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临沂城望淮门外晋右军羲之故里碑证王翦、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的关键人物,除了韩以外其余五国齐、楚、燕、赵国、魏均为此父子二人所灭,所以《史记·王翦传》中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秦朝统一天下以来,被秦始皇受封列侯者史籍中并不多见,然王氏祖孙三代(王翦、王贲、王离)皆受封列侯,可见一斑。王离长子王元的曾孙王吉,字子阳,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其后王遵之子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曰王谊、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览,兄弟二人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友悌便是关于王览的故事。
琅琊王氏族人—王羲之王祥是魏晋时期的大孝子,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一次徐州刺史吕虔征召王祥起为别驾,此时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辞不接受。弟弟王览劝他,王祥乃应召。吕虔委以王祥州事。当时州郡寇盗很多,王祥率励士兵,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爱戴,年迈古稀的王祥仕魏晋,仕晋间先后担任重要官职,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谥曰元。22年后,公元290年晋武帝刚辞世,便发生了贾后专权的局面,从而引发了一场西晋诸侯王之间长达16年的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5年后,即306年,便又爆发了永嘉之乱。
琅琊王氏故里遗址琅琊王氏家族的兴盛时期是东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许多家族都举族迁居长江以南避乱,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于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中兴了晋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的陈郡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并被后人合称“王谢”。东晋100年后,司马氏被自己的一个将领名叫刘裕的取代了,刘裕自立国号为宋,同时期鲜卑拓跋氏统一了北方,自立国号为魏,历史进入南北朝。
南北朝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四朝廷为宋、齐、梁、陈,皆位于中国南方,南朝历时169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叫陈被隋朝所灭,继西晋以来天下再次得到统一。在整个南朝间,琅琊王氏家族明显是声望高于实力。“王谢”也成为了当代后世名门望族的代名词。但是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王俭就是一代儒学宗师,梁时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王融便是永明体诗歌的几位创作家之一。
琅琊王氏隋唐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经不复存在,虽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别为王方庆、王睿、王玙、王抟,这几个要是与两晋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对比,真是沧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门中在唐朝能持续繁盛的实际上只剩下兰陵萧氏了,其中没落得最彻底的当是陈郡谢氏,在唐朝,陈郡谢氏竟无一人出任过宰相!
• 始祖考证
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开族始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的第二个儿子,因避“子克之乱”而投奔齐国,齐桓公时期,因管仲举荐而被任命为齐国大司马,齐桓公死后,王子成父的后代,继续担任齐国的将领,于是定居在了齐国,并世代以“王”为氏,此为琅琊王氏之始。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琊王氏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郡临沂王氏家族的始祖。
再经过古代诸多文献记载,于是琅琊王氏一致被认为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这一说法在今天所能见到的记载中,大约以东汉人王符所撰的《潜夫论·志氏姓》为最早,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扬光大,隋唐以后成为共识。综合来看早期的相关文献、世系、墓志、佛经、诗文等记载,尤其是《潜夫论·志氏姓》,东晋孙绰《丞相王导碑》、南朝齐《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铭》、梁陶弘景《真诰·延象篇》、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劢德行碑》、北魏《王绍墓志》及《王诵墓志》,《文选》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琅琊王氏录》,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并序》、林宝《元和姓纂》、李白《感遇》、李珏《琅琊王府君(衮)墓志铭》,北宋邵思《姓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对太子晋和琅琊王氏的关系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载,也是今天许多人自称是太子晋后代的基本依据。
琅琊王氏世系表琅琊王氏作为汉唐时期名门望族,肇端于西汉,发展与曹魏西晋,鼎盛于东晋,延续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时间里,在政治舞台及书法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名门。
王吉、王骏父子二人,世名清廉,布衣疏食,刚正直谏,颇有政声,王吉官至博士谏议大夫,其子官至御史大夫。
