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文选,拿破仑·波拿巴所著书籍

更新时间:2022-11-12 20:14:04 阅读: 评论:0

作品简介

《拿破仑文选》详述了拿破仑参加和指挥的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争、1796—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和对罗尼阿斯所著《军事学术论》一书批注的17条意见等内容。

作品目录

上卷下卷
围攻土伦远征埃及和叙利亚(1798-1799年)
意大利方面军在1792、1793、1794和1795四年中的军事活动纪要第一章
1796至1797年的对意战争第二章 埃及概述
第一章 1796年意大利各诸侯国家的情况第三章 征服下埃及
第二章 蒙特诺特战役第四章 尼罗河上的海军战斗
第三章 洛迪战役第五章 宗教问题
第四章 帕维亚暴动第六章 开罗暴动
第五章 沿波河右岸进军第七章 征服上埃及
第六章 第八章 叙利亚
第七章 第九章 征服巴勒斯坦
第八章 阿尔科战役第十章 围攻圣·让·阿克尔
第九章 松布尔一马斯方面军和莱因方面军1796年在德国的军事行动纪要第十一章 阿布基尔战役
第十章 1796年的外交谈判第十二章 拿破仑返回西方
第十一章 拿破仑关于远征埃及的最后评论
第十二章 托连提诺拿破仑各种著作摘要
第十三章 塔利亚曼托对1816年巴黎出版的《军事艺术评论》
第十四章 累欧本一书的十七项评论摘要
第十五章 威尼斯论步兵
第十六章 1797年的谈判骑兵
第十七章 坎坡一福米奥和约炮兵
关于1796年和1797年对意战争的军事行动的评论
对若米尼将军的《关于几次大战役的分析》一书的评语论防御战
论攻击战
1799年下半年战事纪要埃斯林根战役
1813年的战争
拿破仑
进军的比较
结论
《马伦哥》一书摘要
给总参谋长的命令
《秋林元帅战争论纲》摘要
对1817年伦敦约翰·梅列亚出版社印行的题为《循无人知道的途径从圣赫勒拿岛传来的手稿》一书的四十四点评论摘要

创作背景

1793年9月,炮兵少校拿破仑在指挥进攻土伦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后又在远征意大利和远征埃及中显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前后十几年间,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在欧洲多次与反法联盟军作战,几乎是所向披靡,横扫欧洲,立下了赫赫战功。直至1815年滑铁卢的失败,才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和军事生涯。

《拿破仑文选》是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流放期间由他口授,而由蒙托隆伯爵、拉斯卡斯伯爵和古尔戈分头记录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战争回忆录。

角色介绍

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

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院)。

作品鉴赏

(1)把战争作为实现政治主张的工具

拿破仑始终把战争作为实践自己政治主张的重要工具。在拿破仑看来,冲击、远征、进攻,都有其深刻的政治动因。他从来不需要徒劳无益的即不会带来直接政治利益的胜利。然而,拿破仑战争尤其是后期的战争,兼有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掠夺、奴役其他国家及民族、谋求地区霸权4种政治目的。因此,战争实际上是拿破仑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双刃剑”,即:一方面,他把战争作为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工具(这正是拿破仑成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他又把战争作为掠夺奴役其他国家及民族、谋求地区霸权的政治工具(这则是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拿破仑并非败于他的军事力量运用,而是败于他的霸权主义政治。

同时,拿破仑又十分注重运用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一方面,他十分注重外交手段的运用。他认为,在战争过程中,外交是军事的辅助,可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隐蔽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避免不利于己的作战时间和地点,巩固和扩大军事上的胜利。另一方面,他还十分注重法律手段的运用。例如,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在彻底粉碎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同时,命令和敦促法国政府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这些立法活动使革命和战争的胜利成果制度化、规范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中,1804年通过的《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称《拿破仑法典》),是在拿破仑亲自主持下制订的。它不仅巩固了拿破仑战争为法国资产阶级所取得的胜利成果,而且巩固了拿破仑战争在国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胜利成果。拿破仑本人也十分欣赏这部法典在巩固胜利成果方面的作用。他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2)战争要靠经济支撑,并能发挥“经济职能”

拿破仑十分注重经济对战争的支撑作用。为支持长期战争和保证战争胜利,一方面,他非常重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以便为战争活动提供必需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拿破仑还非常重视“以战养战”问题,以此为其远距离机动作战解决军队给养问题。如在与第一次反法联盟的战争中,拿破仑接管的意大利军团是一支没有军饷、没有军粮、没有饲料、没有被服、没有营帐的部队(人员实数为7万人),而当时国库十分空虚。尽管政府想尽办法,但它发给出征军队的经费仅仅是2000金路易多尔和100万期票,而期票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兑现。军队中一切都感到缺乏,而想从法国获得任何东西又不可能。鉴于这种情况,拿破仑制订了“以战养战”的战略,即“在意大利平原上组织自己的运输,寻找拖大炮的马匹,使士兵有衣穿,使骑兵有马骑”,从而在蒙特诺特、洛迪、卡斯特莱奥内、巴萨诺—德尔格拉帕、阿科莱、里沃利等会战中接连获胜。

