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中共太原理工大学委员会书记

更新时间:2022-11-13 22:30:45 阅读: 评论:0

人物履历

1960年9月,出生于重庆,祖籍为福建武夷山。

1975年09月至1978年07月,就读于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读高中。

1978年09月至1982年0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

1982年08月至1985年08月,担任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

1985年09月至1988年07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硕士研究生。

1988年08月至1990年09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师,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1990年03月至1991年08月,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生。

1991年09月至1992年09月,国家教委留日研究生预备学校学员。

1992年10月至1994年09月,日本京都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Masuda教授。

1994年10月至1995年04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客座研究员,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1995年06月至1999年07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师,先后任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07月至2007年06月,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

2007年06月至2008年07月,浙江大学副教务长。

2008年07月至2009年03月,浙江大学副教务长、求是学院院长。

2009年03月至2012年06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求是学院院长。

2012年06月至2016年12月,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16年12月至2020年4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厅级)。

2020年4月,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2020年8月2日,受聘为山西大同大学特聘教授。

其他任职

第九届、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社会活动

郑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会流变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等;《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Japan》中国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学报》《应用化学》《塑料工业》《有机硅材料》《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编委。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根据2020年3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郑强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流变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多相/多组分复杂高分子填充体系流变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提出被国际上誉为“Th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的流变“两相”模型。

根据2020年3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郑强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经费总额度3000余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1790503)2018~2022苛刻动态条件下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与非线性粘弹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333004)2014~2018高填充纳米粒子/橡胶体系的形态结构与流变行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3163)2016~2019基于聚合物原位核壳粒子增韧的高性能聚丙烯合金研究
企业委托重大横向2018~2022新型有机硅热熔胶制备关键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3157)2012~2015聚丙烯釜内合金的相形态形成与演化及其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996~1998含核壳聚合物高分子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第一完成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273020)1997~1999多相/多组分聚合物熔体动态粘弹性及时温叠加可适性(第一完成人)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596088)1997~1999高性能聚合物/NdFeB永磁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第一完成人)
“863”重点项目(7150070080)1999~2000原位聚合聚烯烃导电复合材料及其系列化产品开发(执行负责人)
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2000-11、2000~2002多相/多组分聚合物动态流变学与临界相行为研究(第一完成人)
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2000~2002导电颗粒填充聚烯烃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973018)2000~2002组合场下高分子共混体系非平衡态结构演化与性能优化(第一完成人)
“973”三级子课题(G1999064800)2000~2004聚烯烃反应器内合金化及柔性聚合(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133020)2002~2005填充型高分子导电复合材料多元逾渗效应及其相关功能 (第二负责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0125312)2002~2005填充类高分子复合材料结构形态与动态流变特性的关系(负责人)
国家“863”重点项目(2003AA327031)2003~2005特种有机硅密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3037)2004~2006LCST型高分子共混体系非线性相分离行为的研究(负责人)
“973”三级子课题(2005CB623800)2005~2010聚烯烃的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负责人)
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课题(2005~2007)2005~2007填充型低滚动阻力、高抗湿滑性胎面胶的研究(负责人)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40335077)2005~2007苯乙烯-丙稀腈梯度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流变行为研究(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633030)2007~2010高分子电解质材料在工程应用中的基础问题研究(负责人)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10~2008.10水分散复合有机硅织物处理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4085)2008~2010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粘弹渗流和导电渗流的相关性(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50728302)2008~2010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国内负责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E10B04)2008~2010环境友好、高值化PVC树脂及其特种专用料生产技术开发(负责人)
参考资料:

科学家

• 学术科研

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6项。

• 理论成果

1.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

2.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

3.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 科研获奖

根据2020年3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郑强以第1完成人获省级科技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2014“粒子填充改性高分子复杂体系流变学及其应用”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
2013“高值化PVC合金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
2012“高性能硅酮系列密封胶的应用研究及产业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
2009“高分子流变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

教育家

郑强: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2011年06月23日,受聘为长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并为学校师生作了题为“文化、教育、修养、视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责任”专题报告。在郑强教授将近4个小时的报告中,爆发出掌声150余次,笑声50余次,收到献花3次,听众的震惊、愤怒、感动、激动、喜悦、哽咽多种情绪情感体验交织变幻。一位听众深有感触地用陶渊明的诗句评价说: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郑强接受采访2013年12月22日、23日,郑强 教授再次来到长春工业大学,先后为学生、教师分别作了题为“中国梦,中国大学生之梦——当代中国教育与国人价值取向”和“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与水平提升——贵州大学的创新与实践”的专题报告。近四个小时的演讲过程中,掌声响起了150余次。郑强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剖析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国人价值取向,诙谐与幽默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郑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

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

郑强认为大学光有大楼是不行的,必须抓内涵,狠抓教学,首先就是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他还认为绝对不能让孩子永远穷在山沟里,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去。一定要让本科的学生,去中国国外好的大学读书,去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读书,于是他本人着手启动了“博学计划”。同时他还坚持不要盲从、不要模仿、不要跟踪的办学理念。