王吉少好学明经,治经术,既精且博,在经学史上也有相当高的地位。关于其经术之“博”,苏绍兴先生有论云:“吉能五经兼通,睽诸当时风气,并不多见。武帝时夏侯始昌亦能通五经,《汉书》所载似亦仅二人。岂其时汉儒治学最重要专家故耶?”关于王吉经术之“精”,并未因其通《五经》而疏诞,而是有其精深的专家之学。王吉能为驺氏《春秋》,通梁丘贺之《易》,当在家族内授,特别是传承《韩诗》,史载甚明。《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赵子,河内人也。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谊授同郡食子公与王吉。吉为昌邑王中尉,自有传。……吉授淄川长孙顺。顺为博士,丰部刺史。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王吉传《韩诗》,成一家之学,其地位不言自明。至于王吉以《论语》教授,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汉书》卷三○《艺术志》叙述《论语》学术史云:“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王阳就是王吉,他能成为传授《齐论语》之名家,影响颇大。因此,王吉不仅开创了琅琊王氏经术传统,对于其家学影响深远,而且在汉代经学史上也有突出的地位。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王吉为官十分清廉,班固在《汉书》中对王吉评价甚高,史书说他辞官回乡时只带着自己的行装,毫无积蓄。回乡后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王吉与贡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后来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成语。
王骏,谏议大夫王吉之子。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骏所历职务皆显能名。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庚辰王骏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历时五年,政有清绩,口碑很好,“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王骏为御史大夫时卒于官,未及封侯,众人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其父王吉著有《鲁论》,王骏后来重编,注解为《鲁王骏论》。
西晋永嘉之乱后,以王敦、王导为首的士族集团拥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导的堂兄弟王旷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金陵,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敦、王导、王旷已南下“开辟”了根据地。
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乘坐的陶牛车,东晋早期生活较为清平所谓簪缨世家,在中古时期众多的家族中,就其家族历史发端之久远与绵延之流长等情况而言,琅琊王氏家族可谓少有其匹。这一家族自汉代登上历史舞台,至两晋之际逐渐达于兴盛,历东晋南朝,经十数代人,不仅子弟众多,而且才俊辈出,三百余年冠冕不绝,其流风余韵还延续到隋唐时期。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王氏江左世家传”条引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曰:“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并意识到这与其家族风尚不无关系。
这一点在史籍中便可窥见。如《南史》卷二一传论曰:
语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卷二二传论曰:
王昙首之才器,王僧绰之忠直,其世禄不替也,岂徒然哉。仲宝雅道自居,早怀伊,吕之志,竟而逢时遇主,自致宰辅之隆,所谓衣冠礼乐尽在是矣。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
卷二四传论亦云:
昔晋初度江,王导卜其家世,郭璞云:“淮水竭,王氏灭。”观夫晋氏以来,诸王冠冕不替,盖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专乎?
所谓“人伦所得”,正指王氏之家族文化风尚。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怀古诗《乌衣巷》,大概人们在孩提时代就都耳熟能详。据说白居易曾为这首诗“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这首诗妙就妙在它集中描写了“今日”乌衣巷的破败,同时又巧妙地暗示了昔日乌衣巷的繁华,并通过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哀绪。可以说,这乌衣巷是六朝豪族,尤其是王谢两家盛衰见证,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两晋南朝史海钩沉的历史见证。
两晋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缤纷错综、华彩纷呈的时代。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政治的混乱繁复和精神艺术的蓬勃发展,既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各种行为的合力的结果,同时又塑造和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很多代人。在魏晋南朝人当中,众多世家贵族子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们的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始终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在这些世家贵族当中,琅琊王氏无疑是最为举足轻重也最富戏剧性色彩的一个大家族。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门阀士族制度最为鼎盛的时代,那个时期中国士族如林,可是,几乎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琅琊王氏比肩。即使是曾有过“王谢”并称的辉煌历史的谢家也远远不如王家昌盛繁荣。生活在齐梁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曾说过:“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是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家族的谱系可能续的比王家还长,却没有王氏家族权位那样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经在权势上胜过王家,却没有王氏蝉联的那么久。三百多年来,王氏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一直是那么繁盛,那么荣耀。虽然琅琊王氏族系庞大,各个分支升降不一,时而此支显贵,时而彼支荣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却始终不离这条河,大家共饮一河水,齐话一家情。这种错综复杂而又绵远久长的家族盛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而王氏家族因为子息实在藩盛,以至于王姓名士星缀史册,甚至出了很多同名的,王戎、王肃、王衍等等名字就常被堂兄弟、从祖孙共用。这又让人联想到了加西亚·马尔科斯的《百年孤独》中的何赛·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家族。实际上,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戏剧性、精神生活的浪漫多彩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中外两大家族,若此前真有那一代巨匠偶而援笔录下琅琊王氏家史,那这部书或许比之《红楼梦》或是《CienAnosdeSoledad》更为脍炙人口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也未可知吧?能在这方面堪与王家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而已。这正是:千古浮华红楼梦,百年孤独王谢家。
