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发现的西汉帛画大致出于三个墓,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幅;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 4幅;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出土了一幅。均是西汉帛画。
题材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以灵魂升天为题意的,如马王堆一、三号墓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两幅“T”形帛画和山东金雀山出土的帛画;
二是以墓主人生前生活为题意的,如马王堆三号墓中张挂在棺室东西两壁的两幅帛画;
三是有关“养生之道”的气功强身图,即马王堆三号墓中藏于东边箱漆奁内的帛画。新莽至东汉也有类似长沙马王堆和临沂金雀山汉墓的旌幡帛画的发现。
例如甘肃武威磨咀子第 23号、54号两座约属新莽至东汉初的墓中发现几幅绢麻柩铭帛画。不过这几幅帛画都不像西汉帛画那样复杂与完整,呈现出简化的趋势,上方往往绘金乌、蟾蜍或金乌、蛟龙为代表的日月,下方则用方正宽博的篆书,写明墓主人的籍贯姓名,以代替繁复的人物画面。54号墓柩铭为“姑臧东乡利居里壶”,23号墓柩铭为“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哭”。或有虎和云气,其功力也较为粗率,不能与西汉帛画相比。
帛画在汉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72年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和三号汉墓出土了五幅,1976年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也出土了一幅。内容除 了继承战国帛画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主题外,还有夸耀死者生前的享乐生活及“养生之道”的气功强身图等。其中保存最完好、艺术也最精美的一幅帛画,是马王堆 一号墓出土被释作“非衣”的一件。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一具完整的女尸,非衣即覆盖在她的彩漆棺椁 上,呈“T”形,纵205厘米,上部横92厘米,下部横47.7厘米。画面分上、中、下三层,被认为表现了天上、人间、地下三个世界。天上部分,画有日、月、星辰和象征日、月的金乌、玉兔、蟾蜍。日、月之间有一人首蛇身形象,或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神女娲。此外还有阙门及守门人(帝阍)等。人间部分上 层,画一老年妇人,衣着华丽,手扶拐杖,步履蹒跚,而显现出雍容华贵、仪态尊荣,应是死者墓主人肖像。老妇身后有3个侍女,一字并列肃立,身前两个侍女举 案跪迎,衬托出老妇的特殊身份地位。下层描绘厨房情景,有厨师及尊罍之属。地下部分画一身材肥短“巨人”,手托一板状物象征大地,名曰禺强。全画从上到 下,龙蛇蟠曲,将三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空隙间还补充画有鱼、龟、猛兽、飞禽及磬、璧、铎等形象。
非衣所描绘的世界,充满着神话想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 仰,对宇宙的解释。在表现手法上,构图充满匀称,以线描为基,敷以浓重色彩,红白为基调,间以青蓝,璀璨夺目。造型写实和夸张相结合,而又富有装饰特色。墓主人肖像刻画,仍沿袭战国帛画侧影式,简略朴拙,但动作神态生动,较前进步,和出土女尸相比,真还有些相似。马王堆三号墓出土非衣,主像为一男性,身材 较胖。红袍佩剑,袖手缓步,气度从容。面像采用四分之三侧面,是人物肖像画的一个突破。
西汉帛画的发现,弥补了中国绘画史一大空缺,它所表现的高度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显示了古代画工的智慧和才能。因为他们的地位低下,不可能在画上留下姓名。在墓室中埋放帛画,一直延续到唐代和辽金。出土的作品有新疆阿斯塔那唐墓绢画,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绢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绢画无论在形式内容或技法技巧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朝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字形帛画:1972年发现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利苍妻墓中,时代约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年)以后的数年间,画艺精绝,想象力极为丰富,足以代表汉朝人冥想中的宇宙,为现有汉代帛画中的稀有珍品。
