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隧道,连接大陆与台湾的工程设想

更新时间:2022-11-14 16:57:59 阅读: 评论:0

历史背景

早在1940年代,一些学者就提出了修建海峡通道的想法。1987年,张以诚、姜达权等几名学者向中国政府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在三峡工程之后,开展对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隧道的论证,并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批示。

1997年,清华大学的吴之明提出了修建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1998年,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等学者的推动下,在厦门召开了“台湾海峡隧道学术论证研讨会”,此后工程论证开始提上日程。2005年11月在福州召开的第五届台湾海峡通道工程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两岸的32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据学者们介绍,探讨中的台湾海峡通道是世界上最长、建设难度最大的海峡通道。其中北线方案是三个方案中最短的,且历史上该路线从未发生超过7级的大地震,被专家一致看好为台湾海峡通道的首选路线。2010年11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举行的“海峡两岸公路发展与安全论坛”格外引人注目,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元培畅谈台湾海峡大桥全天候通道方案,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

选线

台湾海峡隧道设想中的路线方案有三种:

北线:平潭岛东澳村-新竹市南寮,全线仅68海里(约126公里),是三个方案中最短路线,也是专家认可的首选路线。北线跨海线路为100公里左右,水深50-60米,但不超过80米,为浅海地区,为跨越海峡的桥梁工程提供了实施可能。

中线:莆田南日岛-台中市。

南线:厦门市-嘉义县,经烈屿(小金门)、金门至澎湖岛,然后穿越澎湖水道,连接至台湾,全线约174公里。

现况

相较于北京方面的积极,由于经费庞大、工程困难度过高(如台湾海峡宽幅过大、行经地震带等)以及两岸政治因素,台北方面则从未对此展开工程探讨,甚至连本岛与澎湖间海底隧道、金门与烈屿间金烈大桥等仍停留于构想阶段。

京台高速铁路大陆段称京福高速铁路,从京沪高速的安徽蚌埠站引出,经安徽合肥、黄山、江西上饶,至福建武夷山、南平、福州,设计时速300公里及以上。京福高铁2010年开建,预计2013年建成通车,届时,从福州坐火车到北京,将从目前19小时缩短至7个小时左右。昆台高速铁路将经昆明、贵阳、湖南郴州、江西赣州至福建龙岩和厦门,设计时速200公里。两条铁路均为电气化双线铁路。两条对台高铁均预留了出口,为将来的台海通道做足准备。

