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 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1961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
1961~1968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
1968~1998年 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1998年 退休。
马援宁,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曾任该台太阳物理研究室主任。1939年生,广东
马援宁
梅州市梅县区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即进入中科院上海佘山天文台工作,主要任务为恢复和改进太阳分光镜,以目视观测太阳活动中最为壮观的现象——太阳耀斑。1955年成功改装太阳分光镜,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太阳耀斑观测,记录了有黑子观测史(300多年)以来最为强烈太阳活动周(第19周)峰年的耀斑资料。1958年调至紫金山天文台,继续从事太阳活动的研究,用当时较为先进的里奥(Lyot)型太阳色球镜,以快速方式连续记录太阳耀斑爆发的全过程,积累了大量可用于研究Hα耀斑全过程的胶卷,对其中的大活动区耀斑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1959年起,开展研究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此时已注意到小时量级的黑子群结构变化,可联系到耀斑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和上海刘行国际电台合作,共同探讨太阳活动对短波通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电台国际短波通讯中所发生的严重干扰直至完全中断,几乎均可联系到大耀斑的爆发和随后1~2天伴随而来的磁暴。随后又和新乡22所(电离层研究所)进行过类似的合作研究。此外还开展太阳服务工作,把全国各台站的黑子和色球观测综合成“太阳图”按月发布,供有关单位参考和使用。由于上述方面的长期研究和系统的资料积累,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人造卫星上天要求提供“短波通讯骚扰和太阳质子事件”预报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缩短了任务上马的时间。
随着21周峰年的到来,马援宁进一步研究黑子活动和耀斑间的关系。利用20cm赤道仪,可以得到高分辨率(达1″)的黑子群在小时量级内的结构变化,来进一步解释耀斑的形成与发展。1985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参加美国宇航局(NASA)成立的“太阳极大任务”(SMM)研究组,它结合空间探测器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综合研究还不能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耀斑能量形成和释放过程”这一课题。在此期间,完成了题为“磁通量在1985年7月9日质子事件中起的作用”的研究报告。
1986年获美国天文学会以H.Chretien教授命名的国际合作研究奖金,于1987年往美国空间环境实验室(NOAA)以及捷克、匈牙利两国天文台进行短期的访问合作,主要探讨“太阳活动区演变过程”。
除上述工作外,他还参加下面两项工作:作为张钰哲台长的助手,参加1954年6月30日发生在原前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日全食观测,测量日食全过程的光电流变化。另一项是1958年6月30日发生在海南岛三亚县的日环食观测,拍摄太阳的闪光谱。
作为研究课题主要负责人,马援宁曾获得的奖项有:
(1)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第21周太阳峰年联测和资料分析”。
(2)199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短波通讯骚扰及太阳质子事件预报”。此项成果又于1992年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马援宁曾经参加下列学会:国际天文学会、美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曾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3篇。1991年退休,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1.马援宁。太阳分光仪改装。天文学报,1955
2.张钰哲,马援宁.1954年6月30日日全食观测。天文学报,1956
3.马援宁。黑子相对数经验公式。天文学报,1963,11(1):60~62
4.马援宁。超前一个太阳自转周预报太阳活动的可有性。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75,3
5.马援宁。短期(几小时)预报太阳耀斑的可能性。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76,1
6.马援宁。预报太阳东边缘出现大活动区.Solar-Terrestrial.Prediction.Proceedings.5.I.,1979
7.马援宁,赵爱娣,陈协珍。关于耀斑起因的探讨。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81,3
8.马援宁,赵爱娣,陈协珍.1981年5月31日大耀斑的能源。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82,1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2:4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67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