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夷简原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因其祖父吕龟祥曾任安徽寿州知州,故吕氏移家寿州。吕夷简出身仕宦之家,伯父吕蒙正是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父亲吕蒙亨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考中进士,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历任通州通判、滨州知州、礼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吕夷简才识卓优、清慎勤政,当时便有“廉能”之誉。知滨州时,他上疏请免掉农具税,真宗为之颁行天下。在礼部员外郎任上,他批评真宗建筑宫观是劳民伤财,请罢除冬天河运木石。真宗称赞他“有为国爱民之心”,数次委以大任。他曾出使契丹议和划界,返朝后升任知制诰之职,成为真宗的近臣。
真宗末年,他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真宗把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上,朝野盛传吕夷简将要获拜为相。
吕夷简像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崩。年幼的仁宗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吕夷简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刘太后性格刚愎,又不明习国政,但朝政非经她批准不可。吕夷简一方面要细心处理国家大事,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地约束太后的放纵和独断专行。在这种情况下,吕夷简本着公忠报国之心,殚心竭虑地处理万千事务。小事他照顾太后的颜面,大事则寸步不让,有时惹得太后非常恼怒。遇到这种情况,吕夷简总是详细剖白,再三陈述自己的意见,迫使太后接受正确意见。例如:真宗附庙大典,刘太后提出要把真宗活着时用的全部东西供在太庙;同时用银罩覆盖真宗神位。并说不这样做就是对真宗不敬。吕夷简说,对真宗最好的怀念是辅助幼主治理好天下,浪费和铺张不是先帝所希望的,终于制止了太后的做法。
明道元年,仁宗的生母、嫔妃李氏病逝,太后未公开治丧。吕夷简朝令时提出此事,太后惊急地说:“宰相也管宫中事吗?”刘太后忙让仁宗皇帝退朝后,并独自召见吕夷简。吕夷简针锋相对地说:“太后不为日后保全刘家着想吗?”一句话震住了太后,后来才下诏以皇后礼下葬李氏。荆王的儿子一直养在宫中,太后很喜欢他,长大了也不放他出宫。大臣们多次请求,太后推说让他给仁宗陪读。吕夷简说:“圣上应该亲近儒臣,方能便于圣德的养成。”太后没办法,只好放他出宫。在吕夷简努力下,仁宗初年政治清平,社会安定。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崩逝,仁宗亲政。吕夷简向他提出八条规劝,即: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仁宗皆虚心接受。
宋仁宗郭皇后素不满吕夷简,在仁宗面前挑拨他与吕夷简的关系,吕夷简被短期罢相,旋即复任。郭皇后脾气暴躁,在宫中与尚美人发生争执,大打出手,不料一巴掌打在拉架的仁宗脸上。仁宗决意废掉她,吕夷简也表示赞同;孔道辅、范仲淹等人疏救,被贬官外任。当时,宗室子弟人数剧增,经吕夷简建议,朝廷设置大宗正对其进行管理,又增设教授员。后加右仆射,封申国公。
宰相王曾与吕夷简意见不合,多次发生争执。王曾无法忍受,直斥吕夷简“纳赂市恩”。吕夷简请求在仁宗面前对答,但当仁宗询问王曾的理由时,王曾却语屈,二人于是一同被罢相。吕夷简以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之衔出判许州,又改任天雄军节度使。不久后,又带右仆射衔入朝拜相。一年多后,进位司空。吕夷简推辞不接受,被改封为许国公。当时正整顿兵备,仁宗授吕夷简为判枢密院事,但谏官田况认为言“总判”之名太重,于是改为兼枢密使。