效益

经济效益经济上,这个中线方案效益巨大的,财务上,该通道工程是可承受的。台湾人口2300多万人,是香港的3倍,新加坡的7倍,澳门的40倍。台湾是社会经济高度外向的岛屿,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和两岸关系日益密切,两岸之间客货往来需求将是无法单靠海空运输能够满足的。京沪高铁是双线高速铁路,设计通行能力为年单向运输8000万人次,双向1.6亿人次,如果台海通道通行能力也达到这个水平,那未来有可能需要四线以上的高速铁路才能满足两岸之间的运输需求,也就是说台海两岸之间可能需要建设两条桥隧通道,每条通道通行两线铁路。该方案按照两线高速铁路设计,造价大约3000亿(2013年物价计),假设全部贷款,如果政府给予贷款贴息,那么20年还清贷款的话,每年需还贷款150亿元,如果每年通行1亿人次,那么不计货运、车渡的话,每人次承担150元即可,加上运行费用,那么过海票价250元即可,如果考虑到货运和车渡,那么项目投资回报率是可观的。如果采用BOT,投资者经营30年,那么资本回报是巨大的。30年之后,项目收归公共,效益是非常巨大的。但更重要的还不在项目本身,而在于通道带动的经济发展效益将远远大于项目自身的收益。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之间的往来,近程往来占很大比例。台湾和中国大陆的通道工程一旦建成,那么两岸之间将形成一小时都市圈,东岸从台北盆地到屏东平原,西岸从福州盆地到漳州平原,将紧紧连成一体,成为台海经济区的核心区,未来这个核心区将可能形成一个人口达到6-8千万的世界级都市圈,而跨海通道工程将是至关重要的催化剂,同时也将受益于这个都市圈,未来台海通道的客源将主要就在于这个大都市圈。考虑到台海两岸都市圈,比较北线和南线方案,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线远比北线南线覆盖效果好,东侧彰化位于台西走廊的中心位置,属于500万人口的中彰投都市区,西侧崇武位于福莆泉厦漳都市带的中心位置,属于800万人口的泉州湾都市区和2000万人口的闽东南都市走廊。考虑到两岸的线网对接,比较北线和南线方案,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线远比北线对接效果好,东侧可以方便地连接台湾高铁或改造后的台铁,西侧则可直通成都-重庆-长沙-泉州线,上岸即可通过沿海客专或福厦铁路连通沿海,并接昆台、向莆、京台等线。考虑到未来大区域一体化,比较北线和南线方案,我们也可以看到:中线更贴近广大市场。政治效益军事上,泉州彰化方案的桥隧通道工程是不可能用于军事进攻的和平发展通道,政治上,中线桥隧通道工程是民心民生工程,在两岸现状之下,也可以像海上直航、空中直航一样,打破海峡阻隔。该桥隧通道在军事上是目标大而静止的,又脆弱又同时掌握在双方手里,因此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方进攻另一方的工具,一有风吹草动,防守方可以很轻易地炸毁或封锁通道,进攻方也绝不敢用以投送军力,因此,台湾有些人对于通道将改变台海军事天堑的担心是多余的,台海通道也就像三通、直飞一样,不是不可逾越的。中线与南线和北线比较,还有两个微妙的地方:1、中线靠台湾一侧是长达百公里的桥梁,摆在明处,这有利于消除台方担心,而北线水位较深,尤其靠台湾一侧,水深岸陡,且是著名强风地带,建桥不易。2、中线西通金门,中通澎湖,东端位于彰化和浊水溪畔,再往东则是东部花莲,岛内的政治向来是北蓝南绿,中线特别有利于平衡南北蓝绿,并照顾到岛内最广大各方的利益。综合这两点,中线是最有希望先获得台方通过的方案。

面临问题

1、地震问题

历史上,泉州发生过大地震,但已经是四百年前的历史了,四百年来此线位的地震已趋于平静。台湾海峡的主要地震威胁在于东岸,北线和中南线在地震方面差别并不大。旧金山金门大桥、日本明石大桥、青函隧道、意大利墨西拿大桥等等著名跨海工程也都修建在地震带上,而且强烈、活跃得多,琼州海峡、渤海海峡也发生过类似地震。

2、台风问题

台海通道工程如果采用桥梁,尤其是大跨悬索桥,就必须特别考虑强风问题。泉州彰化一线由于台湾高大山脉的挡风墙效应,强风影响较小,且桥隧方案中,桥梁基本都采用抗风效果好的桥型。而平潭、新竹是台湾海峡最著名的强风地带,非常不利于建桥,且如果在深水区建桥,势必需要大跨度的悬索桥,这是最不利于抗风的桥型。

3、通航问题

台湾海峡是世界黄金水道,船舶通行非常繁忙,隧道可以避免和通航的冲突,但造价、难度太大,桥隧结合无疑是最佳解决方案,正好台湾海峡主航道在于中线偏西,而泉州-彰化线隧道位置也正好在主航道上,其余桥梁部分通航要求很小,可谓完美。

4、通行问题

跨海长通道对于驾车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和风险,通行铁路有利于人的专业化分工、自动化运行,使大量驾车者得以解放,速度效率更高,风险压力更低,因此海峡通道最好是通行铁路,车辆可通过列车拖挂的。

建成意义

台海隧道一旦建成,跨越台湾海峡的陆路交通将在约4个小时的海运交通基础上大为缩短。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交流会更加密切,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地区有可能融合成海峡东南部经济圈的一级。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6:5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832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