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意蕴凝聚,加强咏叹情调,使整首诗显得奇警遒劲而又韵味深长。
前两句“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后两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整首诗层层作势,逼出末句,但由于气脉辽阔,并不显得艺术上刻意用力。结尾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中含顿挫之致。总体以感慨咏叹出之,讽刺刻露之迹淡而悲慨叹惋之气浓。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盐铁推官任上,商隐在江东一带创作的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主旨基本为讽刺君王耽于酒色佚乐,荒淫误国。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四句中气脉何等阔远!今人都不了首句为讽刺。盘游不戒,则形胜难凭,空令败亡荐至,写得曲折蕴藉。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此与刘梦得“一片降幡出石头”同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足破堪舆之惑。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似为河朔诸镇而发。是时诸镇跋扈,皆恃地险,负固不服,阴有异志,故作此以警之。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首句隐言王气消沉,次句专指孙皓降晋,三句统言五代。音节高壮,如铿鲸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金陵虽踞江山之胜,而王业不偏安,三百年间,降旗屡举。知虎踞龙盘,未可恃金汤之固。
画像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2:0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9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