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在燕云一带集结重兵,声言要伺机南侵。消息传至东京,有人主张把迁都洛阳。吕夷简认为,如果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池再坚固,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畏壮侮怯”,如果匆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仁宗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挫败契丹南侵的图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改称大名府为“北京”。
吕夷简像庆历二年(1042年),吕夷简因风眩病倒,仁宗改拜他为司空、平章军国重事。等到吕夷简病情稍有好转时,又让他每隔数日到中书一次,裁决军国大事。并剪下自己的胡子送给吕夷简,说:“古人说胡须可以治病,朕现在剪下胡须赐给您,希望您早日康复。”
庆历三年(1043年)春,吕夷简病重。仁宗召见了他,不让他下拜,扶他坐在自己面前。希望他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多多过问朝政。吕夷简再三辞让,仁宗允他以太尉致仕。不久,吕夷简病故,享年六十六岁。讣闻传入朝中时,宰臣正在向仁宗奏事,仁宗悲哭道:“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旋即在禁苑中为其服丧发哀,并辍朝三日,下令有关恤典从优,追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文靖”。
1.知人善任
在用人上,吕夷简对反对他的人不够宽容。这些人物常常被他贬往远方任职,如孔道辅、范仲淹等。欧阳修批评吕夷简“二十年间坏了天下。其在位之日,专夺国权,胁制中外,人皆畏之”。
但是,吕夷简对真正有才干的官员还是能够重用的。常常一面薄惩示威,一面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故《宋史》称他:“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
2.拒绝迁都
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在燕云一带集结重兵,声言要伺机南侵。消息传至东京,有人主张把迁都洛阳。吕夷简认为,如果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池再坚固,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畏壮侮怯”,如果匆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仁宗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挫败契丹南侵的图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改称大名府为“北京”。
安抚边疆
吕夷简在处理宋与辽、夏关系,巩固边防方面卓有贡献。他任用范仲淹用兵西夏,派名臣出使辽邦,与两国达成和议,实现了和平,保护了国内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在上述关系的处理上,吕夷简对辽夏让步太多,岁输银两、锦帛过巨,加重了国内财政负担,这是应当指出的。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祖辈 | 曾祖父 | ||
祖父 | 吕龟祥 | 官至寿州知州。后赠 | |
父亲 | 吕蒙亨 | 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后赠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兼尚书令、 | |
—— | 妻子 | 马氏 | 太子少保 |
子辈 | 长子 | 字仲裕,官至侍读学士、右司郎中,卒赠左谏议大夫。 | |
次子 | 字宝臣,官至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号“惠穆”。 | ||
