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温情

更新时间:2022-11-12 07:42:47 阅读: 评论: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书卷温情》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万宇的书评选。全书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图书出版前景文化思考的文字,思致敏锐独到;第二部分多谈民间刊物、评书籍装帧大家以及南京书店地图等,都既有巧思又爽畅可读;第三部分是从孩子们的心理和母亲的视角出发,对儿童阅读领域殚精竭虑的种种思考,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作者简介

万宇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图书目录

新时代的“旧时月色”

“新”世界中的“旧”书堆——读徐雁的《旧书陈香》

作为“文化事件”的“推荐书目”——由《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说开去

一纸信笺承载的……——《对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自序

老味道新机遇:旧书业的百年——评徐雁的《中国旧书业百年》

书海拾珠贝——读宋庆森的《书海珠尘》

永恒的灵魂:江南文化世家

云絮牵过藏书的楼角:江南藏书楼

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

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小记“繁花图书馆”

来自一本民间读书杂志的幸福——读董宁文的《开卷闲话续编》

南京的书店地图:城市的隐秘花园

书写者的永恒形象——读《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永恒的姿态——《阅读史》礼记

书架的自我——读《书架的故事》

“画书皮子的”诗人曹辛之——从曹辛之的书籍装帧艺术说开去

“钱封面”的中国味道

新诗的旧账——从未刊的《小春集》封面说开去

墨团团里天地宽——谈《六朝松艺文笔丛》

“看了那吴山青似越山青”——读王星琦先生的《元曲与人生》

阅读:从诗意的逃遁到理性的追问——从王余光先生的《名著的阅读》说起

阅读是一种情愫

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

阅读: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

邂逅阅读的杂花生树——谈谈儿童阅读环境创设

儿童阅读的全面营养餐

定制儿童个性化阅读计划

绘本教学不是“语文”课

最好的绘本课

根的记忆与延续——对于儿童读经的思考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评刘士林主编的“小放牛丛书”

后记 书的温度

后记

书的温度

书,是有温度的。自纸张的背后,你可以感受到或是滚烫的热情,或是温煦的暖意,或是清凉的温柔,或是酷酷的冷峻。如果有一种神奇的温度计,一定可以测量得出。我们度过的日子,我们读过的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种变幻奇妙的滋味与些微莫测的温度,是我们能感受得到,却很难具体描摹的美好,是我们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某一部分。

从热情似火的八百里火焰山到冷酷仙境的世界尽头,书中的大千世界,让我们有了很多美妙的温度体验。从我的阅读体验而论,学者之书多冷峻,理性、周密的分析多给人“冷”的感受。我很喜欢董桥先生为金耀基先生所著的《剑桥与海德堡》序言里的一段话:

今日学术多病,病在温情不足。温情藏在两处:一在胸中,一在笔底;胸中温情涵摄于良知与教养里面,笔底温情则孕育在文章的神韵之中。短了这两道血脉,学问再博大,终究跳不出奔奔荡荡的虚境。

是批评,也是勉励。他希望学者之书要少病容,多涵养多修业,有文学的神韵,有学问的视野,有文化的倒影,更要有历史多情的呢喃。在我看来,学者之书的“冷”,多来自于现实的“隔”,因为学者所关注的“点”与现世的衣食住行玩不同,因为凝视得“远”而显得有点隔,像是“异乡人”。异乡人,不是本地人,沉浸在喧哗热闹现世安稳的日常生活不是他们想要的,异乡人也不是游客,把自己拍进风景明信片的彩色斑斓之中也不是他们想要的,因此,身在客地,却始终没有堕落成拿着攻略四处觅食的观光客。这些异乡人,因为“冷”而更在乎现世的温度,用内心的一把尺来丈量因为太过熟悉而被忽略的现实。

冷峻之中多秩序,冷峻之中多逻辑,冷峻之中多反思。在习惯超速行驶、头脑过热的现实中,这份“冷”更显得可贵而矜持。

曾几何时,那些青春做赋的理想与梦幻一转眼成了感旧怀人的诗行,当年这些“新”的诗歌已经成为故纸半张,来纪念那些新诗的足迹,先人的探索和那冰冷胶版纸背后的炽热灵魂与情感。

说到“热”,童书最是简单、热烈。近年来,因为学术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关系,我更关注在儿童发展中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机会读了很多童书,深深感受到流淌其中的热情。“爱”是童书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主题,而如何表现,又需要简单的表达。《大卫,不可以》因为最后一段“来,宝贝乖,妈妈永远爱你!”那个四处闯祸的小男孩,内心将是多么的温暖安定。

谁在天上撒雪花?谁融化地上的冰块?