这幅帛画长 205厘米,上宽 92厘米,下宽 47.7厘米,呈“T”字形布局,是丧葬时作张举悬挂用的旌幡。帛画的内容分为天界、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上部代表天上,右上角画一轮红日,中有金乌,日下为扶桑树,树叶间有 8个小型的红太阳。左上角画一弯新月,月上载有玉兔和口吐云气的蟾蜍,日月之间有人首蛇身的女娲,整个天上以女娲像为中心,女娲头披长发,上身着蓝色衣,两手抄在袖中,向左而坐,蛇身环绕蟠踞,显得端庄肃穆。女蜗两侧有昂首的仙鹤五只。日月下方各画一个张口吐舌的巨龙,左侧有翼的是应龙,月下有一女子似乘龙翼轻扬而上。两龙之间二鹤翔飞,下悬一铎,两个兽首人身的司铎骑异兽,手牵绳,似在振铎作响。铎下画“天门”,门阙上伏一豹,门阙内,两守门神拱手对坐。这部分画面表现了古代人想象中的天国景象。帛画的中部代表人间,约占全画 1/2,以墓主人的形象和祭祀图为中心内容。
墓主是一位体态雍容的老年妇女,身穿有云气纹的彩衣,拄杖缓行,身后有三位侍女随行,前有两个跪迎捧案的侍者,他们 6个人都立于一个长坛上。所绘应是女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他们上方绘有由花纹、鸟纹构成的三角形华盖,他们下方绘有展翅的“鸱鸮”,两侧绘有蛟龙、仙禽、瑞云等,从而构成一个向天界冉冉上升的氛围。坛由两神豹托起,神豹下踩两蛟龙身,二蛟龙龙身在中部交汇,一同穿绕于圆壁孔间,壁下悬一大磬,上有左右流苏,流苏上有两个羽人,应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仙人。在悬磬之下有一案桌,上放置有鼎、壶和重叠的耳杯等祭器,案前有 6个人分左右拱立,象征墓主的家属在祭祀,左后单立一人可能代表祝祭时赞祀的祝吏。图象表明墓主人已经死亡,他的神明冉冉上天,人间的家属正在祭享他的亡灵。
这一死者升天图,构图诡奇,充分显示了这位无名画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帛画的下部代表地下,正中画有一个赤裸着的“地祗”,双手托着象征大地的平板,下方有蛇、交颈缭绕的两条大鱼,两侧有口衔流云的大龟、鸱鸮等神异动物,是想象中的地下世界。整幅画包含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了汉人追求升天成仙、永生不朽的观念。
这幅帛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写实和神态的刻画上。以画中的女墓主为例,女墓主拄杖而立,身躯微向前倾,身体骨架的结构不仅合乎力学和解剖学原理,而且人物高傲的神情、肥胖的体态体现出一位雍容华贵的老夫人的气质。巧的是墓主人的尸体经历 2000年而未朽坏,画像和实际人物的脸庞相像,充分反映了画师高超的应物象形能力。帛画在群像的处理上善于突出主要人物,从墓主尸体看,墓主个子偏矮,但在帛画中的形象却比身后侍者高大得多,这种为了突出其身份地位而夸大表现的画法在中国肖像画中经常使用,西汉帛画的使用是较早的范例。帛画人物形象大多是侧面像,这是绘画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
其次,就构图而言,画师布局技巧极为高超,法度精严,在汉画中应居首位。在这幅画中,画师采用了以缠结的双龙为中心的装饰性构图,向上下同时发展形成对称均衡的大结构。日月分居两上角,显示出开阔的天空,形成对称结构。中部以墓主人为中心,两对龙盘旋贯串,把众多的景物结合在一起,使用了中国画中讲究的开合原则。画面对称统一,又富有变化,避免了单调、平板。日月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女娲左右仙鹤右三左二,女墓主身旁侍者前跪二人,后立三人。在墓主人身旁侍者的画法上,表现了画师的空间处理能力。右方三位侍从女仆依序排列站在一起,以重叠的方式出现,三位侍女下身的衣摆虽然结合在一起,上半身却是前一后二,这种细微的变化说明画家已能充分地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展露出三度空间的立体感,把整个环境的纵深表达出来。