三子 | 吕公著 | 字晦叔,官至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卒赠太师、申国公,谥号“正献”。 | |
四子 | 字稚卿,官至提举 | ||
幼子 | 吕公餗 | 卒赠右赞善大夫。 | |
长女 | —— | 嫁司封郎中王雍。 | |
孙辈 | 七世孙 | ||
南宋大儒。 | |||
据 |
吕夷简图片北宋时,西溪(今江苏东台)每家都种植牡丹花。吕夷简到任后,受其感染,也植牡丹一株,聊以自慰。他围以朱栏,悉心呵护,竟然花开百朵,成为海滨盛事。吕夷简月下看花,情不能己,当即赋《咏牡丹》一首: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王侯家?吕夷简以花自喻,其怀才不遇之情溢于言表。
吕夷简离任以后,人们在他植牡丹处建一亭,取名“牡丹亭”,又名“思贤亭”,以表示对吕公的纪念。后吕夷简官拜宰相,西溪百姓在镇东南又建“靖公堂”以示不忘。
宋仁宗庆历年间,石介作《庆历圣德颂》,对当朝的人批评得很严厉,尤其对于夏竦更是诋毁斥责。不久,朝中发生党派之争,石介被免职回乡,不久后病逝。
山东有一个举人孔直温谋反。有人说孔直温曾是石介的学生,于是夏竦就说石介实际上没有死,是逃到北方胡邦去了,仁宗就下诏限制石介儿子的行动,又派使者告诉京东刺史,要挖开石介的棺材看看。
当时吕夷简任京东转运使,对仁宗的使者说:“如果打开棺材发现是空的,表示石介果真逃到北方,这样虽然杀他儿子也不为过;万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无故挖开人民的坟墓,要怎么对后世交待呢?”使者说:“但是又如何回复皇上的旨意呢?”吕夷简说:“石介去世后一定有为他办理殡殓的人,又内外亲族和参加丧礼的门生恐怕不下数百人,你都发公文去询问他们,如果没有不同的说法,就命令他们都写保证书,保证不说实话要依军令处罚,这样就可以对皇上交待了。”使者照他的话去禀告仁宗,仁宗也明白这件事是夏竦的诬陷之词,不久便降旨释放石介的妻儿回乡。
吕夷简和范仲淹的三次交锋
天圣七年(1029),初到中央当官(秘阁校理)的范仲淹,因为临朝听政的刘太后有“请天子率百官献寿于庭”的企图,便上书极力反对,并且“奏疏请皇太后还政”。此举除了让范仲淹成为当时的流量大V外,还让他被中央政府封杀,不得不自己“乞补外”贬黜到河中府做通判(相当于山西永济市市委书记)。纵使是个道德完人,范仲淹内心也并非毫无波澜,再给晏殊的信件中他如此吐槽:“小臣昧死力言,大臣未能力救。苟诚为今日之事,未量后代之患,岂小臣之狂言,大臣之未思也?”翻译过来就是说当朝宰相(吕夷简)不帮忙、不给力。鉴于当时吕夷简是独相状态,范仲淹的外黜在程序上他肯定有过经手,两人自此结下“梁子”。
明道二年(1033)的废后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与宋仁宗亲政后的逆反心理有关。早在仁宗十五岁成婚时,年轻的皇帝情窦初开,早恋的对象则是王蒙正的女儿。据说此女“姿色冠世”,但是刘太后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硬让仁宗娶了后来的郭皇后。等到刘太后离世,仁宗逐渐开始“释放天性”,后宫美人竞相得宠,郭后在后宫教育“姐妹”们“做人”时误扇仁宗耳光,这导致了仁宗因“初恋往事”以来对于郭皇后(刘太后的生前影响)积怨的爆发,一时冲动要求废后。
那个时候吕夷简方才复相两个月,范仲淹也在刘太后去世后回到中央任右司谏之职。先说吕夷简的复相,其实也与郭皇后有关,原来早在八个月前,刘太后刚去世时仁宗就与吕夷简商量如何罢免“前朝故旧”,结果等到官宣的时候,吕夷简却发现自己也名列贬外之列,通过小道消息(内侍阎文应),夷简才知道仁宗在与郭后聊到外朝事务时,郭后吹了耳边风:“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就这么一句话,让吕夷简出京蛰伏了半年才复任宰相。恰巧“耳光门”事件爆发,吕夷简自然顺水推舟落井下石,力赞仁宗废后之举。