谁会把天气变好?谁又会把天气变坏?

谁让四叶幸运草在六月里生长?

谁熄灭了阳光?谁又将月儿点亮?

是四只小田鼠,他们都住在天上。

是四只小田鼠……就和你们一样。

一只小春鼠,打开雨露的花洒

跟着来的夏鼠喜欢在鲜花上涂画

小秋鼠跟来时带着小麦和胡桃

冬鼠最后到……冷得直跺小脚

想想多幸运,一年四季刚刚好?

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当阿佛说完时,他们一起鼓掌喝彩。“好啊,阿佛,”他们说,“你是个诗人,真想不到!”阿佛红着脸,鞠了个躬,害羞地说:“是的,我知道。”

每次读到这个我非常喜欢的故事《田鼠阿佛》,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自我的内心向外蔓延,非常具有疗愈性。这种温暖,是作为妈妈、作为儿童阅读研究者最想传递给世界的东西。

但是这种热烈同时也需要科学的冷静。儿童一开始究竟是如何学会阅读的?书面语言是如何提高儿童理解力的?这些认知信息日后如何转变为“认知图示”的?儿童与童书的接触,将怎样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儿童阅读的不断发展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世界里,那里有兔子妈妈和可爱的小田鼠来解释文字与书中的喜怒哀乐,由父母温柔的声音来传达概念和句型,在潦草书写的儿歌和涂鸦中慢慢增进语音与文字的意识,在这样一个由冷静思维搭建的温暖世界中,儿童用漫漫的阅读时光来发展高度复杂的认知、语言、知觉、社交与情感能力。这种“冷静”中的“热情”,“热烈”中的“冷峻”,是我最着迷的,其中况味,冷暖自知。

在这些年里,在买书、读书、教学、写作的清淡岁月里,是一本本书陪我度量冷暖大干。书中有四季,书中有大千,书中有温度,生命的四季轮回,不仅仅是春花秋月的变迁,更是我们感受到了温度的变化,秋有凉风冬有雪,我们的内心感受到了秋风的快意、雪花的浪漫,这是温度的岁感。

那种神奇的温度计,其实就是每个读者的心。

序言

万宇又要出书了。前不久刚翻阅完她的《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印象是她在追寻一个新的视阈,一片新的天空。幽微的书香余味仿佛还在鼻翼萦绕,她的新著《书卷温情》又将面世。前者是她的博士论文,漂漂亮亮的大开本,掂在手中沉甸甸的;后者是校样稿,浏览罢这部新书稿,禁不住有许多话要说——对万宇,也对即将捧读这本书的读者朋友。当然,也对我自己。

书的确是有温度,有气味,甚至是有灵魂的。记得上初中时,我有了一个小书架,很小很小,只有两层,要架在桌子上。但那是我阅读收藏的起点。我喜欢新书的油墨气息,更喜欢旧书特有的纸张味。我常常一边摩挲着书页一边阅读,若是旧书卷了角,便仔细地一一将其抚平,乐在其中,不亦快哉!对于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大约无不尊奉“不阅读,毋宁死”的格言。同气相求的爱书人对书的感觉差不多是一样的,如同万宇所说,是一群“有毛病”的人,或称之为“有怪癖”的人。不过,这“毛病”是不必克服的,也是无法克服的。如此“怪癖”也是颇为可爱的,甚或是弥足珍视的。

手边有一本爱书人写的小书,自说白话,写得非常真切,也特别好玩,很值得“有毛病”的同道细细品读。它就是许钧主编的“法兰西书库·睿哲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法国女作家安妮·弗朗索瓦《闲话读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书的篇幅不大,薄薄的小开本,每篇文字亦不多,痴迷于读书藏书的作者娓娓道来,琐屑中不乏兴味盎然,平朴中不时有闲趣流出。

