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杯·离宴殷勤,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

更新时间:2022-11-12 01:54:19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词写离别相送之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是送别词中的佳作之一。

上片重在写对无奈分别的感受,抒发月难长圆人难长聚的悲叹,引出送别人的伤愁情貌。“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描写送行时的情景交代送别的地点。在告别的酒宴上,美人殷勤劝酒,为他饯行,情深意浓。双方心情沉重,感觉到小船也好像要凝滞不动了。在南浦之上不忍分别,开始眼看着分别的时刻就到了。前三句为叙述,而叙述中包含着感情。接下来先人为主,抒写自己的伤别悲情,因为内心情感极为强烈,所以不待假托景物,而脑臆自然流露而出。“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明明知道世间的人有分有合。有聚有散,没有办法使明月长圆、彩云长聚,正如苏轼词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虽然物态如此,然而有情人要分隔两处,怎能不让人心中痛感伤悲。“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句中化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句子“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指出人生最悲情的事莫过于别离,尤为悲伤的是正当两情欢娱、鱼水谐洽之时,犹如鸳鸯离散,使人痛不堪言。“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用特写的手法,描写美人泪流满面、娇弱含情的神情。词中原封不动地挪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句子,原词中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形象鲜明而意味悠长。

下片描写女子送别时的神态和言行,并推想分别后靠书信传情的情形,表达出珍重和相思之意。“惨黛蛾、盈盈无绪”,女子蛾眉紧蹙,神情惨淡,泪眼盈盈,伤感而心绪烦乱。“共黯然悄魂,重携纤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细节的描写最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从牵手、话别、追问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是何等难分难舍。他们都为分别而黯然神伤,忍不住再次拉起手来相互道别,临行之时,她还再三地问道:“郎君必须要走吗?”即使分别在即,也没有放弃挽留住他的想法。“频耳畔低语”,意为频频地在耳边低声私语,也就是上文“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的情景交代。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今尽把凭鳞羽。这三句是想象分别以后书信传情的情形。以后不知道有多少来日的海誓山盟和赤诚的情愫,从今以后都要靠书信来传达了。“鳞”指鱼,“羽”指鸟,这里代指鲤鱼和鸿雁,意为凭借书信来传递彼此的盟约和情意。

这首词将叙述、描写和抒情相结合,表达送别时的不舍和悲伤之情,感情炽烈浓郁,表达自然明快,刻画人物鲜明传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柳永的真情之作。因而有学者推断系柳永与妻子告别时所作,虽然缺少直接的依据但也不排除其可能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写于景德四年(1007年)秋,柳永当时准备离开汴京,亲友们前来送行,其中包括柳永的妻子,这两首词就是写给她的。

作品评价

清·陈锐《褒碧斋词话》:柳词云:“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此从古乐府出。美成词云:“大都世间最苦惟聚散”,乃得此意。”

作者简介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代表作《煮海歌》《题中峰寺》《赠内臣孙可久》。

皇祐五年(1053年)与世长辞。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1:5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6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