此时范仲淹是右司谏,自然而然挑起劝诫皇帝和宰相的大任,在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带领下入宫进谏,说无端废后有损天子和朝廷形象,仁宗一开始还想闭门谢客,结果孔道辅直接拉着门环大叫“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表明自己在废后事件上“吹哨人”的立场。仁宗只能让吕夷简出场帮忙擦屁股,结果吕夷简与范仲淹、孔道辅一班谏官君子辩论不利,只得用一道缓兵之计把锅甩回给仁宗,让他们自己和皇帝说理去,然后再来个快刀斩乱麻,促使仁宗立即下达人事调动命令,斩草除根把这些唱反调的言事官给调离出京。吕范第二回合较量,吕夷简完美控场,完胜范仲淹。
到了景祐二年(1035),或许是因为宋仁宗在废后事件上颇有悔意,亦或是由于在苏州治水有功,范仲淹再次回到朝中,判国子监。作为宋朝“以天下为己任”、士大夫精神高度觉醒的典范,范文正公在为官做人上依旧秉承“儒者报国,以言为先”的处事风格,该他说的说,不该他说的也说。“逼得”吕夷简只能私下给他递小纸条提醒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都不做谏官了就不要管闲事。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对范仲淹来说,生命不息,说真话的精神不止。
于是吕夷简又生一计,把范仲淹调到开封市长的岗位上,“欲挠以剧烦,使不暇他议,亦幸其有失,亟罢去。”可是范仲淹也不只是会耍嘴皮子功夫,据说他上任方才一个月,京师就“肃然称治”,本职工作办好了,范仲淹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向仁宗进献《百官图》,以揭露宰执用人唯亲之失,让吕夷简大动肝火。对于夷简来说,郭后的仇都能报,此时还不是“小范老子”(之后仲淹经略西北时西夏人对他的尊称)的小范算什么,找着个机会就在仁宗面前怼范仲淹,说他是个“务名无实”的“公知”。双方因此开始了往来数个回合的文言文嘴炮,最终吕夷简在大怒的状态下给范仲淹戴了三顶罪帽:越职言事、勾结朋党以及离间君臣。在朝重臣的朋友圈也因此撕裂,纷纷站队点赞表达态度,更严重的是,宰执团队(吕夷简与王曾)亦从此明分两派,整日吵架斗嘴,搞得仁宗最后只能来了个悉数罢免以得清静。范仲淹则第三次被调离中央,贬知饶州。
吕、范二人的梁子,要直到三年后吕夷简第三次拜相,委任范仲淹经略西北时才解开,当然这已是后话。而吕夷简作为宋人“精神偶像”范仲淹的对立面,其“动有操术”的权臣形象,却已在三次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并因之奠定。
吕夷简的相业
天下人敬爱范文正公,说明一个人为官是好是坏,老百姓往往都看在眼里。但若怀揣情感因素来看待范仲淹的对立面吕夷简,自然会在很多观点上有失公正。清人恽毓鼎在其所著《澄斋日记》中对吕夷简有一个“遇大事极能匡正”的评论,如果用理性的角度来读历史,以概括吕夷简的相业,应该说是非常恰当的。
宋真宗时期,有一次与吕夷简的堂伯父吕蒙正谈论起吕家小辈谁堪大用,他的回答是“有侄夷简,宰相之才”。作为宋太宗拔擢的状元宰相,为政风格以稳健著称的吕蒙正所言即使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总体来说自有其平允之处。凭借自己在地方上做官时的出色才干,加上吕蒙正的影响力,于真宗末年权知开封府的吕夷简到任后“治严办有声”,更是让宋真宗于屏风上加深了对他的好感,准备重用他。
不久以后真宗驾崩,由于即为的仁宗尚且年幼,故由刘后垂帘听政。可能因为仁宗皇帝有时没法早睡早起,刘太后就希望朝臣们能够单独朝拜她,时任宰相的是一代权臣丁谓,作为宋朝早期老奸巨猾的代表人物,乐于玩弄权术的丁谓在道理及私人角度上都是老大不愿意,因为一旦刘太后的小小心愿成真,就意味着她可以在名义上代替仁宗,本来算是同一阵线的刘太后、丁谓两人从此生隙。
朝廷正直之士被丁谓欺压多年,苦于找不到机会将他赶下台,眼见时来运转,他们“赖以为重”的副相王曾率先发难,在刘太后和队友闹矛盾的档口,用一道奏疏改变了丁谓专权的局面。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吃到大锅饭的宰执集团本想就此罢休,但丁谓可能是好运到头,人品耗尽,由于内侍雷允恭擅自更改真宗陵寝方位,担任山陵使的丁谓自然逃不了干系。朝廷委派吕夷简验治其事,配合着王曾一不做二不休的“内部动作”,丁谓最终落得个“俄窜崖州”的下场。当上宰相之前的吕夷简,在打击朝廷“邪恶势力”专权的战斗中,可算是居功至伟。
