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杨闇公①
锦城五一举红旗②,革命风云壮华西。
为救万民于水火,不辞千里转成渝③。
打枪坝上留英迹④,扬子江中系健儿⑤。
血沃鹃花红四野,巴山蜀水现神奇。
①杨闇公:杨闇公,四川省潼南双江镇人,生于1898年,牺牲于1927年。他是中国共产党四川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是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四川党组织的优秀领导人。
②锦城五一举红旗:吴老在《忆杨闇公》一文中说:“1924年5月1日,‘社会主义青年团’与‘中国青年共产党’在成都联合召开了追悼列宁的群众大会。大会的筹备工作,实际上是由杨闇公与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进行的。”锦城,指成都。
③不辞千里转成渝:指1924年5月1日杨闇公在成都主持召开追悼列宁大会后,因工作需要旋去重庆,先后任共产主义青年团重庆地委组织部长和书记,为迎接大革命高潮到来,做了大量政治上、组织上的准备工作。
④打枪坝上留英迹: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攻克南京后,当日英、美等帝国主义就公然出动军舰,炮轰南京,死伤群众达两千多人。为反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中共重庆地委决定于3月31日在重庆打枪坝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游行示威。敌人得知信息后,奉蒋介石密令镇压。杨闇公不畏恫吓和利诱,继续镇静组织指挥到会群众。反动势力里应外合,刀枪并举,死难者达五百多人,伤者不计其数,此即为著名的重庆“三·三一”惨案。
⑤扬子江中系健儿:“三·三一”惨案发生后,杨闇公不顾个人安危,于4月3日化装登轮船准备去武汉向中央报告。不幸被敌人发觉在江上遭捕。4月6日夜在反动军阀蓝文彬的浮图关司令部被秘密杀害。
1960年,吴老的老战友林伯渠逝世以后,使吴老悲痛之余,决心抓紧时间写一些有价值的回忆录,以教育后代。1962年,当1927年著名的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及杨闇公牺牲35周年来临的时候,吴老忆念先烈写下《忆杨闇公》一文,回忆了杨闇公的革命历程、业绩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该诗即置于这篇文章的开头。据文章附注:文章草成于1962年,“因要征求刘伯承、陈毅等的意见,所以未能及时发表。”直到两年后才与读者见面。
杨闇公是四川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四川党组织的优秀领导人,牺牲时才29岁。杨闇公的组织才能和坚决、果敢的行动,以及最后英勇牺牲的精神,都给作为战友的吴老留下极深的印象。作为将自己的毕生都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革命家吴玉章,忆念起党失掉这样一位好干部,自不能不痛从衷出。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使他永远充满乐观必胜的信念,即使在痛惜之刻,也不含半点哀凄成分,而总是以前进和奋发去补偿。这也就是读者读这首悼念诗而受到鼓舞的原因。
该诗集中彰扬了杨闇公烈士的革命献身精神。它选择了烈士一生中最闪光的三件大事加以歌颂:第一件事,借召开追悼列宁而实际是声讨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数千人群众大会,写出杨闇公的组织才能和革命魄力,因此而卷起华西革命风云;第二件事,交待出闇公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和革命需要,而从成都转到重庆任职;第三件事,“打枪坝上留英迹,扬子江中系健儿”。写出了革命者到哪里都是一把火。杨闇公在重庆任职时,愤慨于帝国主义炮击北伐革命军攻克的南京城,干涉中国革命,和战友们一起组织了浩大的“三·三一”群众大会,声讨国内外反动势力。他临阵不惊,临危不惧,终遭反动军阀杀害。浩荡扬子江系念英烈,而先辈们的光辉业绩,必将化成四野的杜鹃花,开遍巴山蜀水,开遍中华神州。七、八句诗,用意像鲜明的杜鹃花,一下将英烈的精神升华,既具体、可感,又高度概括,使全诗在结尾处达到高潮,而主旨亦得到最鲜明的表现。巴山蜀水以及整个神州大地,早已一改旧貌而换新颜,英灵应慰杜鹃红。
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号树人,四川荣县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1950年一196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吴玉章历史文集》《吴玉章回忆录》。
本文发布于:2022-11-11 20:00: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5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