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列宁

更新时间:2022-11-12 18:30:00 阅读: 评论:0

基本信息

拼音题名:hui dao lie ning

其它题名: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

并列题名

ISBN:978-7-214-04870-7

责任者:张一兵著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南京

出版时间:2008

中图分类号:A82

附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国家“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

摘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四章。分别介绍了革命实践中的青年列宁与历史的主客体向度、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全面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本质的唯物辩证法以及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等内容。

章节目录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

一、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

二、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三、 “哲学笔记”文本的基本概况

四、 “伯尔尼笔记”的文本结构

五、列宁“哲学笔记”传统研究中的林林总总

六、换一种思路想问题

七、 “伯尔尼笔记”: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历史原像

上篇 走向哲学圣殿的列宁

第一章 革命实践中的青年列宁与历史的主客体向度

一、青年列宁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

二、青年列宁与他的哲学老师普列汉诺夫

三、青年列宁读《神圣家族》

四、主体向度:青年列宁思想的最初变化

五、阶级意识与革命的能动性

第二章 列宁、普列汉诺夫与哲学唯物主义

一、列宁首次系统地学习哲学理论的背景

二、拟文本:阅读批注及其解读方法

三、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批注

附文物·关系·拜物教:一场被忘却的思想交锋——评1908年普列汉诺夫与波格丹诺夫的哲学论战

第三章 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

一、关于狄慈根哲学唯物主义的阅读

二、狄慈根与马克思恩格斯“”

三、 “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第四章 列宁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初步了解

一、列宁阅读中的反常

二、关于莱伊《现代哲学》的批注

三、宽阔的哲学研究视域:西方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札记

第五章 列宁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摘要笔记

一、自然界与宗教

二、唯物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第六章 俄国思想家:仍然是唯物主义

一、物质实体本体论: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文批注

二、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七章 全面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二、 《卡尔·马克思》中的哲学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线索

第八章 列宁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的提要

一、辩证法:为什么会是黑格尔?

二、不懂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错

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下篇“伯尔尼笔记”:站在哲学巨人肩上的列宁

第九章 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的初始视界

一、列宁为什么要读黑格尔?

二、列宁初始阅读构架的三个支点

三、列宁真的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黑格尔吗?

四、从“费解”到思想火花的闪现

第十章 全新解读构架的突现与理论逻辑异轨

一、费解中的批判与肯定:阅读进程中的逻辑矛盾

二、列宁读书思路的革命性飞跃

三、突破性认识中的三个“要义”

第十一章 以实践为本质的唯物辩证法

一、列宁在阅读中理解辩证法思想的前期线索

二、实践辩证法: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认识

三、实践:绘制客观世界图景

附文一个被删除的文本存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历史概念——德波林《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一文的解读

第十二章 同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主观辩证法在客观实践辩证法上的统一

一、 “三者一致”与黑格尔的哲学思路

二、认识论与逻辑学“二者一致”的发现

三、实践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唯一基点

第十三章 去圣化:列宁关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十六要素”

一、文本结构的逻辑分析

二、 “十六要素”中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

三、一个评论

第十四章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一、在哲学史中确认实践辩证法

二、重要的读书小结与心得

三、 “谈谈辩证法”:列宁学习辩证法的主要收获

附录一 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

附录二 列宁“伯尔尼笔记”的意义——《列宁文稿》第9卷序言

附录三 列宁和布哈林关于弗·涅夫斯基《辩证唯物主义和僵死反动派的哲学》一文的便条往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8:3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08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回到列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