没多久,吕夷简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进入最高执政圈的夷简,除了在天书、崇道几个层面进行合理规谏等常规操作外,最能体现其“遇大事极能匡正”的,莫过于协调仁宗与刘太后的关系一事上。作为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原型人物,宋仁宗在刘太后去世之前都不知道自己亲妈是谁,其生母李氏在世时作为一介宫女,则以“未尝自异”的态度低调做人,即使默默去世后也仅仅是“进位宸妃”。
或许是处于女子的妒忌心,刘太后在如此情况下还想把李妃仅以宫女规格落葬。获知此事的吕夷简此时已经身为首相,他当着仁宗与刘太后的面表示应当将李氏厚葬为宜,把刘太后吓得半死,赶紧支开仁宗,和吕夷简尬聊装傻:“一个宫女死了而已,宰相你说啥我不懂。”吕夷简当场表示自己作为宰相,宫内宫外都有义务插手,气得刘太后差点给他按上个“离间母子”的罪名,好在吕夷简“屈伸舒卷”,提醒太后若是不想考虑刘家,自己也就不操碎这个心了,言下之意就是未来仁宗知道了真相,还发现自己生母未被厚葬,可别怪我吕夷简没吹过哨。顿悟的刘太后方才答应礼葬李氏。待到实际操作时,吕夷简还特地嘱咐内侍罗崇勋用皇后服入殓,且以水银实棺。这才让在刘太后去世后,亲眼见到棺内情况的仁宗感慨“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
倘若没有吕夷简“遇大事极能匡正”,纵使宋代的皇帝个人素质再好,恐怕在上述情况下也难免开展一系列追责活动,宫内朝外之动荡也可想而知。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评价:“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内外无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所谓内外无间,说的即是刘太后与仁宗的特殊母子关系,正因内外无间,宰执集团才有空间施展治国的才干。
吕范之交
说回吕夷简与范仲淹,吕夷简第三次入相后,不计前嫌安排范仲淹与韩琦负责对西夏的战事。范仲淹因此面谢吕夷简,夷简回答:“夷简岂敢复以旧事为念邪!”这既是动有操术的证明,也是其宰相度量的表现。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西夏李元昊在给范仲淹的信件中态度傲慢,以皇帝身份自居。不想让朝廷见到此信尴尬的范仲淹私自将信烧毁,朝内有人说范仲淹这么做应该被处以极刑,最终还是吕夷简赞其忠心可嘉替他解了围。
待到庆历年间,范仲淹自己身为宰相处理中书政事,知道了做大统领的困难,他在以参知政事身份去往陕西担任安抚之职的路上,与退休的吕夷简相遇于郑,面对“惟有过悔之语”的范仲淹,吕夷简告诫他想要经略西北,还是在朝中为便,想不到吕夷简会如此推心置腹、循循善诱的范文正公“为之愕然”。喜欢“搞事情”的欧阳修后来写《文正神道碑》,说吕、范两个人老了以后相处甚欢,即是因此之故。
庆历四年(1044),吕夷简去世,范仲淹撰写祭文:“得公遗书,适在边土,就哭不逮,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范仲淹对于吕夷简的悼念断然不会是口是心非之举,他一身因为坚持讲真话吃了不少苦头,但风雨之后,或许他也意识到了吕夷简用操术为士大夫开拓施政之空间,与自己用操守开启士大夫之正气精神同样可贵的真理。
《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吕公神道碑铭》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
吕夷简墓吕夷简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武岗村东约500米处,现存冢高4米,周长约40米。2001年11月12日,新郑市政府将吕夷简墓列为新郑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史》: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
赵恒: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
郭皇后: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
赵祯: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
