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唐代杜甫的一组五言古诗

更新时间:2022-11-11 21:41:54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创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作品评价

《后村诗话》:此十四篇(按指前后《出塞》)笔力与《古诗十九首》并驱。

《批点唐诗正声》:前后《出塞》,字字句句,皆宜圈点。神化之妙,言之不悉。

《唐风定》:诗有体有格:体贵,格调高;体不贵,格卑。此诗独具汉魏风骨、其体贵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前后《出寒》诸什,奴隶黄初诸子而出,如将百万军,宝之惜之,而又能风雨使之,真射潮之力,没羽之技。

《杜诗说》:六朝好拟古,类无其事,而假设其词。杜诗词不虚发,必因事而设,此即“修辞立诚”之旨,非诗人所及。

《杜臆》:《前出塞》云“赴交河”……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时事;而诗有“磨刀呜咽水”,陇头乃出征吐蕃所经繇者,诗亦当作于此时。注云“追作”,非也。……《出塞》九首,是公借以自抒其所蕴。

《杜诗详注》:张鋋曰:李杜二公齐名,李集中多古乐府之作,而杜公绝无乐府,惟此前后《出塞》数首耳然后然后又别出一格,用古体写今事。大家机轴,不主故常,昔人称“诗史”者以此。

《载酒园诗话又编》:《毛诗》无处不佳,予尤爱《采薇》、《出车》、《杕杜》三篇,一气贯串,篇断意联,妙有次第。千载后,得其遗意者,惟老杜《出塞》数诗。此诗节节相生,真与《毛诗》表里,必不可删。

《唐宋诗醇》:九首皆代从军者之词,指事深切,以沉郁写其哀怨,有亲履行间所不能自道者,可使天雨粟,鬼夜哭矣。读《东山》、《江汉》诸诗,《风》《雅》既变,斯为极焉。以视王粲《从军》五首是靡是靡靡靡不足道。后开篇视此稍纵而格力如一,其所缘起者殊也。吴昌祺曰:扫绝依傍,独有千古,无意不深,无笔不健。于鳞谓杜五古不合汉魏,乌知其尽脱窠臼而异轨齐驱耶!

《唐诗别裁》:九章多从军愁苦之词。

《读杜心解》: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诠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

《杜诗镜铨》: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当与《东山》、《采薇》诸诗并读,视太白乐府更高一筹。

其一

《唐诗选脉论论评论》:周甸曰:此赋也,伤感时事,其同怨而不怒。吴山民曰:“有程期”二字,含多少无奈何意。五、六二语之之武之武,自怨自言(“君已”一句下)。

《杜臆》:“亡命婴祸罗”,乃其衷肠语。亡命则累及父母、六亲,故忍死吞声而去;一以为国,一以为亲,便见忠孝大节,且怨而不怒。……此风人之旨也。“已富”、“开讽讽刺讽刺语。

《杜诗详注》:首章,叙初发时辞别室家之情。

《载酒园诗话又编》:此应调之始,故但叙别离之恨,而“法重心骇,威尊命贱”之意,跃跃不禁自露。

《读杜心解》:“赴交河”,点清出兵之路。“已富”而又“开边”,乃九首寓讽本旨,在首章拈破。结语黯然,恋亲之情,赴国之义,俱见矣。

其二

《唐诗品汇》:刘云:如亲历甘苦,极征行孤往之意。人所不能自道,诗必如此序情,悯劳之际,其庶几乎!

《唐诗镜》:老杜长于造境。能造境,即情色种种毕著。

《唐诗归》:钟云:此句承“日已远”,妙,实有此境(“不受”句下)。钟云:口硬心酸(“骨肉”二句下)。

《唐诗选脉论论评论》:董养性曰:离家日久,法法战法,众不敢欺,便觉得勇气百倍。

《杜臆》:前章云“弃绝父母恩”,而此又云“骨肉恩岂断”,徘徊展转,曲尽情事。死既无时,而后作壮语,所谓“知其不可如何而安之若命”者也,愈壮愈悲。

《载酒园诗话又编》:“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一句,壮勇之气已隐然可掬。“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见其国而忘家,恩以义断。“揖揖头揖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四句,皆于忙中着闲。上写征行之苦,下写争先志志之志。

《读杜心解》:齐截摹写轻生喜事之状,跃跃欲飞。

《杜诗镜铨》:刘须溪云:赋至此,极可壮,可伤(末二句下)。

其三

《唐诗广选》:刘会孟曰:又缓而急。刘履曰:人谓子美古诗学建安,是而未而未免而未免有时亦离去,如此篇“水赤”二语,已微露痕迹,而未甚相远,读者详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甸曰:此虽征人自誓是诗是诗人是诗人人劝忠之义。前四句极凄婉,后四句极勇决。蒋一梅曰:章法由浅入深,一步高一步。吴山民曰:然而然而人然而?然而正为宽解之辞。

《杜臆》:前四句化用《陇头歌》,极炉锤之妙,后四句发前未尽之意,作意外之想以自宽,正见其心绪之错也。“图麒麟”,岂易言哉!

