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独轮车在西南汉族,用它行驶时“叽咯叽咯”响个不停,俗称“鸡公车”。江南汉族因它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羊角,俗称“羊角车”。古时候,女子结婚后回娘家时,用的就是这种独轮车,回娘家时,丈夫推着车子,妻子坐在上面,就这样两人双双回到娘家。独轮车在当时是一种既经济而用得最广的交通工具,这在交通运输史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
在运输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并用,在技术上有进一步发展。南朝祖冲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谓千里船和南朝梁侯景军中的160桨快艇,都是人力推进的快速舰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车船。唐代的李皋对车船的改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上古时代的运输,全靠手提、头顶、肩扛、背负、橇引完成。后来,又以马、牛来驮运,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产品不断增多,交换也开始发生,产生了对运输工具的要求,逐步创造出滚木、轮和轴,最后出现了车这种陆地运输工具。原始的车轮没有轮辐,这种车轮在汉、唐时代著作中称之为“辁”。《左传》记载,曾做过夏王朝“车正”(车辆总管)的奚仲最善于造车。夏代前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汉代陆贾的《新语》中还说奚仲挠曲为轮,因直为辕,创造了有辐的车轮。由辁发展到轮,使车辆的行走部件发生了一次大变革,为殷代造车奠定了基础。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陆上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发展。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代表了当时铸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艺的水平。如东汉以后出现的指南车记和里鼓车。
加长推手的长度和增大车轮的大小,都可以改变人推车时候的用力大小。至于在崎岖的道路上为什么独轮车更显优势,那就要用到力学中的摩擦力了。一个轮和地面的摩擦力自然是小,而两个轮子的摩擦力显然很大。正是因为如此,在古代战场,用独轮车快速运粮草等,显得非常的轻巧。
独轮车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侧翻,如果车上拉的是水,水在左摇右晃都导致独轮车的重心不稳,导致侧翻。所以在后来的发明中,人们在独轮车前增加了两个柱子,在停顿的时候可以保证不侧翻。总之,独轮车的发现和原理,对以后自行车的发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上古时代,人们运输东西都是靠手提、肩扛等,那时候没有工具仅靠人力,可见当时候的人是多么的辛苦。后来,开始用牛马来驮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大量描绘了人们推着独轮车做生意的场景,可见在古代,独轮车就像是当代的私家车一般,每家都有一辆,因为它方便小巧,主要是作用强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所以当时候的木头车轮大量出现。独轮车的出现给历史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5:4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700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