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艺术特展

更新时间:2022-11-12 16:53:13 阅读: 评论:0

展览主旨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特别是当今年轻一代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驰翰美术馆通过举办东方艺术巨匠——张大千先生特展,以他的号召力唤起当今年轻一代对我们自己优秀传统艺术的关注。

传统与时尚的激烈碰撞

张大千,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位传奇大师,在国际艺术领域与毕加索齐名。其作品包罗万象,造诣颇深,同时又有着浓浓海派风情。“墨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趣味盎然看多子意味也深长!”张大千艺术特展·中国站将于8月15日在上海驰翰美术馆开幕,为炎炎申城来来一丝清凉。让传统引领时尚,以别样的方式擦出年轻的火花,这将会是一场不同寻常、别开生面的时尚艺术大展。

至尊级展品 国内首现

张大千艺术特展 本次展品之中,梅云堂藏张大千《多子图》是大千四十年代初敦煌绘归后的作品,其人物画风开始追求晋唐壁画中遒劲洒脱的用笔与绝艳的色彩,该幅作品多次在海外展出,本次展览是该作品首次亮相于国内,保险价值过亿;《文荟图》原藏者为旧上海时期纺织大王,申新纱厂创始人之一的吴昆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千赴上海时,常居吴家,与其有着很深的渊源,该作是大千的精品力作,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浮沉,亮相本次展览实为难得;我国著名大画家、鉴定家谢稚柳先生是大千一生的挚友,四十年代,与大千一起赴敦煌研究临摹壁画,此次展览同样有一批珍贵的谢老旧藏,第一次公开展出;中国知名大藏家包铭山先生,其收藏作品堪称国内顶级,平日难得一见,其收藏大千作品也将于此次特展与观众见面。

本次展览还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私人博物馆、美术馆、及著名藏家的藏品,展出作品均属大千的一流精品,实是上海艺术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公益

此次展览方还向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捐赠学生公益票,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切实的回馈社会,让年轻一代更多的了解传统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

举办场所

上海驰翰美术馆作为民办美术馆,自2013年10月成立运营以来,一直发挥整合广泛的社会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建立和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此次展览也是上海市民文化节的组成部分,由于展期正逢暑假,主办方还向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捐赠学生公益票,以促使年轻人走入美术馆,了解传统文化艺术。“很多年轻人知道张大千的名字,但不能说出其作品的所以然。”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就是以与年轻人的互动为主。除了国内著名艺术家吴山明、陈家泠、乐震文、谢定伟、包铭山等全程讲解外,展览中既使用传统的语音导览,也运用新技术APP手机语音导览,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喜爱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

人物介绍

这是一幅名为《墨荷》的水墨画,构图别致,墨色饱满,水汽淋漓。遒劲恣放的笔式让人感到83岁高龄、饱经风雨的张大千在精神上依然是强壮的、不服输的。即便仅仅2年之后,一代巨匠便离开了人世。

墨荷  6月,这两件作品与其他近百件张大千及其友人、门生的作品一起亮相龙美术馆。展览取名“拾得珍宝”。“拾得”为张大千为长女张心瑞起的小名。这些藏品皆为她珍藏至今,此前从未公开展览。保存这些作品亦是千难万难。“父亲给我留下的这些可以说都是珍宝。而且多年来,有很多无法保存下来。这些都是好不容易留下来的,可以说是几经风雨。现在父亲去世32年了,我觉得我应该将这些拿出来展览,与大家共享,也算是纪念他。”在接受专访时,这位88岁的老太太慨然说道。

整个展览围绕“大千世界”、“大千挚友”、“大千遗韵”、“大风堂长物”4个主题,父爱、挚友、师生等角度展现张大千为人、为艺的点滴。近代历史上的东方艺术大家展现出其更为“家常”的一面。

