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造纸技艺

更新时间:2022-11-12 18:16:13 阅读: 评论:0

文化标签

藏族造纸技艺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西藏

编号:Ⅷ-69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历史溯源

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自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起,中原造纸术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藏纸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为主要原料,根据原料品质的差异,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用途和等级的藏纸。造纸原料是一种叫狼毒的植物,康巴藏语称为阿交日交,属瑞香科,生长于高海拔的山坡和牛场。狼毒,就是草场上一种红色的植物,是一种毒草,接触多了皮肤会过敏。

造纸工艺一般都有去皮、划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环节。造纸时,先把狼毒的根刨出,里边的黄心不能用,用中间白的一层,撕下来刮成细条,晒干,放水中煮一到两个小时,捞起来,把料子放到石臼里用木槌打成浆状,再搁到酥油茶桶里捣作纸浆。然后把捞纸框(木框绷纱布做成)摆在水面上,倒纸浆进去,然后慢慢晃动框架,让浆液变得均匀平整,再轻轻提起框架,等水滴完,拿到院子里靠墙斜放,自然晾干。最后把纸从纸框揭下,用石头研光纸面,就可以使用了。藏纸坚韧洁白,吃墨好,不易污染,可题词绘画,也可糊窗作帐,品质可与高丽的枸皮纸比美。

中原内地传统上用的是一张帘子反复入水池捞纸的抄纸法,而西藏则用的是把纸倒进纸框,然后连框一起搁在露天自然干燥的浇纸法,并且两种方法的原料也不一样。用浇纸法造的纸,质地厚实,不适合柔软的毛笔,却适合藏族、纳西族的硬笔书写,而且能防虫蛀。

基本特点

因高原干燥缺氧,原料有一定毒性,因而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的特性,易于长期保存,其纸质较为柔韧,经久耐用,色彩也丰富多样,具有装饰美感。

文化传承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藏造纸技艺形成了多种类共同发展的格局。藏东地区盛产康纸,藏南盛产金东纸、塔布纸、工布纸、波堆纸、门纸(珞巴、门巴地区的纸),卫藏地区盛产尼纸、臧纸、聂纸(聂拉木纸)、猛噶纸、灰纸及阿里纸等。造纸技术的提高与普及使藏纸行业名匠辈出,创造了许多精工细作的名纸,如产于塔布金东而享誉全藏的金东纸,适于馆藏文献使用的尼木县毒纸等。许多特殊的纸面加工纸品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如印刷纸币和邮票的精品藏纸、制作技艺精湛的金汁、银汁大藏经用纸等即是其中显明的实例。藏族造纸业不仅在西藏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还传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

高超的藏纸技艺、悠久的藏纸历史、丰富的藏纸生产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纸文化,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切实的保护。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8:1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08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