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外语学堂和军事学堂为主,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马尾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武汉湖北武备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等等。与民国时期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两大军校从政治战术入手不同,早期的军事学堂主要从工程技术入手。此外,也出现了其他类型的学堂,如上海电报学堂、南京路矿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唐山路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堂、湖南时务学堂、南京江南高等学堂等等。此外,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学堂,这一时期为主要教授外语和宗教及其他西学的书院,如山东的广文书院、武汉的文华书院、上海的圣约翰书院、苏州的中西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北京和南京的汇文书院等等。同时,中国的近代书院也开始创教西学。
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当年,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标志着其为中国高校改名最早的高校。
尽管中国有大学的历史不长,只有一百年出头,但就在这不长的历史中,中国大学从未停止过更名。据相关统计,在全国近2000所公办高校中,过去20年,有将近一半改过名字。
先是在20世纪初,一些旧式学堂变为高等学府,比如上海圣约翰书院改名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而京师大学堂也在那时改名北京大学。
到了民国初年,各地又纷纷掀起了高等师范学院更名为某某大学的运动,武昌师范学院改名武汉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改名四川大学,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坚持传统,改名北京师范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大学内迁,不少学校在战争中合并而改名,最著名的就是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之后,中共开始接受和改造旧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也改造为公立大学。如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中正大学更名为南昌大学,辅仁大学改称国立辅仁大学等等。
1952年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中国几所名校的一些院系被拆出来单独成立大学,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八大学院”,这也开启“地名+学科”命名大学的模式。30年之后,中国高校再一次大规模改名,这次改名基本都是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典型的就是当年“八大学院”的更名模式: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农业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等等。
1993年,国家教委决定设置“211工程”,由此引发了中国大学界的一次大洗牌和一场巨大的改名风潮,很多学校竞相进行兼并联合。如:1994年,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但这一新名字严重影响了招生质量,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再度更名为“四川大学”。
2000年以来,中国众多二三线城市的高校纷纷改名,据2015年6月相关知名媒体统计,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有的甚至短时间内就实现三级跳:中高职合并——高职摇身一变成为学院——学院一跃成了大学,而这当中,不少高校“浑水摸鱼”、“新瓶装旧酒”,除了头衔更换,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均没有任何改进。例如郑州粮食学院先变身郑州工程学院,后觉得不够响亮,继续变身为河南工业大学。
中国的高校更名,主要有六种类型:
一、由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学院,基本上是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
高校更名二、由学院更名为大学,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学院,也觉得学院名字 不“高大上”,希望更名为大学;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改名北京科技大学,虽然名字改了十几年,但熟悉的人还叫“广院”、“钢院”。
三、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脱钩,独立成为民办学校更名。
四、学校想摆脱某些传统行业形象,有一个时髦的校名,流行的有“铁道”改“交通”、“水产”改“海洋”、“地质”改“工程”、“钢铁”改“科技”……就算以前没有冷门词汇的,也要往热门词汇上贴,比如财经、经济、理工等等。步子迈得最大的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这被民间评价为跨越难度最大、最不沾边也是最唬人的改名。
五、向更大的地名靠拢。以市为名的高校改成以省为名,如岳阳师范学院更名湖南理工学院;就算不能以省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个省,比如烟台师范学院改名为鲁东大学;乃至试图以大区为名,无法以大区为名则以大区变体为名,如河北联合大学更名华北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学院等校合并后更名北华大学。
在中国,绝大多数国人都想当然地认为“学院”就是比“大学”差劲,地市级地方名字打头的高校就是比省级地方名字打头的高校差劲,师范类高校比综合性高校差劲。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许多高校都在想方设法“去地方”色彩,而且还想方设法“去学院”色彩。
六、有一些民办大学会尽力抹去民办的影子。比如江西蓝天学院201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泉州泰山航海职业学院2013年更名为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高校更名招生
中国社会舆论存在着“以名识校”的问题,一所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办学质量并没有变,可当年的招生就可能提高录取分数好几十分。比如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湖北招收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仅148人,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但在更名武汉科技学院之后,生源则逐年攀升,分数线也是节节升高。一些热门沿海城市的普通大学更换了“高大上”的名字,虽然在本地仍然没有什么吸引力,可是到了外地,一所二本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比一本线还要高出许多。
资源
中国当前对高校的评价,还主要是行政评价,而行政评价,存在把大学、学院、学校分为不同层次、等级的问题,通常,如果学院更名为大学,专科升格为本科,都可以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投入。
职业技术学院在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上的确和综合性大学存在差异。学院升为综合性大学,平台更大,可以设立硕士点、博士点,获得的资源更多,名誉、声誉、影响力、办学层次可能都会获得提升。
此外,还有人认为,在唯学历人盛行的职场上,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简历,第一眼关注的必定是简历封皮上的校名。看到名校学生,顿时倍加慈祥详细加以询问,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拒绝。某些用人单位一听“师范”就会问你怎么不当老师,听“大学”就觉得比“学院”好。这种状况也是众多冷门院校,不知名院校煞费苦心要改名的原因:方便本校毕业生就业。
• 中国高校改名分类
一、电子工业→电子科技
例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二、矿业→工业,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三、工,工业→理工,科技
例如: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广西工学院→广西科技大学
四、地质→工程,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五、机械→理工
例如: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
六、经济→财经
例如: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七、铁道→交通
例如: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
八、工程→理工
例如: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九、气象→信息工程
例如: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中国大学改名名单(部分)
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
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
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长安大学
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北华大学
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长江大学
郑州纺织工学院→中原工学院
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合并→南华大学
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南工学院合并后→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工业学院、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西华大学