《墨荷》是张心瑞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画面上,一茎壮硕的荷叶迎风而立,在其庇护之下的,是一颗稚嫩的花骨朵。配合画上的题词来看,谁说这不是老父亲在暗喻爱女之情?“十女心瑞与老父别16年,远来八德园省侍,忽忽又别十八年,来环毕庵乃不得见,世乱如此,能有团聚之日否。言念及此老泪纵横矣。奈何。奈何。”写下这些词句之时,张大千已去国32年。1949年去印度办展的偶然别离,不料成为永别。其间,张大千与在大陆的子女几次谋划重逢,却大都被紧闭的国门阻隔。两声“奈何”背后是张大千的无望与悲苦。

留在大陆的5个子女之中,唯有张心瑞得以在叶浅予的帮助下去巴西与父亲共度一年时光。而其余的时间里,除了遥遥地凝望之外,他们彼此相守的唯有从前相伴的零星记忆。之后,直到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逝世之时,身在大陆的子女日夜兼程赶到香港,却依然无法进入台湾。最后,只得在香港隔海祭拜。同样寄托老人对女儿思念的还有一幅《红叶栖禽》,在这幅画的题款中,张大千感慨自己日渐老迈,思念远在大陆的女儿却无法相见。

如今来到上海的张心瑞已是88岁,早已到了张大千写下那句“奈何。奈何。”的年龄。她谈吐优雅,思维清晰,且彬彬有礼,在几位子女的陪伴下显得精神矍铄。展览中亦有她的创作,花鸟画颇得父亲神韵,而书法作品则端庄秀雅,更见功力。

在采访中,张心瑞提到最多的是张大千在艺术上的勤奋与求新,以及与友人、门生相处时的仗义疏财、古道热肠。在张心瑞的描述中,家庭生活亦是充满温情。张大千曾与2位妻子、10个子女以及叔伯家的孩子共同生活,平顺、友爱、秩序井然。老人认为,这种和睦缘于严格的家规,以及对他人抱有的深切同情。

耄耋之年,读书写字依然是张心瑞的乐事。她向记者提到,自己年轻时“不懂事”,没有像父亲其他门生那样勤奋学习。即便后来,张心瑞在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担任教职,却依旧以未能好好精研国画为憾。所幸,老人的丈夫萧建初是张大千门生,而子女之中亦有以绘画为业的,加之张大千的儿子葆萝也承继父业,大风堂的文脉可谓后继有人。

只要一谈到父亲,老人便饶有兴味。陈年旧事在老人说来连细节都十分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日。当提到1963年来到香港重新见到分别16年的父亲之时,张心瑞竟红了眼眶,流下了泪。一年之后的再次别离,以及奔丧不及的苦痛,这些,原本是她与父亲之间无法绕开的话题。眼下却硬是让人不敢再次触及。旁边的女儿萧岱文适时递上拭泪的纸巾,采访的话题也便由别离转向一些日常生活的记忆。

多年的海外生活,张心瑞与子女们乡音未改。萧岱文告诉记者,平时在家,家人全都说四川话。

《陆家嘴(54.11,1.65,3.15%)》:当时您是在叶浅予的帮助下,得到四川美院人事处的允许,停薪留职去探亲的,时长1年。但到了巴西,您的父亲似乎也非常希望您能够留在那里,陪伴他左右。但您最终选择了回国?

张心瑞:那时候,我要是留在巴西的话,丈夫和子女就无法和我在一起,真是忠孝不能两全。而且就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我留在国外,便会为他们带来更多困苦。其实,我已经是留在国内的子女中最幸福的了,其他人在1949年之后都没有能够再见到我爸爸。

在后来的电话和通信中,他始终也没有问及“文革”期间家里的经历,也没有说自己在海外的磨难。我想他一定是能够想到我们的情况,但他只是关注家人的日常生活。我知道,他一直非常希望我们能够随他一同出国。1952年,他也曾经在香港等我,但我到了广州就无法来到香港。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6:5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04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张大千精品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