在此后的作战中,拿破仑经常是通过这种“以战养战”的战略为其远距离机动作战提供物质保障。

拿破仑还非常注重战争的“经济职能”。一方面,拿破仑把战争作为维护法国经济利益和增加法国物质财富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拿破仑又把战争作为破坏对方经济利益和扼杀对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拿破仑于1806年、1 807年多次签署命令,严禁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货物进入欧洲大陆法国及其同盟国的领土上,一旦发现英国货物,一概没收。这就是所谓的“大陆封锁令”。而英国立即宣布从海上封锁欧洲大陆,即派其军舰拦截法国及中立国的一切商船,封锁法国港口,同时采取种种办法,把英货偷运到欧洲大陆及法国,破坏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由于英国有强大的海军,易于封锁欧洲大陆,而欧洲大陆各国虽被拿破仑征服,但其领土面积大,内部复杂,拿破仑难以控制。因此,“大陆封锁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国经济,促进了欧洲大陆各国经济的发展(免除了英国工业品的冲击),但法国及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损失,法国与大陆各国产生了新的矛盾。

(3)从实际出发的战争指导原则

拿破仑深刻地认识到法国大革命对军队性质和军队成分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增长对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一整套战争指导原则,从而使法国大革命和当时生产力增长所产生的新的作战方法和原则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

拿破仑从实际出发的战争指导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歼敌比略地更重要。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欧洲战场上,攻占敌人的要塞和领土通常是战役战术行动的主要目标。拿破仑则与此相反。他认为,首要和基本的作战指导原则不是力图占领敌人的土地,而应力图歼灭敌人的军队。他说:“我只看到一点,那就是敌人的大量军队。我力图消灭它们,因为我相信,只要把军队一消灭,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土崩瓦解。”

②军队的力量”等于人数乘速度”。拿破仑认为,消灭敌军兵力所必需的“军队的力量就像力学中运动的数量一样,等于人数乘速度。”其中,人员数量不足可用进军的速度来弥补:炮兵的缺乏应以适当的机动来抵偿。这就是说,“走”是“打”的辅助,能增强“打”的力量。他还认为: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善于运动的军队必能获得胜利。为了切实发挥运动的功能,拿破仑认为,迅速是一种必要的和基本的因素,在战争中,时间的损失是无可弥补的,对此提出的各种理由都是不妥的,因为拖延只能使行动失败,所以军队的机动必须迅速。同时,因为军事是一门实干的艺术,一切复杂的机动都必须抛弃,简便是良好机动的首要条件。

③强调进攻但不放弃防御。拿破仑十分注重进攻,强调先于敌人进攻。他认为,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但进攻不应该是鲁莽的,而应该是慎重的,应该充分估计到具体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兵器,即在一场战役开始时,一个人应该慎重考虑,他是否应该前进。但是,当他决定实行进攻以后,就应该把它推进到最后极限为止。然而,拿破仑并不是唯进攻论者。他认为战争中没有绝对的事情,并非毫无例外,在自己防御壁垒阵里等候敌人,不能认为都是错误的方法。整个战争的艺术,就是先作合理周密的防御,然后再进行快速、大胆的进攻。

作品影响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在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诸多精英人物的高度评价。《拿破仑文选》虽然反映的只是拿破仑的一部分军事思想,而且许多具体论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过时,但他的军事思想仍然值得人们借鉴。对于借鉴战争经验、世界战争史和世界军事学术发展史同样有重要意义。

作品评价

拿破仑文选是他本人在晚年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时,由他亲自口授但别人笔录的关于几次战争的回忆,以及他的某些著作的摘要。本书详尽记录了他所参与而指挥的1793年攻克土伦战役与1796年至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和1798年至1799年远征中东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还有他跟交战国开展的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等。该书对于研究拿破仑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仑进行了多项军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直到两个世纪后依然还有深远影响的是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由拿破仑下令起草、制定的,许多条款都由拿破仑本人亲自参与讨论,并最终颁布。

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在政变结束之后的第三周,拿破仑向人民郑重发布公告,他自豪地宣称:“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了它当初藉以发端的初衷,大革命已经结束。”此外,拿破仑还制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以及荣誉军团制度。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0:1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1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拿破仑文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