王珪:聪明亮达,规模宏远。服在大僚,历登三事,左右皇极,勤劳王家,二十余年,厥功茂焉。
张方平:皇宋受命,光宅天下,唯上帝顾保,世赉良弼。在太宗朝,有若吕文穆公蒙正,率循大卞,乂宁王家,克左右、乱四方,以底绥大业。圣上缵服,有若元宰太尉许公,寅亮一德,谟明修辅,答扬祖宗之猷训,以缉熙于光明,此所以持盈保成,重雍累洽,隆无疆之基者也。
王称:①夷简相仁宗,(阙)功立名,有益于世。方其主治丧之礼,则其见远矣;消监兵之(阙),则其意深矣;请建都之议,则其谋伟矣;斯善持宰相之权者与,噫,夷简诚有绝人之才,故能达权而应变,然其功最大者,乃在于处仁宗母子之际,使人无可乘之隙,消患于未萌,制治于未乱,朝廷以之安静,公卿士大夫亦赖以无祸,此其所以有后也哉。②以夷简为父,而公著为子,其谋谟事业有大过人者,盖夷简善任智,而公著则持正以成天下之务,贤于父远矣……吾宋之韩吕氏,皆以相业世其家,呜呼盛欤。
李焘:自上初立,太后临朝十馀年,内外无间,天下晏然,夷简之功为多。其后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师出数败,契丹乘之,遣使求关南地,颇赖夷简计画,选一时有名之臣,报契丹、经略西夏,二边以宁。然建募万胜军,杂市井小人,浮脆不任战斗,用宗室补环卫官,骤增俸赐,又加遗契丹岁金缯二十万,当时不深计之,至于后世费大而不可止。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卒配食庙庭,为世名相。
叶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时谨守资格,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在仁宗、英宗时谨守资格……以谨守资格为贤,名重当世,……而李沆十数人者,以守资格得名,而其时亦以治称。②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赵与时:吕文靖之老也,以司徒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每有军国大事,与中书、门下、枢密院同议以闻。正献之老也,复以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曾令绰之为签书,宣靖犹康宁,遂就养东府。士林尤以二家为盛事。
吕中:①废后者非仁祖之本心也,而夷简实赞之。谏官伏阁,乃祖宗美意也,而夷简实沮之。此夷简入相之初,而国论为之一变也。②夷简之罪,莫大于因私憾而预瑶华之议,因北事而忌富弼之能。夷简之功,莫大于释仲淹之宿怨,容孙沔之直言。君子论人功罪,不相掩可也。
王应麟:吕文靖为相,非无一疵可议,子为名相,而扬其父之美。
脱脱:吕夷简、张士逊皆以儒学起家,列位辅弼。仁宗之世,天下承平,因时制宜,济以宽厚,相臣预有力焉。士逊练习民事,风迹可纪,而依违曹利用以取讥。方夷简在下僚,诸父蒙正以宰相才期之。及其为相,深谋远虑,有古大臣之度焉。在位日久,颇务收恩避怨,以固权利,郭后之废,遂成其君之过举,咎莫大焉。虽然,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
邵经邦:愚观吕许公,不惟文穆知之,王文正亦知之。观其一言之决,虽筮龟不如,正所谓技茅连茹,以其汇征吉者也。
冯梦龙:杀一监军,他监军故在也;自我罢之,异日有失事,彼借为口实,不若使自请罢之为便。文穆称其有宰相才,良然。惜其有才而无度,如忌富弼,忌李迪,皆中之以小人之智,方之古大臣,邈矣!
恽毓鼎:宋代宫闱之事,大臣皆得与闻。如王文正、吕正惠、吕文靖,遇大事极能匡正。
欧阳修:吕夷简为陛下宰相,而致四郊多垒,百姓内困,贤愚倒置,纪纲大堕,二十余年间,坏乱天下。人臣大富贵,夷简享之而去,天下大忧患,留与陛下当之。
年份 | 电视剧 | 饰演者 |
1989年 | 《 | 郎雄 |
1995年 | 《 | 黄允材 |
2019年 | 《 | 冉唯群(剧中叫做吕简) |
2020年 | 《清平乐》 |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4:34: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72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