安妮的一个说法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直到现在,在我眼里,电影与电视远不及书本的魅力大。”这也是我老早就想说的话。时下媒介多元,诱惑林林总总。我以为,在这五花八门、陆离光怪之中,潜心阅读仍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这是因为:文字的魅力无限阔大,是一切声像图以及具象物事所不能比拟的。被誉为“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的普里什文,还有被誉为“日本自然美的发现者和浪漫的自然诗人”德富芦花以及德国的赫尔曼·黑塞等人的文字,如何能以声像而再现呢?我国古代庄子、刘勰、司空表圣等人的文字亦复如此,更不要说中外经典作家和思想家们哲思睿想的文字了。

话题稍嫌远了,再说说万字的文字。如其人一样,万宇的行文流淌着一种淡雅与安详,往往于不动声色中透出隽永明畅的韵律。不喧闹,不刻意,轻涂淡抹,蓄素守中,写来似不费工夫,读来但觉其静谧。你看她的书评或是对当下文化建设、阅读事宜等思考的文字,全然是平心静气、兀兀而谈,既不溢美,亦不按捺,价值判断与自家取向便悄然而出了。本书三部分中,均不乏精到独见的文字。第一辑中是对图书出版前景文化思考的文字,见其思致之敏锐与独到。第二辑中多谈民间刊物、评书籍装帧大家以及南京书店地图等,都既有巧思又爽畅可读。前面我谈了文字魅力之不可替代,主要指的是纸质书籍的阅读,电子读物不在讨论视野之中,安妮大概也是不收藏电子版书籍的吧?想来纸质文献将来也不会消失,爱书人关心出版前景和阅读环境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近年来,万宇对儿童阅读问题特别关注,于是就有了本书第三辑中的文字。作为一个母亲,她将心比心,所思所想皆从孩子们的心理和母亲的视角出发,故其在这个领域殚精竭虑的种种思考,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其中所谈到的绘本教学问题,格外引发了我的兴趣。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喜欢看连环画,这种俗称“小人书”的读物当时是那样的令我们着迷。对于刚刚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的孩子,当年的“小人书”可谓功莫大焉,创作连环画的画家们的历史功绩亦不可磨灭。鲁迅先生早年就曾充分肯定过连环画,认为“连环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而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里面了”,并主张连环画家“应该研究欧洲名家的作品,但也更应该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即多方面汲取营养,以充实自己的创作,如此“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连环图画”辩护》《鲁迅全集》(4)第4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如今连环画已不见踪影,代之以大开本的、花花绿绿的,印刷似乎豪华有余、质朴不足的画本。当然,其中也有品质比较好的,一些从国外引进或翻译的儿童画书页颇有意趣。然垃圾也不少。关键在于选择,出版社和家长均须格调高些,手眼别具些。万宇关于绘本教学的观点非常鲜明,谓绘本教学必须区别于语文课,应在发掘和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与艺术鉴赏力上下点工夫。对此我并无异议,问题是如何精选绘本,取其上而得之,以免败坏了孩子们的趣味。未知万宇以为然否?

万宇曾是我的同事,也是我忘年交的小朋友。她好读精思,也很有灵气。尤其是不为所谓学科之所囿,视野极为开阔,因而她的文字才能洒脱自如。她喜欢好的文字,自己的文字也力求精到。所有这些,读者在读亍这本书后,是不难领略到的。她书稿告竣,嘱余为序,拉杂写来,不计工拙,亦不知贴切与否?

因了种种羁绊,年来写东西少而又少。万宇命笔,无以为卸,遂勉力絮聒成篇。陶令有诗云:“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

尚企万宇良才不怠,勤于笔耕,多有建树;若得一晌闲暇,能来舍下品茗清神,以却劳攘,相与析疑,以释胃碍。是盼。

甲午初春于茗花斋

(王星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7:4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79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书卷集
下一篇:书卷焚香
标签:书卷温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