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铜人,明嘉靖年间铸成的文物

更新时间:2022-11-12 16:32:07 阅读: 评论:0

名词介绍

明嘉靖铜人(明代)

明嘉靖铜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铸成,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明嘉靖铜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铸造/黄铜 实心/人高93cm /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铜人外形似一名儿童,左手拇指与中指弯曲连成一环,表现古人穴位测量单位——将中指中节内侧横纹头间的距离规定为1寸,又称为“中指同身寸”。

该铜人身上出现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标志及经络连线。铜人表面由于经年已久,色泽呈暗褐色,但是在铸制时的修补痕迹以及经脉腧穴的刻记,用肉眼还是可以细心分辨出来。穴名错金楷体书写,腧穴无孔,以圆圈表示。腧穴总数665个,穴名358个。

195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将其从故宫借出并进行了仿制,仿制品现藏于中国针灸博物馆。

仿明嘉靖铜人图

195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仿制/黄铜 空心/高95cm/中国针灸博物馆藏

仿制品的穴名及经穴连线涂以白色涂料,较原形圆润丰满,聪慧可爱。

各朝代的铜人

宋天圣铜人(宋代)

宋天圣铜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于天圣五年(1027)医官院医官王惟一主持铸造,共两具,一具藏于医官院,一具藏于大相国寺,并且先后藏于元大都(北京)太医院三皇庙、明洪武初之内府。

明代正统八年(1443),宋天圣铜人身上的穴位已经模糊难辨明英宗下令严格依照宋天圣铜人复制一具新铜人,复制成功后,被称为“明正统铜人”。然而就在明正统铜人铸成后,宋天圣铜人却突然间没有了踪迹。

从明正统石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拓本中的铜人经脉图可知,宋天圣铜人是一个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体内有五脏六腑和骨骼。

公元1232年,元朝军队进攻金国的都城汴京。两年后金国灭亡,元朝趁机派遣使节到南宋威逼索要针灸铜人。

惧于元朝的势力,南宋朝廷只得将“宋天圣针灸铜人”献出。《元史。阿尼哥传》记载:后来,因“宋天圣针灸铜人”历经200多年,“岁久阙坏”,急需修缮。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广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终诏命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修复“宋天圣针灸铜人”。阿尼哥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修复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奖并赐官。

1264年,“宋天圣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庙。

明正统铜人(明代)

“明正统铜人”,即“明正统仿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简称。该铜人是现存最早的针灸铜人,是考察宋天圣铜人以及后世针灸铜人源流的依据。

(1)外形特征

穴眼为1-1.5cm深,内端为盲端。腹部(正当左“通谷”穴处)有一直径约为2cm圆形,似弹痕。颈部有明显的通贯断裂伤痕,疑为联军入侵北京时所伤。

铜人高175.5 cm,除冠172 cm。头围(经两耳上际)62.5cm;胸围(经两乳头)86cm;底座长73cm,宽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征

腧穴总数:654穴,352个穴名(会阴、涌泉二穴在铜人上无法表示,故缺),经穴间无连接线。双字穴名一般从右至左书写,穴眼两旁各一字;空间不够时,则于穴眼下书写(如极泉、阴都、四满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采用楷体阴刻,穴孔直径约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对称。

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成功仿制了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清乾隆铜人(清代)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奖励大型医学著作《医宗金鉴》编写人员每人一个小铜人。当时编纂的官员及医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铜人系发给参编人员之一 ——福海的奖品。

该铜人系一位身材瘦高、表情慈祥的裸体老妇人。全身刻有经络线和穴位小圆孔,但无穴名。

民国铜人(民国)

民国铜人由北京同济堂药铺制作(此药铺系刘汉臣于民国初期开设),1956年赠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由中国针灸博物馆收藏。

此铜人是一位长相俊美的光头裸体儿童,打开胸腹部的盖子,可以清晰地看出体内的彩绘器官。该铜人设计巧妙,雕工细腻。344个穴名,穴位总数647个,穴点用圆圈表示。

蒙医铜人(当代)

该铜人为一位成年裸体男子,人物造型及佩带饰物具有鲜明的蒙族艺术风格,共有穴位538个,各穴位置与排列方法与汉医不同,体现了蒙医针灸的特色。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6:3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0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明嘉靖铜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