讲座报告

根据2020年3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郑强近十年来,在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企业、机关、中学进行了200多场的讲演,主要涉及人才、科研、教育等与高校和人才息息相关的话题。央视1套《东方时空》《开讲啦》《青年中国说》等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栏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人物》等媒体均予以专题报道。

教授课程

根据2020年3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郑强主要承担高分子物理、绚丽多彩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高聚物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凝聚态结构与性能、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近代史、培养成果等课程的讲授。此外还讲授《中国梦,中华复兴之梦》《中国梦—从当今教育与企业文化构建谈起》等课程。

培养成果

根据2020年3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郑强培养了近百名硕博士生;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排名第一),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9年,排名第一)。

学术论文

郑强作讲座郑强,左敏。高分子复杂体系的结构与流变行为[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06)

吴刚,郑强,江磊,宋义虎.HDPE氧化交联与动态流变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4(02)

郑强,升田利史郎,荒木修.PMMA/α-MSAN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行为与结构稳定性[J].材料研究学报.1998(03)

郑强,荒木修,升田利史郎。用动态粘弹函数关系表征PMMA/α-MSAN共混物的相分离[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08)

郑强,杨碧波,吴刚,李立伟.多组分高分子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09)

在Macromolecules,Polymer,J.Polym. Sci.Part B: Polym.Phys,Chine J.Polym.Sci.,Carbon,Macro.Chem.Phys.,J.Mater.R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6次,邀请报告30余次,会议组织委员会或分会主席20余次。

学术专利

专利名称专利号授权公告日
狭缝流超声波振动场小角激光光散射实时观测装置ZL 03 2 32664.52004.7.7
超声波振动场狭缝流小角激光光散射实时观测系统ZL 03 1 29615.72005.3.23
自控温发热复合管CN14004332003.3.5
湿敏的电阻型淀粉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CN11777391998.4.1
生产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用的功能化有机层状硅酸盐的制备方法CN15445372005.03.25
一种双重等静压装置ZL 200520116298.92006.11.22
研究压阻行为的准等静压装置ZL 200520116297.42006.11.29
一种导电复合材料阻容-温度-压力的在线测量装置ZL 200520116296.X2006.11.29
一种简易等静压装置ZL 200520116299.32007.1.3
糖基化谷类蛋白质-硒元素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 1 0050541.62007.2.14
交联型谷类醇溶蛋白可食性膜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 1 0060479.92007.4.25
交联型谷类蛋白质可降解塑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 1 0060360.12007.4.25
脱酰胺谷类蛋白质-铬元素螯合物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 1 0050429.22007.7.18
含氰基和仲氨基的硅烷偶联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ZL 2005 1 0061667.32007.9.12
含硫代氨基甲酸酯结构单元的硅烷偶联剂及其制备方法CN200510061529.52008.2.27
低模量高延伸率高粘结强度有机硅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10061665.42008.3.26
单组分表面可修饰性有机硅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ZL 200510061666.92008.5.7
一种含硫与氮元素的双硅烷偶联剂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10061528.02008.5.14

荣誉表彰

2018年“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特别贡献奖”贵州省委、省政府
2015年“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青年报
2014年2014中国教育变革人物”搜狐网、搜狐教育
2014年“2014中国好校长”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2010年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教育厅
2007年“我最喜爱的浙大老师”浙江大学
2006年“教育部支持西部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
200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
2005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中国化学会
2005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
2004年浙江大学“教书育人标兵”浙江大学
2004年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教育厅
2003年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教育厅
2003年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完成者教育部
2002年宝钢优秀教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会
2002年“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2002年“教书育人标兵”浙江大学
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01年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浙江大学

获奖记录

获奖项目获奖时间颁发单位
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大学
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省
浙江大学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2001年、2004年浙江大学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宝钢优秀教师奖2002年中央政府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5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好校长2014年教育部
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青年报社
“侨界贡献奖”一等奖2022年中国侨联

2018年1月5日上午,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贵州大学原校长郑强“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特别贡献奖”。

参加节目

2022年1月5日,参加的综艺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五季》在中国大陆首播。

人物评价

郑强敢怒敢言,敢作敢当,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是一名极具个性的学者。他对中国教育的见解发人深省,在学界和网络掀起舆论浪潮,每每直刺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从东南沿海到西南一隅,他沿着竺可桢教授的治学路前行,只身来到贵州,甘当欠发达地区高校的领头人,为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超越式发展奔走请命。(搜狐网评)

退休同事评价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就是个小品演员。(新浪教育评)

他以‘强哥’特有的魅力引导青年学生成长,点亮了青年心中的明灯。他的出现就是话题,他的言说成为语录,他被誉为‘当代中国大学的郑能量’。爱学生、懂教育、懂沟通,平易近人,知恩感恩,敢讲真话,这就是我们最爱的‘强哥’校长!(贵阳网评)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22:3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8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郑强国
标签:郑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