.表连出他封凿畸政治的看法。其揄诗主张,主要兄於《藏海莳话》和《诗人玉屑》所鲸的《孥莳》,颇能切中北宋诗埴某些流弊;他喜用参样之说,提出莳贵顿悟和不蹈奠前人窠臼的谕黠。著有《藏海莳集》,已佚,清四庳馆臣自《永檠大典》辑出,编舄《藏海居士集》二卷。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0:0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85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诗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