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典故主人翁王祥。
二十四悌之【王览争鸩】典故主人翁王览。
1.卧冰求鲤
【原文】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翻译】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王览争鸩
王览护兄。争鸩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原文】晋王览、母挞其异母兄祥。览辄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览与妻亦趋共之。祥渐有时誉。母疾之。乃鸩祥。览知。取酒争饮。母遽覆酒。遂感悟。吕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与祥。祥以授览。后果九代公卿。许止净曰。祥览二人。颇与卫公子伋寿相类。惟彼则均不得其死。此则富贵寿考。声施烂焉。则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执太甚。爱其子反以伤其心。贻恶名于后世。亦太愚哉。
【翻译】晋朝时候,有个著名友悌的,姓王名览。他的母亲打他不同母的哥哥王祥的时,王览每每流着眼泪抱了哥哥。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时,王览同自己的妻子也一定赶去同做。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王览的母亲很妒忌,就用毒酒要药死他。王览知道,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因为这件,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当时吕虔有把佩刀,佩刀上面刻着的字说带了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了王祥,王祥拿来给了弟弟。果然王览后代的子孙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王戎,字濬冲,琅琊临沂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生于大富之家,自幼聪颖,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中书令裴楷称其双目“烂烂如巖下电”。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验之,果然如此。王戎与其父之友、年长其二十四岁的阮籍交好。时阮籍与王浑同为尚书郎,造访王浑时,便说:“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王浑死后,其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由此显名。钟会评之:“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也无可奈何。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谏大夫。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
王骏(?—公元前15年),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子。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
王崇: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孙、王骏之子。历任刺史、郡守、御史大夫、大司农、卫尉、左将军(《百官公卿表》为右将军)、大司空,封扶平侯。安汉公王莽专权于朝,篡位之心日益明显之时,王崇无力回天,为保名节,欲称病乞骸骨归于乡里,未成,后被傅婢毒死。
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征,琅琊临沂人。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历汉、魏、晋三代,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事后母孝,民间流传“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鲤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
王览(206―278),字玄通,琅琊临沂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西晋太保王祥的同父异母弟。“书圣”王羲之的五世祖。历经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晋,在西晋官至光禄大夫。
王雄,字元伯,王戎(竹林七贤最年少者)、王衍的祖父,王浑(与王昶之子同名,但不是同一人)、王乂之父。受到魏国安定太守孟达(与原来是蜀将的新城太守孟达不是同一人)的推荐而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与田豫政见不合,使人阴构田豫乱边,魏明帝遂将其转为汝南太守。青龙元年,轲比能再度叛乱,诱反步度根,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为害魏国边境。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深感威胁的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其政权立刻崩溃,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王廙(276—322年),字世将。琅琊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屈指可数的音乐家。王廙是东晋丞相王导的从弟、晋元帝的姨弟,并与王导一起倡导晋室南渡。晋室过江,廙书、画为第一,为晋明帝的图画老师,他初仕晋惠帝为太傅掾,转任参军。建武初,擢升为辅国将军,封武陵县侯,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王廙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世有“王平南”之称。他死于同年,谥曰康。享年47岁。
王邃(?-324?),字处重,东晋中领军,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侍御史王会之子,琅琊临沂人。累迁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淳化阁帖作海陵恭候)。
王彬(278—336年),字世儒,东晋大臣。琅琊王氏成员之一。系王正第三子(王正长子王旷,次子王廙)。
王含(?—324)东晋琅琊临沂人,字处弘。王敦兄。累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敦举兵时,为敦军元帅,与钱凤等率众攻建康。兵败,奔荆州,被荆州刺史王舒沉杀于长江。
王浑,字长源。是王雄之子,王乂(字叔元)之兄,王戎之父。琅琊临沂人,担任过曹魏的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其子王戎,是西晋初年的名士,为“竹林七贤”之一。
王旷,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人。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善隶、行书。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三载:“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
