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序 | 图 名 | 面 值 | 发行量 |
(10-1)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2)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3)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4)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5)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6)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7)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8)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9)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10-10)T | 洛神赋图(局部) | 80分 | 890万枚 |
• 50×30毫米(第一图、第二图、第八图和第十图)
• 60×30毫米(第三图、第五图、第六图和第七图)
• 40×30毫米(第四图和第九图)
顾恺之的原画没有流传下来,当今存世的四件《洛神赋图》都是宋人的摹本,其中两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在美国弗立尔博物馆。邮票是采用北京故宫的摹本设计的。全画共约有人物、动物82个,山、石、树、舟、水波纹这么多景物都显太小。摹本年代久远,画面斑驳,景物基本看不大清,有的地方还有霉点破损,不少背景色明显深浅不一。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又不失去古画风韵,设计者下功夫先从画中提出线条轮廓版,逐一适当修补还原。如画中护卫的鲸鲵等水禽的鳞片,是一点点在线条版上抠出来的。
画卷全长575厘米,如何截成几枚邮票为一套,设计者王虎鸣与攻关组根据原画反复揣摩测试,为了较完整地复现长画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景物,最终把全套邮票定为10枚,而要展现几个中心情节和场景,10枚邮票就不有票幅一致,各枚邮票长短不一,具体规格为:1、2、8、10图分别为50×30毫米,3、5、6、7图分别为60×30毫米,4、9图40×30毫米。采用横五连印,全套印两行邮票制成全张票。全张邮票空白上方用300多字简介了洛神赋图,底图采用原画中精彩局部放大装饰处理,浑然一体。
河南邮电印刷厂为印好这套精品邮票,成立了以厂长为首的技术攻关小组,日以继夜地工作,仅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攻克了制版与印刷中的多道难关。按照常规,胶印黑、蓝、红、黄四色可以把图案印出来,但为了更臻完美,工艺设计抓住这幅画两个主色调,从中分出土黄和灰绿两个专色,保证了全画色相的稳定性,保证了印刷质量。邮票共用了14个刷色,胶印有10色:黑、蓝、红、黄、绿、十黄、专土、灰绿,铭记面值的铁红专色和边饰图案的彩虹珠光墨;凹印为4色:用于乾隆题跋文字的棕色,版张上票名和祥云的金属光泽墨、每枚邮票上的中国邮政CHINA和洛神赋图票名的黑色和无墨脊凸。三次套印难度很大,又赶上连降大雨,空气极度潮湿,纸张收缩,攻关组不得不停机研究,最终用保鲜膜及时把一台台印件密封起来,解决了影响套印准确的难题。
印刷时开始用250线制版,粗看画面还可以,放大镜下细看则出现“马赛克”现象,古画风韵尽失。改用350高网线后,每个人物的眼睛都很传神,飞天、拉车的六龙、飞鸟、洛水清波等全都逼真生动,洛神的神采也出来了,画面背景的色调平整古朴,效果十分理想。
尤其绝妙的是把曹植的《洛神赋》全篇1200字用楷书,不拘泥于原文段落,置于画面10处稍有空白的背景空间,文随空白而走,长短不拘,似画的题跋,自然错落,有一种书画结合的独特美感。赋文用凹印无色脊凸工艺,不显字迹,以免破坏画面。脊凸文字在侧光之下看去,闪闪发亮,字个个都站立起来了,清晰可辨。这是赋与画两件姊妹艺术珍宝首次在一件艺术品上直面亲合,令人玩味,也为更好地解读赋文并欣赏画面提供了注脚。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所著《洛神赋》而创作的,画卷描绘了曹植从京师(洛阳)东归封地途经洛水时见到洛神女的情景。虽是虚构的梦幻境地,但画卷忠于赋文的结构顺序,选择重要情节加以描绘,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依次给观者讲述了洛神赋所述故事的全过程,成为流芳千古的画作。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洛神赋图》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洛神赋图》特种邮票采用无墨雕刻工艺印制。所谓“无墨雕刻工艺”,是指采用雕刻制版方法制作出《洛神赋》通篇文字,但印刷过程中并不施墨,所以对原作色彩全无影响。该套邮票赋文1200字,正面看只能看到图而不显字迹,但在侧光之下看去,小字闪闪发亮,清晰可辨。专家称,这是赋与画两件姊妹艺术珍宝首次在一件艺术品上直面亲合。
要想看“懂”邮票,需要一定的技巧。据戈中博介绍,欣赏这套特殊邮票有三种方法:一是借助自然光侧看,细小文字清晰可辨,浮雕效果特别强烈;二是采用数码相机,或通过相机的镜头观看,或拍照观看,无墨雕刻文字在全反射条件下会出现文字的浮雕效果;三是借助手电筒照射观看,入射光的角度以文字的右下方或左下方为佳。采用这种方式欣赏曹植笔下的爱情诗篇,会别有一番意味。