在用笔上更显示出深湛的功力,这幅帛画以线条勾勒作为造型基础,人物的描绘多采用匀细而刚劲的线条,很像后人所说的“高古游丝描”。纤细富有弹性的长线条传达出服饰绸缎柔软轻盈的质感,人物的脸部至下额以一笔勾成,线条曲尽服饰随人物骨架的转折而变化,将线条的机能结构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描绘动物和器物则运用了浑厚质朴的粗线,格调迥然不同,表现出画师娴熟的技巧。
帛画设色也很出色。这是一幅相当强烈的重彩画。所用颜色丰富,鲜明而沉着,以墨线为“骨”,平涂、渲染兼用。全幅看来呈灰暗的赭红色调,突出强调的朱红、土红显示出既庄严又热烈的效果,再配上白粉,粉中加青和其他色彩,既诡异又绚烂,正体现了汉朝人充满神秘诡异的浪漫奇想。
马王堆三号墓帛画:1974年出土,共 4幅,年代约为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年)以后几年。 “T”字形帛画,覆盖在内棺上。形式和内容都与马王堆一号墓“T”字形帛画大致相同,分天界、人间、地下三部分,作风技巧略同,只不过墓主人是一个戴冠佩剑穿红袍的男子,侍从稍多,前有三人跪迎,后有六个人随行。
《仪仗出行图》,长 2.12米,宽 0.94米,是棺室西壁的帛画。已残缺不全。全画现存百人,数百匹马,数十乘车。这幅帛画与汉代壁画中所常见的出行图不完全一样,描绘的不是行进中的车马行列,鼓乐、骑从、属车都从不同方位而向左上方。构图也很有特点,为适应宏大场面的需要,不再采用平列画法,而采用了俯视角度,标志着构图技巧的进展。棺室东壁的帛画,残损严重。从残片上观察,内容有建筑、车骑奔马、妇女荡舟等,大约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
《气功强身图》,藏于 57号漆奁内的一幅帛画,现存画面分 4排绘出40多个男女的各种运动姿态,用意在于显示健身方法,所以没作艺术处理,但从单个形体的描绘上也可以看出西汉绘画的技巧水平。汉朝帛画
金雀山帛画:1976年发现于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墓,西汉时代的帛画。长 200厘米,宽 42厘米,也是覆盖在棺上的“非衣”。在布局上也是上部为天界,中部为墓主贵妇的生前活动,下部为地下或大海。上部画日(内有金乌)月(内有蟾蜍)、云气,象征蓬莱、方丈、瀛洲的三座“仙山”,象征“琼阁”的建筑物。山与天相接表示死者灵魂可以自山巅上升至天庭。地下部分不作“地祇”托地,仅有鱼龙水族之类的动物,表示“黄泉”世界,形式也很简洁。画幅的中部占整个画幅比例最大,用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活动。按上下排列的五层画面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情节。
第一层画面画有帷幕下的墓主人,是一位体态肥胖的老年妇女端坐像,有四个奴仆侍候其旁,其中三个人拱手侍立,一个人执杯跪献。第二层画面是乐舞场面,中间有一个女子长袖而舞,右有两个人是乐师,一弹瑟,一吹竽,左有两个人面对乐舞而坐;形象已模糊不清,可能是观赏者。第三层画面画戴冠着长袍的五个男子,互相拱手施礼,当是与嘉宾相聚的场面。第四层画面画左方有两个人拱手相对,似在交谈,右方是纺绩场面,有一个女子在纺车旁操作,有三个人站立观看。第五层画面画角抵表演。中间有一个武士身着肥大衣衫,似戴有面具,腰束红带,双手交叉于前,精神抖擞;右侧的一个武士头戴有饰物,手戴红镯,双方摆开架势,正准备一斗。中间部分与马王堆“T”字形帛画不同,这部分没加图案,没有双龙穿壁的画像。画面分五档自下而上排列,最下面一档最大,最上面一档最小,给人以向纵深发展的感觉。从帛画内容看,情节大体可以连贯,主要表现了墓主生前的生活。
在艺术表现上,与马王堆西汉帛画殊为相近,两地相距千里,风格非常接近,这说明了汉统一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异,如这幅画面更多地以描绘现实生活为主。在绘制方法上,金雀山帛画以淡墨线和朱砂线起稿,着色平涂渲染兼用,最后以朱砂线和白粉线作部分勾勒。这幅帛画以平涂色块为主,勾勒的细线退于辅助地位,有如后世的“没骨画”。这与马王堆西汉帛画以墨线为“骨”,勾勒填彩是不同的。如果说马王堆一号墓西汉帛画勾勒线条是古代“高古游丝描”的典范,那么金雀山帛画是古代绘画中“没骨法”的先驱。汉朝帛画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4:5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826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