王衍(公元256年~公元311年),字夷甫,西晋大臣,琅琊临沂人。著名的清谈家,魏晋名士。官至太尉。喜老庄学说,当他解读老庄玄理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与手同色”的玉拂尘,神态从容潇洒,谈论精辟透彻,倾动当时。当他讲错时,却又会“随即改更”,所以被当时之人号为“口中雌黄”。
王澄(269~312)字平子,王衍之弟,王戎堂弟,王敦族弟。琅琊临沂人。出身世族,有盛名,勇力过人,好清谈。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封安丰侯。永兴二年(305年)卒,谥元侯。
王洽(323--358):字敬和,琅邪临沂人,东晋书法家。他是宰相王导的第三子。历官至吴郡内史,征拜中书令,苦让不受。众书通善,尤能隶行。从兄王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复工于草,落简挥豪,有郢匠成风之势。尝与羲之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在《晋书本传》、《能书人名》、《书断》中,都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述。
王恬:汉族,字敬豫,琅邪临沂人,丞相王导的次子,东晋著名围棋手。少时尚武,不为公门所重,后袭爵为即丘子,官至中军将军。善弈棋,为中兴第一。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恬)多才艺,善隶书,与济阳江霦以善弈闻。”
王劭:汉族,字敬伦,小字大奴,琅邪临沂人,东晋大臣及书法家,丞相王导第五子。历官东阳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杨尹。因得桓温器重,故迁任吏部尚书,后转尚书仆射,领中领军。后调外任建威将军,吴国内史。王劭去世后获赠车骑将军,谥号为简。
王荟,字敬文,小字小奴,琅琊临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第六子。王荟恰虚守静,不竞荣利,承家学,善行书。南梁庾肩吾《书品》列其书为下之上品,并云:“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传世墨迹《万岁通天帖》中有其《疖肿帖》。
王应(?--324年):汉族,琅邪临沂人。其父王含为东晋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含,叔父王敦是东晋丞相、江州牧、武昌郡开国公。王敦无子,以王应为嗣。
王允之(303-342):汉族,字深猷,东晋琅邪临沂人,王会之孙,王舒之子,丞相王导的堂侄。仕东晋,为钱塘令、领司盐都尉、宣城内史、建武将军、西中郎将、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会稽内史,封番禺县侯。死时,年仅40岁,谥号为忠。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琅邪临沂人,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琅邪临沂人。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再从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卒于晋安帝隆安四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王珉(351—388),字季琰,小字僧弥。珣弟。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赠太常。自导至珉三世善书,时方之杜、卫二氏。尝书四疋秦,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子敬(献之)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欲度骅骝前。” 《晋书本传》、《书断》。
王谧(360-407),字稚远,琅邪临沂人,生于晋穆帝升平四年,卒于晋安帝义熙三年,死时48岁。他是东晋宰相王导之孙,王劭之子,后过继给伯父王协(王协早死)。谧著有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王彪之(305年-377年),字叔虎(《晋书》因避李虎讳而作叔武),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人。东晋重要官员,出身琅琊王氏,王彬之子,王导堂侄。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书令,曾与谢安等人对抗桓温,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唐书经籍)传于世。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献之的兄长,善草书、隶书。作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的丈夫。深信五斗米道,孙恩攻打会稽时,不听手下进言,不设防备,祷告后相信已请得“鬼兵”助阵,因而与诸子一同遇害。
王徽之(338--386年),字子猷,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五子。东晋名士,东晋书法家。其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其弟王献之。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及黄门侍郎。徽之自幼追随其父学书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势”。传世书帖中有《承嫂病不减帖》 、《新月帖》等。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邪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弘(379~432)字休元,南朝宋琅邪临沂人。王珣子。元嘉九年(432)进位太保,卒年五十四,谥文昭。人望所宗,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
王昙首(394~430)名不详,琅邪临沂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七年,年三十七岁。幼有素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惟取图书。文帝为徐州刺史,以为府功曹。文帝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帝被迎入奉大统,议者疑之,昙首劝帝行。帝未许,复力谏。及帝即位,以为侍中,迁太子詹事。卒,帝为之大恸。谥曰文。昙首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志》注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王华,字子陵,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祖弟也。祖荟,卫将军,会稽内史。父,廞,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王僧达(423~458年),琅邪临沂人,南朝宋文学家。东晋王导五世孙,太保王弘之子,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之婿。
王猷,字世伦,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之侄,光禄大夫、东亭侯王柳之子,位侍中、光禄大夫。有子王瞻。
