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就是把四声分成两类。平仄批判,就是对平仄理论的片面性作出批判。陈寅恪考证,周颙,沈约等正是根据南北朝之梁代高僧慧皎在《高僧传~经书论》中说:“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 ”的理论启发,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之后再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平仄。
因为平仄理论的片面性,平仄批判从平仄诞生之日起。四喜先生刘伟,曾经说把四声四大美女分成平仄两类,是个原则性错误。
清末民初,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批判了平仄声的片面性。随后孙大雨,闻一多等开始新诗格律研究。人们冷落了平仄声问题。浙江诗人王无童先生在《我对诗平仄的管见》一文中谈到:“音乐的低、沉、缓慢和高低的变化就产生悲哀。高、强、有力,节奏明显有连续,就产生昂奋进。轻、柔、平、和、有跳跃感,就产生轻松活泼。因此,诗歌只要进行音乐的朗诵,又大大超过汉语四声抑、扬、顿、挫,对诗歌产生音乐美的作用。”
平仄就是简单把四声分成两类。刘伟刘四喜先生从统计学模型分析,四声二元化,是统计学原理的应用。根据是四除以二等于二的公式,我们知道,平均数只能平均,不能离散,四可以等于2X2,,也能等于1+3,把四声分为两类,即有2:2,以及1:3等多种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韵美,也有出律的音韵美。
我们知道,古代总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5种声调,如果是写七言诗,每个字都可能是五种声调的一种,5的7次方,累计有
5x5x5x5x5x5x5=78125种声调组合,假设一种声调组合对应1句7言诗,那么78125种声调组合对应78125句诗,也就是说如果研究出古代7字句的声调层面的规律,样本至少是78125句七言诗。
7字句,XaXbXcX, a字可能是平声或仄声,b可能是平或仄,c可能是平或仄,这样,我们随意写7字句,abc三字的8种声调(2x2x2),
可能是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中的某种,只有平仄平和仄平仄,被部分人认可,也就是25%的声调结构被部分人士认可。
网络作家 尘世祥人调查证实:读诗平仄感觉纯属虚拟。如果说格律诗有平仄规则,那么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多少人精通“规则”,读格律诗的有几人可以感知?恐怕万不有一吧!他在校读书时,全班37人,读格律诗只对押韵、对仗有明显感觉,至于问起平仄,都做摇状。他在教高中二年级语文时,也曾向学生询问过类似话题,居然也无一人有平仄感。既然连大中学生都普遍感觉不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说它存在呢?!
央视网 专家张惠钦证实,《 今人崇尚平仄格律严重影响诗词创作水平》,举例:
儒腐无用
七绝
加一片天
百万曹兵列大江
一干儒小怯言降
幸亏尚有周郎在
未把江东送异邦
这首作品,题材很好,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足之处,是在诗词的语言之美方面,词不甚爽,韵不甚足,
这是作者为了刻意写平仄格律所致。
倘若不理会(即破除)平仄格律,这类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可以写得很好的,张惠钦改此诗为
百万曹兵震长江,
群儒无计怯言降。
幸有大将周郎在,
不把江东送曹郎。
我们不难发现,张诗清水出芙蓉,有种天然美。平仄论规定: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为合律句子,这种做法,往好处看,是音乐美,实则,若声母,韵母配合不好,读起来有断裂感,反而不美。再考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
仄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
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
平平平仄平
不合平仄。
五言C型起句式 为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依五言C型改李白诗
床前看月光
错作满坤霜
举首招明月
低头想故乡
这样就合律了,但语法生硬得多,节奏也呆板
以上仅从新韵考察。所以说,平仄是一座有限的金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开采到金子。
本文发布于:2022-11-11 23:2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6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