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2011年王立群所著的书籍

更新时间:2022-11-11 19:13:02 阅读:13 评论:0

内容简介

刘邦是一位传奇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利用宣传战打击政治对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夺取政治制高点造成政治优势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楚声短歌的皇帝,其《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留下了如此多的第一,刘邦到底是什么人呢?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御人成王之道都是从何而来的?一个无赖成长?皇帝,到底要有怎样的雄心和意志?面对人生挫败他怎样走出低谷?面对百废江山他将如何整理?

王立群教授把多年的《史记》《汉书》等相关资料研究成果整合提升,展现了一个胸有天下、心思缜密、坚定果敢、从谏如流的刘邦。从刘邦和西汉开国元勋的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秘密:想仕途平步青云,就要跟对人、带对人、做对事、心够狠;想职场一路凯歌,就要擅领会、能服人、愿分享、懂博弈。而这些珍贵经验,正是官商升迁提振的必备要素。王立群笔下的刘邦和王道,才是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历史精华。

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项羽)好,所以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陈平等文武百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也用不好,最后只好成为孤家寡人。——毛泽东

他总是需要献策者。他善于采纳别人的智慧。有多个献策者,他就选择最好的策略。刘邦有这种选择的能力。刘邦的能力还在于,他具有能激发别人为他献计献策的人格。——(日)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

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英)约瑟·汤恩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

作者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作品目录

这个皇帝很有料/1
传奇不止一个/2
哪有那么神啊/7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9
被逼出来的
“变身”沛公/15
真是
入秦关,谋江山/27
受命西征/28
偷袭陈留/33
轻取南阳/36
抢先入关的秘诀/39
三计取
三招定秦地/43
一招犯大忌/47
在劫“可”逃/51
怒了,战了/52
浇灭怒火的方子/55
危机公关/58
命悬一线的一顿饭/63
项庄舞剑/64
樊哙闯帐/67
刘邦逃席/69
弯下腰做
屈封
暂别张良/76
汉中对策/78
我刘邦又回来了/85
暗渡陈仓/86
战败的绝望和希望/97
所谓正义之旗/98
彭城败得很惨/100
胜败是有根据的/102
声东击西/112
破代灭赵/115
不战降燕/120
荥阳拉锯战/123
张良阻封/124
范增中招/126
纪信救主/128
避实击虚/129
韩信的重大突破 /135
用嘴巴解决
武装偷袭/137
人造洪水也无情/138
韩信是一招大棋/140
项羽的十宗罪/147
怒烹
十罪项王/149
大结局:天下归汉/159
鸿沟议和怎能和/160
负约追杀/163
垓下合围楚霸王/165
精彩收官/167
皇帝大戏开幕/171
分封诸侯/172
登基称帝/178
立规矩,定国都/183
制定朝仪/187
奉春定都/189
一个好汉三个帮/193
“三杰”由来/194
萧何辅汉/200
田家儿郎够血性/205
田家人都不简单/206
气节比性命更重要/211
人和人不能比/215
丁公被杀/220
逼杀锤离食其/222
一升一降间的手段/225
韩信降侯/229
分封这事难啊 /235
无为之治安邦之策/236
一生只做一件事/241
汉初政坛的不倒翁 /245
另类青年 /246
跳槽高手/248
都是出主意,名声大不同/257
奇谋诡计频频出/258
就数他的阴招多/260
褒贬不一争议大/262
处事圆滑终伤己/265

本文发布于:2022-11-11 19:1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50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风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