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宋代吴均所作的五言古风诗歌

更新时间:2022-11-12 05:58:19 阅读: 评论:0

作品内容

其一

江南当夏清,桂楫逐流萦。

初疑京兆剑,复似汉冠名。

荷香带风远,莲影向根生。

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

日暮凫舟满,归来渡锦城。

其二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原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注解

其一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江西。现在主要指苏杭一带及太湖、钱塘江流域地区。当夏清:正当夏日的清爽。夏清,夏日的清爽。《礼记·曲礼》上:“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桂楫:桂木船桨。亦泛指桨。指华丽的船。楫,短的船桨。《韵会》棹,短曰楫,长曰棹。逐流萦:追逐水流潆绕。流萦,流潆,水流环绕。初疑:最初怀疑。初看疑似。京兆剑:京兆尹的宝剑。莲花形似宝剑也。京兆,京兆尹。官名。汉代管辖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复似:又似。又像。汉冠名:汉朝冠冕的名字。即莲花冠或芙蓉冠。荷香:荷花的香气。带风远:带着风远去。莲影:莲花的影子。向根生:向着根茎生长。叶卷:荷叶翻卷。珠难溜:水珠难以溜走。花舒:荷花舒展。红易倾:红色容易倾倒倾泻。日暮:天晚。傍晚;天色晚。凫舟:漂浮的舟船。【汉典】鸭形的船。锦城:锦官城的简称。掌管织锦官员的官署。城名。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南。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因称“锦官城”。后用作成都的别称。

其二

锦带:锦制的衣带。杂:杂糅。夹杂。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罗衣:轻软丝织品制作的衣服。绿川:绿色河川。问子:询问君子。今何去:今日去哪里。出采:出去采摘。江南莲:江南的莲蓬。辽西: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省的西部。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郡。三千里:三千里远。欲寄:想要寄送。因缘:因由和缘由。机会;缘分。依据;凭借。原:愿。但愿。君:君子。旋返:凯旋返还。及此:赶得上这。荷花鲜:荷花鲜艳。

作品赏析

其一

“江风当夏清,桂楫逐流萦。”诗是从涉江写起,意思是说:在炎热的夏天,江风显得特别凉爽;迎着凉爽的江风,精美的桂楫莲舟随着江流萦回荡漾。“桂楫”,是指桂木船桨,亦泛指桨。这两句既交代了采芙蓉的季节、气候,也点出了“涉江”的情景,着墨不多,却给人以“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美感。

“初疑京兆剑,复似汉冠名。”意思是说:小船渐渐地划进了荷塘,朵朵芙蓉展现在眼前。大概是“咏物忌犯题字”吧,诗人故意不提芙蓉,而用两个古代物名加以暗示。古之京兆有名为芙蓉的利剑,汉代宫女亦戴有“芙蓉冠子”。诗人初见芙蓉疑为剑,再看芙蓉象汉冠。虽属借用,并非刻意作形象化的比喻,但从“剑”可见出水芙蓉的挺拔;“冠”可见芙蓉盛开,“脸傅朝霞衣剪翠”(宋·晏殊《渔家傲》)的娇姿。

“荷香风送远,莲影向根生。”这是进一步写荷香莲影,意思是说:风掠荷塘,清香远逸;红莲映水,水底莲影酷似长在根上。这两句写出了荷花叫“暗香清远”,莲影相互辉映的特点,虽非名句,亦堪玩味,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与此似有“血缘”关系。

“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也许是手采江莲或桂棹击水的缘故,白玉般的水珠跳上了荷叶。叶光珠滑,本会立即“溜”走,可是“叶卷珠难溜”,荷叶半卷,那白玉跳珠想溜也没法溜掉。一个“溜”字把水珠的活跃形容得维妙维肖。桂棹击水造成的这一景象给人的感觉是欢快的,但盛开的荷花却因之落蕊,就不免使人顿生感慨了,“荷舒红易倾”一句似有盛极而衰之感寄寓其中。

“日暮凫舟满,归来度锦城。”是写满载而归,意思是说:傍晚,小船上已经满载莲房,畅游兴尽,转棹返回繁华的都城。

此诗由涉江写到归来,由远而近,由泛写到特写,较生动地反映了“涉江采芙蓉”的全过程,展示了当时风行一时的荡舟采莲的生活画面。

其二

诗起首即对思妇的形象进行描写,却没有直接刻划形体,只是勾勒出“锦带”、“花钿”、“罗衣”、“绿川”等极有代表性的衣饰,从而让人从美的装扮想象出美的人。这是向汉乐府民歌学习的结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正是此法:“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虽不正面着一笔。却让人感觉到一个秀色可餐的女子在。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两句,作者借用民歌惯用的自问自答形式交待诗题,并且暗用“莲”与“怜”(古代是爱的意思)的谐音双关,巧妙地将诗歌从采莲转向思妇的怀人。“莲”在古代常被用来象征爱情,这里可说用得其所。

“辽西”两句,暗示思妇的丈夫在遥远的边地,音息难通。“辽西”在这里并不一定是实指,仅是与上句中的“江南”形成对比,借此形容与“君”地理上相隔之遥远。

末二句直泻心声,愿君早返,以免花落人衰,青春虚度。实际上也是深得民歌坦率的风格。

这首诗在心理刻划上也有独到之处。表面上是写采莲,但是着重点在抒写情怀上,作者从不同角度逐层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主人公一颗坚贞、执着、热烈而又值得同情的心。开头二句写人外形美,实际是反映了主人公对自我价值的觉醒,是对青春美的觉悟,自矜。三四两句已透露出思妇孤寂难耐的愁情。这与《西洲曲》中那位主人公又有点相似:“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五六两句明显地点出了愁的原因,也揭示了她对丈夫的爱,尤其“欲寄无因缘”一句写出了她复杂的心理:本来丈夫远出,作为妻子是十分担心的,她思念他,但路途遥远。希望给他写封信捎去,这也许多少能使自己减轻点愁情,增加一点安慰。然而,却没有机会,非常令人失望!“欲”字中凝聚了思妇内心无限的希望,可是一个“无”字又饱含了她无限的失望。末二句则将前面受压的内心感情汇集成感情的激流直泻而出。其中又带着凄婉的感慨。花与人是相对相似的,思妇怜花实际上也是自怜。她盼游子早归正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心理反映。

这首诗采用双关的艺术手法,使得诗中表现的情感显得深沉、含蓄、细腻。诗中的荷花象征着青春年华,代表着女子的花容月貌,古代诗人常爱用这种手法。了解了莲花的象征意义,诗中采莲女的“欲寄”莲花(书信),特别是最后的望“君”早归,不要错过荷花仍然鲜艳开放的好时机,读起来就格外觉得情意绵绵,意味深长。这首诗,又纯用白描手法,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完全是由眼前景、手中物触发的。情由景生,触景生情,表现得很成功。全诗重在抒情,诗中描写的其他事物,实际上都处于陪衬的地位。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5:5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75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施采莲
标签:采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