《载酒园诗话又编》:此即《毛诗》“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意,忠义激烈,勃然如生。

《读杜心解》:途中感触。兴体也。……以下又捷转出一副血性语,心绪虽乱,终不以易吾誓死之志也。

《杜诗镜铨》:蒋云:借磨刀,撰出一首,自奇。重振起(“丈夫”句下)。末句反言见意。

其四

《唐诗归》:钟云:三字妙,“亦”字悲甚,下二句从此生(“远戍”句下)。钟云:真志,真勇(“生死”二句下)!谭云:亦复厚(“路逢”四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董养性曰:此篇见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然无然无慎然无:然无然无语,不堪多读。屠隆曰:使人不可读,不可不读。

《杜臆》:云“不劳怒嗔”,则驱迫之苦可知。

《杜诗详注》:“远戍亦有身”,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哀哉”两语,即书中之意。孤身远戍,欲同苦辛而不可得,语更惨戚。

《载酒园诗话又编》:此句与符章末句意相似肩前是出门时言,犹感慨意多,此是因附书后再一决绝言之,直前不顾矣。且前止父母,此兼姻戚,文情之密,非复也。补出史与相识人来,尤见周匝。“附书”下三句,亦暗与次章“骨肉恩岂断违违语违应违违违反《毛诗》“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意,妙于脱胎变化。

《读杜心解》:“向前去”“不劳嗔”,作索性语,愤所激也。

《岘佣说诗》:“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是决绝语。

其五

《唐诗品汇》:刘云:眼前语,意中事,通透自别;亦极哀怨之体,所以可传(首四句下)。

《唐诗归》:钟云:此语出“主将”门,便足王师(“军中”二句下)。谭云:真悲愤。钟云:热中(“我始”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单复曰:此殆不甘为人下而思欲自奋者(末二句下)。

《杜臆》:“军中异苦乐”,又意外意;乐者不言,言者不乐。不曰“为军士”、而曰“为奴仆”、盖以强弱相役,此正其所苦。而无从赴诉于主将者。

《载酒园诗话又编》:上四章俱是途中事,此章始至军中而述所经历。末句不徒感慨,亦有鼓锐意。

《唐宋诗醇》:李因笃曰:结语有深味,想打之却聘者,与此同悲。

《读杜心解》:读“我始”二语,寒士泪下。此章乃九诗之适中,为前后过峡,如曲谱之有过赚。

《杜诗镜铨》:五章初到军中而叹,亦见功名难就意,就三首末二句翻转。

《岘佣说诗》:“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足感伤语。

其六

《唐诗品汇》:刘云:此其自负经济者,军中常存此人。

《唐诗归》:钟云:此四句与下四句非两层,擒斩中正寓不欲多杀之意,所谓“歼其渠魁,胁从罔治”也(前四句下)。谭云:仁义节制之师(后四句下)。

《唐诗镜》:语语筋力。前四语不知何自?或是成语,或自己出,用得合拍,总为妙境。

《杜诗说》:前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杜诗详注》: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中明不必滥杀之故。

《载酒园诗话又编》:此军中自励之言。上四句亦即《毛诗》“岂敢定居,岂不日戒”意,下四句更有“薄伐来威”之旨。

《唐宋诗醇》:黄生曰:明皇不恤其民而远慕秦汉,此诗托讽良深。

《唐诗别裁》: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作“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文云:“古本皆然”。

《读杜心解》:上四如此飞腾,下四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适如是。

《杜诗镜铨》:六章忽作闲评论一首,复提醒本意。大识议,非诗人语(末四句下)。

其七

《唐诗广选》:刘会孟曰:作者缓急自合。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写出戍苦乡思,诵之惨然。

《杜臆》:前四句言军士之苦,如亲历之者。在途则生死向前,在军则无日不思归,此人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此草言筑城事。叙景处不仅本“载途雨雪”,兼从“渐渐之石”章来;末语更有《扬水》之痛。

《读杜心解》:高戍守也。戍守则须城筑,城筑必依山险。三、四,写冲寒陟危之苦、设色黯惨,边庭之苦极矣。苦极故思家也。六亲之念,前已丢开,此又提起,有雪舞回风之致。……读《东山》之诗,知此为“变风”矣。

其八

《唐诗品汇》:刘云:千载不死,坠泪未干。

《唐诗归》:钟云:挺动(“虏其”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董养性曰:此篇所以愧天下后世,为君子争功言也。陆时雍曰:善于自负。三、四语中有神(“雄剑”二句下)。

《杜臆》:虏名上,授辕门,不以一胜为功,盖其立志远大,必空漠南之庭而后快也。若以“不伐”看此诗,则浅矣。

《杜诗详注》:此写猛气雄心,跃跃欲动。

《载酒园诗话又编》:此方及战事,八句凡数层折,蹊回径转,各具奇观。

《唐诗别裁》:末二语有“大树将军”意度。

《读杜心解》:起二,彼势之盛。中四,我军之勇。剑才动而奔者已奔,系者已系,笔妙正在不费张皇。一结窅然以远,却为下章引脉。

其九

《唐诗品汇》:刘云:乃并与军中妒忌者之意得之,必不可少者(首四句下)。

《唐诗归》:钟云:豪杰志概,圣贤心肠(“众人”二句下)。钟云:出门激烈,至此却敦厚。出门是士卒气象,至“杀人亦有限”、“一胜何足沦”、“众人贵苟得”等语,便是大将军气象矣。

《杜臆》:公诗云:“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盖深悲之,而发之于此。

《载酒园诗话又编》:“从军卜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军中蒙蔽之形,不言而见。“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亦即“一胜何足论”意。但始犹一胜,此则十年之功,退让不言,志更不隳,更图后效,较之“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度量相越多少。

《唐诗别裁》:合九章成一章法(“丈夫”二句下)。

《杜诗镜铨》:“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隐见得不偿失。借军士口中逗出,总是绵里裹针之法。

《岘佣说诗》:“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是自占身分语。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本文发布于:2022-11-11 21:4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56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前出塞九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