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清代散文家刘开创作的文言文

更新时间:2022-11-12 12:39:21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本文作者刘开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姚鼐的弟子,但他的文风不尽与姚鼐相同。他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因而他的文章明白畅达,气势纵横,如以姚鼐所谓的“阳刚”、“阴柔”而论,刘开的文章更近于阳刚的风格。但刘开的思想不脱桐城统绪,论学以宋儒为归,这篇《问说》中也不乏此种倾向。

第一段强调了学与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深入地学习就不会发现问题,而不通过请教别人也就不能解决疑问,扩大知识。可见问的基础在于学,问的结果在于获得知识,所以问就是由学到知的桥梁,学与问也就成了一对分不开的孪生兄弟。因而作者以为,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由此说明了问的重要。但也许有人要说,读书明理,可以由书中求知,不一定要请教于人。“理明矣”以下数句实际上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有时理论上已头头是道,但一施诸实事,却常常扞格不通,而且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抽象的、笼统的,不能弄清其具体的细枝末节,要求得以解决,作者以为除了请教别人外,无其他途径。这一段充分肯定了问的作用,文字不多,观点却很鲜明,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是借古人之言立论,引征了儒家经典中的话来证明上述主张的正确。其内容其实未离第一句中的两层涵义,即首先肯定问的重要,其次说明学与问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从问的对象来论证问之不可轻视,对象无非三类,即超过自己的人,不如自己的人和与自己相差无几的人。文中引用了经典中的说法,证实了这三者都有其值得请教之处,从而得出了“好问则裕”的结论。“孟子论‘求放心’”以下,则是以孟子和子思的言论分别指出学与问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两人说法的不同只在于孟子将学放在前而问放在后,子思则反是。这里,刘开并不想论证学与问两者前后主次的关系,而只是证明它们之间的统一和联系。在这一段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频频引征《论语》《诗经》《尚书》《孟子》和《礼记》,可见他对儒家经书的谙熟和对义理的深究。

第三段则是举古人的例子为榜样来说明问是古圣贤的美德。孔子自己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话,《论语》中记载他曾想与楚国的狂人接舆交谈,又使子路向路边耕地的长沮、桀溺问津,派子路去访荷蓧丈人等事,都说明他的不耻下问。《孟子》上说舜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乐取于人以为善”,所以这里取了孔子、大舜及《诗经》中所说的“先民”的例子,表明古代的圣人都“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并不以自己知识的丰富和地位的显耀而耻于问人。“三代而下”数句以后世风俗不如上古为憾。对后世风俗的不满可概括成一句话“有学而无问”,因此朋友之间只停留在劝善规过等事上,至于互相切磋义理,以期于进德修业就不多见了。至此,读者可以明了为什么刘开再三强调学与问不可割裂的原因了,因为在他看来,学与问的脱节,便是世风趋下的表现。然而,“有学无问”,尚且不可厚非,“况流俗乎”四字带出下文,则转入对世俗之徒的批评。

第四段对世俗之徒不能虚心求问的原因,作者在“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痛下针砭。由“事”而言,世人都只看到自己的正确,即使学识很浅陋,却也故意装出饱学的样子。 讨论问题论据未足,却妄加猜测,这样自然就永远没有“事”可问了。由“人”而言,世人对比自己强的人心中怀着妒忌;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轻视;对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则虽来往亲近而不甘求教,这样天下就没有“人”可问了。这一段与上文古人的“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见作者精心结撰的匠心。“人不足服矣”以下,指出耻于问人的危害,“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这种犀利的讽刺,颇有针砭世风,震动人心的作用。

“不然”一段进一步诋諆世人的不愿虚己从人,其立论的基础也还是学与问二者的统一,批评了世人的“所问非所学”,他们津津乐道的只是谈论异闻鄙事,无关学问行身的宏旨,甚至将一些已经明了的事去故意考考对方,或者出些十分困难的问题想把对方难倒,否则的话,即使有益于自己修养品德、有关天性天理的重要问题都不愿屈尊一问,作者以为时人学识不能达到古人的水平,其原因即在于此。

“且夫”一段,剖析了“不好问者”的根本原因。由“心不能虚”推到“好学之不诚”,再由“好学之不诚”归结到“其学非古人之学”。刘开所谓的“古人之学”显指传统的经学和宋儒的理学,所以归根结蒂是要“好古人之所好”,也就是要以儒家学说为根源,这就显露了刘开宗儒卫道的理学家实质。这一段寻根究底的推断犹如医家对病情症结的说明,而最后一段则是他开列的一张救世良方。

在最后一段中,刘开重申了前文所论述的主张。以为“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因此强调了为学决不能少问,应学习和发扬古人以问为美德的精神,再一次慨叹了世人以问为耻的陋习。

此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全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谨严、条理清晰,颇合乎桐城派古文家“有物有序”的原则。从“有物”的角度而言,文章的宗旨在恢复上古不耻下问的习尚,同时指责时弊,颇具现实意义。且立论精严,强调学与问的关系,可谓发前人所未发。至于其中的道学家习气,在今天看来自然是应剔除的糟粕。从“有序”的角度而言,本文章法细密,层层展开,面面俱到,前后照应,有开有合,持论有故,一丝不紊。

作者简介

刘开(1784—1824),清代散文家,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安徽桐城人。是姚鼐打出文派旗帜后的第一代传人。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2:3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92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问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