王僧绰,琅邪临沂人,左光禄大夫昙首子也。幼有大成之度,弱年众以国器许之。好学有理思,练悉朝典。袭封豫章县侯,尚太祖长女东阳献公主。王僧绰著有文集一卷,行于世。
王僧虔(426~485年),字简穆,琅邪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齐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齐书》本传称:“僧虔善隶楷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窦臮《述书赋》称其书:“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等。
王俭(452~489) 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字仲宝,琅邪临沂人,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孙。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文学才能。王俭1岁时,父被害,为叔父所养。自幼勤学,手不释卷。宋明帝时,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18岁时成为秘书郎,历任秘书丞、义兴太守、太尉右长史等职,后辅佐齐太祖萧道成即位,礼仪诏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县公,升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兼丹阳尹。齐武帝时任侍中、尚书令,领国子祭酒、学士馆主、太子少傅、卫军将军、中书监,死后谥文宪。
王道琰,南朝宋琅邪临沂人。东晋丞相王导六世孙,宁陵县五等侯、中书令王僧达子,徙新安。元徽中,为庐陵内史,未至郡,卒。子王融。
王融(466--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王僧达之孙,王道琰之子,王俭(王僧绰之子)的从侄。
书法大家
孙位《高逸图》(竹林七贤)局部,左为王戎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六有论云:“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 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书法,最具代表的人物与作品无不出自琅邪王氏家族。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王氏最精擅书法,其书家之众,书艺之妙,皆空前绝后,无可比拟。
赵翼《陔余丛考》卷四○有“世擅书名:”和“世擅文字”二条札记,详论琅邪王氏之世代精擅书法,文字。前一条述唐武则天时王方庆献其家族先辈28人之书法真迹,后一条进而论云:
“江左之王可谓盛矣,然不特文也,书法亦然。自羲,献之外,先有丞相导,大司马敦,太保弘,太子詹事筠,荆州刺史广,丹阳尹僧虔,黄门侍郎涣之,会稽内史凝之,豫章太守操之,中书令恬,领军洽,散骑常侍徽之,东海太守慈,特进昙首,卫将军殉,中书令珉,皆以书名,合(王)方庆所上家藏真迹观之,可谓世其家学者矣。”
琅琊王氏已形成了书法方面的“家传之学”。有自己的书法传统,为文学,书艺之世家。
弹冠相庆
汉代的王吉(字子阳)和贡禹是知心好朋友,人们说:“王吉做官了,贡禹也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入仕为官了”。后来用这个典故指准备做官或者将会得到官员的举荐。
琳琅满目
琅琊王氏是魏晋时最著名的美男家族。成语“琳琅满目”最早出处,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还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导在座,在另个屋子,又见到王诩和王澄。出来后,他对人说:“今日太尉府一行,触目所见,无不是琳琅美玉。”
宁馨儿
王衍容貌俊美,风采出众。小时候去拜访山涛,山涛不觉赞叹:“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意思是哪个不起眼的老太婆,竟生下如此标致的孩子。后来,“宁馨儿”一词便成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阿堵物
王衍很不爱财,不爱财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他老婆郭氏贪财如命,他虽然不加干涉,却也非常反感,于是:决口不提一个钱字。某天他老婆好奇心大炽,决心拿老公作个试验。一天,趁王衍睡熟,她让奴婢把钱撒了王衍一卧室,起床后王衍怎么也绕不开,只好大叫:把阿堵物拿开!
情有独钟
晋朝时期,王衍死了年轻的幼子,十分悲伤。山简前往吊唁,并劝王衍说孩子只不过是“抱中物”,不必如此悲伤。王衍动情地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清谈误国
魏晋时代的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贬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清谈误国”之说。王衍只是当时的清谈名士而已,他只是当时晋朝官场的一个代表。
信口雌黄
晋朝清谈家王衍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他最喜欢老子和庄子的玄理,清谈时手里拿着鹿尾拂尘,侃侃而谈,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质疑时,他随口更改,随心所欲。人们说他是“口中雌黄”。
楚囚相对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击碎唾壶
王敦虽然身入军营,却不改高雅本性。他时常招聚文人雅士,浅酌清唱,抒怀咏志。酒过三巡之后,他便纵情高歌魏武名篇,难抑心中激情,手中的玉如意不由自主地击打着身旁的唾壶,为自己的歌声敲出相宜的节拍。因为他常常如此激情地歌唱,他家中唾壶的边口全都残破不齐。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王敦举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王导诣台待罪,刘隗劝元帝诛灭王家,周顗为王导仗义执言,而王导不知此事。王敦入石头城放纵士卒劫掠,王敦问王导周顗何如?王导没回答,遂为王敦所杀。事后王导看见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江左夷吾
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是,江左营建始尔,纲纪为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温忠慨深烈,言与泗惧,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
东床佳婿
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位门客到王导家去选女婿。门客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好,但是听到有人去选女婿,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吃饭的,好像没听到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因此后来也称女婿为东床。
入木三分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8:2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809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