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中,一路沿着水泥村道,我们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县垤玛乡腊哈村。“平日里要用到的店里都有,也方便了村里的老乡们。”村民李石伟正在自家的小卖铺里招呼着生意,送走来买东西的老乡,李石伟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起他家里来。
屋里地上铺了瓷砖,墙壁粉刷得干干净净,电视、电磁炉等家电十分显眼。“头些年村里就一两户钢筋水泥房,现在都有一百多栋了。”李石伟说,条件越来越好后自己就在村里开起了小卖铺,去年家里又添了辆三轮摩托,平时给店里拉拉货,农忙时也能用得上。
垤玛乡,地处云南省红河、普洱、玉溪三州市交界处,“贫穷落后”曾经是这里的代名词。2011年初掀起的一场微博打拐,更是将垤玛乡放到了聚光灯下,该乡有部分群众带着儿童到外乞讨的行为,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垤玛乡也因此得了个“乞讨乡”的帽子。
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垤玛是典型的农业乡,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前连个上规模的产业都没有,旱地多水田少,土地贫瘠导致农作物产量非常低,当地还习惯一年只种“一季”,每年种的粮食都不够吃半年,村民结伙外出行乞在那时一度成了解决温饱的直接途径。
而今,这里发生了变化。沿着水泥村道,走到村里的山头上望去,新房错落有致,一些村民还把楼房外墙刷成了黄、蓝等几种颜色,在大山沟里十分醒目,村里一片空地上还建起了一个篮球场。
过去,从腊哈村到乡政府是几公里土路,晴通雨阻。村支书朱松沙说:“一到下雨天这条路就变成了泥巴塘,车子没法过,摩托车要靠人抬,现在铺上了水泥路,村民出行方便了,脱贫致富的劲头也足了。”
不仅是腊哈村,垤玛乡72个自然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其中有近50个自然村进村公路得到硬化,再也不用踩着泥巴进出村。
为了增加群众收入,当地用实实在在的政策引导大家致富,乡党委副书记周饶斌说,以前除了种田外当地老百姓基本没有其他劳动技能,现在村民的观念都在慢慢转变过来了,工作组进村入户,手把手教蔬菜种植、水果栽培、畜牧养殖等基本农业技术,转向土地要收入而不是延续“乞讨”传统。
不过,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垤玛还有1万余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对此,垤玛乡也有自己的“算盘”,近抓蔬菜产业脱贫,远抓林果业致富,计划在今年继续引进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冬早蔬菜3000亩,商品林10000亩。引进近5000万投资建设的焖锅酒厂明年也将投产。
去年,垤玛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00元,同比增长28%,农民人均有粮450公斤。大部分村民种好家里的田地外,农闲时间还去附近州市打打临工。“乡里盖新房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普施村的朱龙沙告诉记者,他一门盖房子的手艺活每个月也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交谈中,朱龙沙还拿出了儿子大学毕业照给我们瞧,满脸洋溢着幸福。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7:17: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0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