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①使②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年成怎么样?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告问大王状况却先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在远古的先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矫正了统治者霸权主义的国家观念,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本,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1)问:聘问,问候。
(2)说:通“悦”,高兴。
(3)处士:未作官或不作官的士人。钟离:复姓。
(4)食(si饲):拿食物给人吃。
(5)衣(yi意):给人衣服穿。
(6)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
(7)叶阳子:齐处士。叶(she涉)阳:复姓。
(8) 北宫:复姓。婴儿子,是其名。
(9) 彻:通“撤”。环瑱(tian):耳环和戴在耳垂上的玉。
(10) 朝:谓使之为命妇而朝见君主。
(11)王(wang旺):统治。子万民:以万民为子,意谓为民父母。
(12)於陵子仲:於(wu乌)陵,地名;子仲,人名。
(13)苟:如果。
(14)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15)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
(16)岁:年成
(17)恙:忧患
1、(1)说:通“悦”,高兴。
(2)使①:使命
(3)使②:出使
(4)然:对,正确。(译为“这样”也通)
2、 (1)哪有舍弃根本而问末节的呢?
(2)使者不说。译文:使者不高兴。
(3)何以有君?译文:又怎么能有国君呢?
(4)岁亦无恙耶?译文:年成还不错吧?
(5)苟无岁,何以有民?译文: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来养育人民呢?
3、文中赵威后的最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反问,强调了什么的思想?
答: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赵威后所说的本,末分别指什么?
答:“本”指“苟无岁,何以有民?”“末”指“苟无民,何以有君?”
从赵威后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答:爱国爱民,有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重视贤达人才,是个有见地、有远见
洞悉政治民情,具有高度民本思想的,以民为本的人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哪些成语,意义是什么,形容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6:5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77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