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
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中南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西南大学
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工业大学
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
山东农机化学院→山东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湛江水产学院→湛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淮南煤炭学校→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文理学院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
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常德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
岳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
锦州师范学院、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渤海大学
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育学院、郴州师范→湘南学院
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电视大学赤峰分校、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幼儿师范学校部分合并→赤峰学院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西昌学院
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
彭城职业大学、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徐州工程学院
金陵职业大学、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合并→金陵科技学院
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南昌农业学校、南昌市高级技工学校、南昌卫生学校、南昌粮食职工中专合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南昌工程学院
杭州应用工程学院→浙江科技学院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山东科技大学
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分院→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华北科技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
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警官学院
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
高校更名河北省五七干校→河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省行政学院+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乡镇企业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经贸大学
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城市学院
南方冶金学院→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学院
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
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
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大学
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四川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
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
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西南大学
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嘉兴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分院→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大学
南通纺织工学院→南通工学院
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大学
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
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
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北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
杭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
河南财经学院、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荆楚理工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
西安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
长春税务学院、长春金融专科学校合并→吉林财经大学
鞍山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
琼州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燕京理工学院
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理工学院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连科技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大连财经学院
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沈阳城市学院
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沈阳工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辽宁财贸学院
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辽宁何氏医学院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长春科技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吉林动画学院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长春光华学院
大庆石油学院华瑞学院→哈尔滨石油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哈尔滨广厦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哈尔滨剑桥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黑龙江工商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无锡太湖学院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厦门工学院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阳光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齐鲁理工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青岛工学院
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商丘学院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武汉东湖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武昌工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汉口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武昌理工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武昌科技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文华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昌首义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湖北商贸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州商学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三亚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工商学院
• 大学改名,给家长、高考生带大机遇
学校改名是学校在发展改革的一种体现,提醒考生和家长,报考时务必查询学校的“家底”。因为有些高校所更校名极具迷惑性,比如原来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升格“包装”之后,可能摇身变为“**学院”,考生如不仔细研究学校“家底”,恐怕很难发现。比如XX商业服务学院升级为XX商学院、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升级为山西传媒大学等。学校改名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一种体现,然而高校改名却并不一定为学校带来好的效果,反而很多流失专业特色在全国的影响日渐式微。
每年的高校改名都引来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是学校热衷于此,有心的家长更是关注至极,首先是被新闻吸引,然后是希望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希望在高考报志愿的过程中可以,有所收获,然后结果却很难知晓。没有事前关注学校更名的家长,在高考报志愿中更是不名所以,难以取舍。