《洛神赋图》邮票有六个第一:
• 邮票上的中国古代名画此前多为唐及以后历代作品,洛神赋图邮票是移植东晋顾恺之的摹本,这就把邮票上的古代名画的年代向前推移了300年,是目前反映最早古代名画的一套邮票;
• 邮票置入全篇赋文1200字,加上题跋文字,是中围乃至世界上文字最多的一套邮票;
• 全套10枚邮票横连印,是目前中国横连枚数最多最长的一套邮票;
• 邮票用胶雕版14色三次套印,是迄今中国邮票刷色最多的一套邮票;
• 不同年代、作者的姊妹书画篇(《洛神赋》及《洛神赋图》)在邮票上汇合,也是古代名画题材邮票的第一次。
• 在邮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无墨雕刻”工艺。
《洛神赋图》特种邮票原地之谜引人关注。据了解,《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作者为曹操之子曹植。相传当年曹植从洛阳京都返回封地,途经巩义芝田洛水河畔,听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淹死于此,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后经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神笔,成为流芳百世的《洛神赋图》。
多年来,《洛神赋》故事原地一直存在争议。人们争论的焦点,就是赋中地名是实写还是虚写。实写则现有地名可考,虚写则属于文学创作,“虚”“实”之间就代表着“巩义芝田说”和“洛阳说”的各自立场。巩义市文物研究室主任席彦昭经过研究认为,《洛神赋》中地名为实写,“芝田”就是现在的巩义市芝田镇,是指地名。与之相印证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曹植集校注》中的校注,芝田:为地名,即河南巩县西南的芝田镇。为了印证“巩义芝田说”的观点,席彦昭还按照《洛神赋》中的路线,骑着自行车进行了实地考察。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偃师古都学会会长刘志清支持“虚写”之说。他说,大文学家曹植采用文学手法才成就了这篇浪漫主义的爱情名篇,其触景生情成赋,肯定是虚写,假如要把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当成写实来看,那岂不成笑谈。对于赋中“芝田”二字的释义,刘志清认为是指“水草丰美的地方”。他认为从《洛神赋》的创作主旨来看,故事原地应是洛阳。
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杨海中则认为,把一个神话传说确定为某个地方就失去了神话的意义,要说“洛神”,哪里有神?地方政府不能因为考虑开发旅游、经营文化产业就把神话故事具体化,那会让人笑话的。杨海中说,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洛神赋》所描述的应该是“洛河中下游流域”。
河南省集邮协会副秘书长戈中博介绍说,国家邮政局公布《洛神赋图》邮票的发行计划后,曾有北京、沈阳、南京、无锡、巩义和洛阳等城市竞争首发地。经过专家讨论,觉得把首发地放在洛阳比较合适。为客观说明《洛神赋图》邮票的故事原地,在邮票上1200字的文字注释中,将该画卷故事发生地用“洛阳以东”注解。
经中国国家邮政局批准,备受关注的《洛神赋图》邮票于2005年9月28日在河南洛阳市举行首发仪式。另外,无锡也举办了首发式。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向人们讲述了绝世凄美的爱情故事,词藻华丽,意境绵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这一文学名著进行构思创作,绘制了出神入化的《洛神赋图》。从此,这一历史名篇与历史名画交相辉映,百世流芳。
《洛神赋图》邮票的发行和设计已酝酿了多年,担纲设计的是著名邮票设计师王虎鸣。邮票根据原图选取了10个中心情节,分别展现在10杖邮票上;10枚邮票被设计成3种规格,错落排列以求最佳构图。全张邮票空白上方用300多字简介了《洛神赋图》,底图采用原画中精彩局部放大装饰处理,浑然一体。每枚邮票面值均为0.8元。
中国国家邮政局此次发行的特种邮票,将原作长575厘米的《洛神赋图》呈现在方寸之内,并在保持原画风貌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连同《洛神赋》原文一并呈献给收藏者。
顾恺之(约公元344-405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着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其《洛神赋》,是根据曹植的赋画,画中曹植和随从在岸上遥望水上飘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种神仙怪物。其中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仪卷逃到东北,日本投降后散落民间,后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本文发布于:2022-11-11 18:3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4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