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雨,闻一多诗歌

更新时间:2022-11-13 21:47:43 阅读: 评论:0

作品原文

他在那生命的阳春时节,

曾流着号饥号寒的眼泪;

那原是舒生解冰的春霖,

却也兆徵了生命的哀悲。

他少年的泪是连绵的阴雨

暗中浇熟了酸苦的黄梅;

如今黑云密布,雷电交加,

他的泪像夏雨一般的滂沛。

中途的怅惘,老大的蹉跎,

他知道中年的苦泪更多,

中年的泪定似秋雨淅沥,

梧桐叶上敲着永夜的悲歌。

谁说生命的残冬没有眼泪?

老年的泪是悲哀的总和;

他还有一掬结晶的老泪,

要开作漫天愁人花朵。

作品赏析

在《女神之时代精神》这篇著名的论文中,闻一多曾经指出了“物质文明底结果便是绝望与消极。然而人类底灵魂究竟没有死,在这绝望与消极之中又时时忘不了一种挣扎抖擞底动作”。抒情诗《泪雨》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消绝望的境界,而诗作中抒情主体“他“那漂洒在人生四季中的漫长的“泪雨”,则是一种对不公平命运无声的反抗,“一种挣扎抖擞底动作”。

诗作一开篇我们便被诗人的笔引入了阴沉晦暗、凄风苦雨的境界,这里虽然也有“生命的阳春时节”,却找不到一丝光明和欢乐,只有阴霾遍布的天宇和潮湿冰冷的土地。一个幽灵般的形象在这天地间徘徊、游荡,每跨过一级生命的阶梯,就洒下一重更浓更冷的如雨的苦泪。这就是“他”,全诗的抒情主体,他也曾有过希望,有过追求,有过美梦,但随着时光的消逝,这一切都被现实的苦厄冲碎了。

全诗分为四节,与自然界的四季及人生的四个阶段相照应,显示出结构与情感的一致。在第一节中,“他”尚处于“生命的阳春”,泪雨虽然悲切,“兆徵了生命的哀悲”,但也还有一抹微弱的亮色,因为它“原是舒生解冰的春霖”。年轻的生命虽然忍受着环境的压抑,但总还有些许希望,总还有生命主体的活力。在第二节中,抒情主体已步入少年,生命的成熟只给“他”带来更多的灾难,只把“他”抛入更危险的困境,青春鼎盛的“他”也不能抵御“黑云密布,雷电交加”的现实压力,而只能陷入更深沉的痛苦与绝望中。轻柔纯真的“春霖”消失了,“他的泪像夏雨一般的滂沛。”他痛哭人生的苦痛,更痛感自身的无望。于是,到了第三节中,已尝遍人间苦难的“他”步入了更为绝望的“中年”,青春的向往和冲动都已“消散”,只留下“中途的怅惘,老大的蹉跎”,秋雨梧桐的传统意象使诗节的悲剧氛围更加浓重,并产生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使千百年来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悲秋伤怀的身世之悲得到激发而复活。那“永夜的悲歌”象一支祭曲,歌吟首一个苍凉凄暗的人生。诗的最后一节,悲伤气氛达到了前三节的“总和”,“一掬结晶的老泪”宣告了一个生命在悲愁中的结束,而“开作”的“漫天愁人的花朵”,则将痛苦灾难进一步扩散,使“他”那样的人生悲剧一次又一次重演。

诗作音节整饬,语言精美凝炼,既吸收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精蕴,又化入现代人全新的思想感受。诗作以代词“他”为抒情主体,实际上抒写了在旧中国黑暗现实中弱小者的普遍性命运,具有广泛的社会内涵。诗的总体格调虽略阴冷,但面对一个凄暗无望的世界,除了唱一首同样凄暗无望的哀歌,此外又能做什么呢?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 ,著名现代诗人、文史学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后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专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年1月,第2本诗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并被选为校务会议中文学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画像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21:4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82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泪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