• 更名乱象:“高端、大气、上档次”
众多高校通过更名把自己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对于不了解办学历史、现状和实力的人来说,显然这一更名一下子就将百年名校南京师范大学给比下去了。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按照计划,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底将申请更名黑龙江师范大学,这让哈尔滨师范大学怎么办。还有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不一而足。透过现象看本质,类似的高校更名,虽然目的之一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字更有吸引力,以便在方方面面获得更好的资源来发展,但本质上折射出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急躁和追逐业绩的内在冲动。
一些大学从专科升格为本科,“脱胎换骨”,改个名,也可以理解。但是欲借助一个堂而皇之的名字,行故意隐瞒出身之实,至少不是堂堂正正的大学之风;对于考生也是不公平的,是对考生选择权、知情权的漠视,全无英雄那般光明磊落的胸怀与人格魅力。没有这些垫底儿,谈不上什么名气;没有真正的名气、好名声,叫得再好听的大学,也还是会不自信。(新华网评:《大学改名不应为掩饰出身》)
西方人更注意务实,尊重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中国人总是徒有虚名,而且后人总是习惯否定前人的做法。(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解释中国高校纷纷“变脸”、“翻新”的根源之一)
大学更名改姓的风潮,是大学办学者办学理念不坚定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没有办学理念。大学对更名改姓的热衷,完全有悖于大学的称号,更有悖于大学的理念、传统、精神。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因为它的特色和内涵名扬四海,而不在于它的名字。我们追求的正应该是这种“实至名归”,而不是盛名之下的“其实难副”。(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
好面子的中国高校总是在学校名称上大做文章,并且乐此不疲。然而,轰轰烈烈的“更名潮”,除了一大堆听上去“高大上”的校名,没有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相反,人们眼见的事实是,高校的科研竞争力没有上去,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却在不断下滑。(长江日报评:《高校“更名潮”折射高等教育浮躁》)
“改名热”是个传染病,很容易在急功近利下上火冒进,失去理性,而把面子、名字置于学术之上,舍本逐末。(京华时报评)
一浪高过一浪的高校改名风潮始终没有停止,“学院”变成“大学”实则是利益驱动。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从规模扩张、数量增加的路上停下,转到在内涵和质量上做文章。而最急迫的、现在马上可以做得到的,就是各个学校改名,先暂停下来。(前教育部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 重走“回头路”
据高教研究专家介绍,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摘掉“纺织”的“土老帽”,变成洋气的“武汉科技学院”。其后,纺织一直是该校特色,又因为“武汉科技大学”已经“名花有主”,为了升格为“大学”,2010年该校重拾“纺织”二字,变为“武汉纺织大学”,成了自1998年行业高校改名风以来重启行业校名的第一所大学。
四川大学,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命名为“四川联合大学”。结果,这一新名被人误以为和“北京联合大学”一样,是所市属高校,招生连连受挫,于是1998年,学校将名字又改回了“四川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1996年,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被民间评价为跨越难度最大、最不沾边也是最唬人的改名。网传,该校2003年校庆前拟用“华北工商大学”的校名,并在上报教育部后未能审批。2012年拟更改的名字就是“河北地质经济大学”,更名申请再次未获得教育部批准。2016年3月3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同意石家庄经济学院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的函》。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前身是原华 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四校合并组建四川理工学院。2012年四川省政府已将四川理工学院更名四川理工大学纳入四川省“十二五”院校设置规划报教育部备案,未获得教育部批准。2017年四川理工学院拟更名为“四川科技大学”,但最后看到的是四川轻化工大学。
• 河北联合大学更名“打破规则”
2015年2月13日,国家教育部复函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联合大学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
而在200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新设置的高校将不能在校名中使用“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
• 失败的改名
很多重点大学改完的名字看起来就跟民办学校无异。比如无锡轻工大学与两所学院合并后组建的江南大学,地处上海的中国纺织大学改名东华大学,地处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更名为河海大学。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就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使该校声望一落千丈,以前该校录取线超出一本线70分以上,改名十多年,录取分数线仍未超过以前的水准。有网友戏称其为:四大“民办”211工程重点大学。
• 最频繁的改名
在众多更名本科学校中,成都工业学院次数最为频繁,1913年始建至今,历经12次更名使用过13个校名,甚至在1924年8月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后一年多时间,再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工科高级中学校”,成为众多高校中,更名间隔时间最短的一所。
• 被催促的改名
上世纪80年代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长章开沅曾在《南方周末》上撰文:上世纪80年代很多学院都改名大学,当时他执掌的华中师范学院本不想更名,但是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因为华师还是“学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学”之后,影响到了招生,教育部也在催促更名,于是华中师范学院就改成了华中师范大学。
• 当年校名没改成,南林大现在“偷着乐”
2002年,南京林业大学申请更名为南京科技大学,由于种种原因,新校名没有得到批复。
“当年恰逢学校100周年校庆。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9所学校同根同源,是中央大学的分支。校庆之际,省里给这9所大学专门做了一个铜牌,铜牌上刻的就是‘南京科技大学’。”该校的一位行政人员告诉记者,这块铜牌至今仍存放在校史馆内。
“当年校名没改成,学校还是很庆幸。”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薛建辉教授说,生态、林业、环境等相关的学科是学校的特色,在目前社会环境问题受到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 南信大被疑“后悔了”
2004年,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时正值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初期,校名里有个“气象”在招生时不被认可,而当时“信息工程”刚刚兴起,非常热。从更好地招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学校改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十多年来,学校各个专业和学科都是围绕气象学科成长起来的,所以又想改回来,要走‘回头路’。该校曾经有过更名想法,并打过报告,但“一直没有下文”。“国家有规定,新校名一般不给叫‘中国’,想改成‘中国气象大学’谈何容易。”
据介绍,该校大气科学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 “慢性子”: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创建于1942年,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后,此后至今59年再未更名。
• 泸州医学院更名争议事件
2015年6月,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不。川大校方迫于校友压力,给教育部发函表示反对,还提起了行政复议。四川大学方面反对的理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此相似,故“川医”老校友认为这会抢走“川医”的名头,侵犯了母校的权益。2016年1月,泸州医学院再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川医争夺战终于落下帷幕了,没想到川医争夺战,最终躺枪的竟是第三军医大学,其第一附属医院又名西南医院,西南医院担心六十余年的声誉“被动易主”。
• 华北理工大学校名“易主”
2004年6月29日,教育部同意华北工学院更名为中北大学,在《教育部关于同意华北工学院更名为中北大学的通知》函件中,其是这样写的:“山西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商请将华北工学院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的函》(晋政函〔2003〕177号)和山西教育厅《关于华北工学院更名为“中北大学”的请示》(晋教请〔2004〕23号)收悉.............”
然而,11年之后,河北联合大学更名华北理工大学成功,这让更名“华北理工大学”失败的中北大学显得有点尴尬。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7:4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834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