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墓这就是墓四周由灰色八棱墙环抱,显得幽静而雅致。游人进入八棱门,墓前有明代万历年间立的石碑一幢。
墓前立有明万历二十六年石碑一幢,刻有“齐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两方,1981年围墓修筑围墙,南面开门,形成一个小院落样子。1982年秋,镌刻了清道光七年《古代圣贤传略》所刊晏平仲像与晏氏传略石碑。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婴墓在齐子城北门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岂易吾志!’乃葬故宅旁,人曰清节里。”《青州府志》载:“慕容德登营丘,望晏子冢,顾左右曰:‘礼,大夫不逼城而葬,平仲死近城,其有意乎?’晏谟对曰:‘臣先人,俭以矫世,卒岂易地葬乎?’ 《临淄县志》载:“晏子祠在城西北晏子墓前,清康熙五十二年建。”1981年,在墓四周建砖墙224米,大门南开。1982年秋,摹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友贤传略》所载晏平仲像,同时刻置晏氏传略石碑。文曰:“事齐灵、庄、景公,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尚节俭且能力行,身为辅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机敏,善辞令,奉使楚国,临大节而不辱。晏子死后墓于故宅旁。”晏婴冢是临淄八景之一,有“古冢遗迹怀晏相”诗句。
晏婴墓后世的人对晏子都非常崇敬,对于他的足智多谋和高风亮节都表示了深深怀念。清代诗人邓性在《晏婴遗冢》一诗中这样写道:“当年清节励狐裘,讽谏功高谁能俦。咫尺计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晏婴机智聪明,能言善变的歌咏和对先人深埋荒丘的悼念之情。清代另一位诗人崔振宗在《吊晏婴冢》中也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匹马空郊泪欲倾,苍烟远近暗荒城。交游海内生平遍,衰草斜阳哭晏婴。”诗人行走在茫茫荒野,此时,夕阳西下,归鸦点点,怎不使他黯然神伤,他看到路边晏婴的荒冢在昏暗的傍晚显得更加荒凉,不由想起晏子高贵的人格,和死后如衰草一样的荒芜,不由得泪水涟涟。这首诗表达了无数人遥对荒冢,对晏婴无限怀念的怀念之情。
晏婴作为齐国一代名相,辅政四十多年,齐景公有言曰:“无晏婴政不清,无田穰苴国不宁。”这说明了晏婴在齐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说:“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勤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学家司马迁为后人记载了一个毕生忠国,节俭自律的开明君子形象,可以看得出司马迁是带着深深的敬爱之情来写的,司马迁在《管晏列传》的结尾写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欣忻慕焉。”司马迁写到这里的时候,一定
齐国故城遗址是激动不已,他已被晏子的品格所打动,他在高呼:“假如晏婴还在世的话,我即使替他手拿鞭子做个仆人,也是我高兴和向往的啊!”
晏子的节俭力行被后人传为千年佳话。据《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住的是低矮狭小的住宅,乘的是驽马破车,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干饭就咸菜。身为大国的宰相,生活如此清苦,连国君都看不下去了,要给他换住宅、换车子、赐金银加封邑,但都被他谢绝了。齐景公问晏婴为何不收自己送给他的千两黄金,晏婴说道:“我家不穷啊。光是您给我的俸禄,我不仅能够养活全家,还可以资助我的朋友,甚至可以周济一些穷苦百姓呢。贤君您给我的已经不少了。我听说过,从国君那里得到很多,再转手施舍给百姓,就是臣代替国君做百姓的国君,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国君那里得到很多,而一点也不施舍给百姓,人就变成了专盛钱财的筐篓,仁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国君那里得到钱财,为聚钱财而得罪许多人,刚一死钱财就到别人手里去了,这不过是给别人当钱财保管员,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人嘛,钱财多了无益,有衣穿,有饭吃就可以了。”齐景公趁晏婴出使晋国,把晏婴的房子给改建了,还拆毁了许多邻家的房屋。晏婴回来后,就是不住新宅。晏婴对齐景公说,为了自己一家住的好,而让这么多邻居搬迁他处,是不道德的,坚决请求把老邻居的房屋重新修好,把自己的旧宅复原。景公不答应,他又托大臣陈桓子去说情,最后景公才答应了。为了自己能住上坏房子竟去找关系,托人情,这样的品德与操行,悠悠千载,还有第二个吗?
作为一个卓越的外交家,晏子出使诸侯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更是世代流传。楚国君臣都知道晏婴娴熟礼仪,善于辞令,都想戏谑他一番。楚王与晏婴对饮时,一个囚犯被押到殿前。楚王问道:“绑着的是什么人啊?”小吏高声答道:“是个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答:“犯了偷窃罪。”楚王看了一眼,讥讽地问道:“齐国人从来就好偷东西吗?”晏婴听后,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桔子长在淮南才是真桔子,长在淮北就叫枳了。两者只是叶子相似罢了,果实的味道可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啊?是水土不同的缘故。这人在齐国不偷不盗,来到楚国后却偷起东西来了,莫不是楚国的水土让他变得善于偷盗了吧?”晏婴一番话,自然是无人能对。楚王自我解嘲到:“圣人是不能随便和他开玩笑的,我今天算是自讨没趣了。”
这里的村民,祖辈传颂着“晏子使楚”的故事。人们对晏子不畏强暴,随机应变,从容自如地挫败了楚人和楚王挑起的事端,从而灭了敌国的威风,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凛然 气而格外尊崇。大概出于敬重晏子的缘故吧?村民们传说:“晏子冢不敢挖,这里的土可不敢起啊!旧社会村里有个财东,曾在这里挖土垫牲口圈,结果一槽骡马死光了。”还传说:“解放前夕,曾有人在晏子墓附近挖了一土车乌金,父子四人砸块块卖掉抽大烟,结果招来灭门绝户的横祸。近十多年也先后有三人在墓冢周围挖出大块黄金,不但没发财,反而家里灾祸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巧合吧?而寨里人却这样解释:”这是因为晏子生前为官清正,节俭力行,最记恨那些谋不义之财的人。他虽然死了数千年,却禀性难改,明显是对谋不义之财的人的一处报应和惩罚。
晏婴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 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灵公,庄公、景公三帝,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晏子生前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所以后人称晏婴为贤相,贤相首先在于有德。有德,就是能为百姓着想。在君主制的国家里,这种意向势必常与国君发生冲突,于是极谏就成为贤相的第一要务。晏婴在国君面前,从不谄谀逢迎、溜须拍马,而是直言无隐,奋力谏诤,体现了正直有良心的大臣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卓然风范。
本文发布于:2022-11-10 06:2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39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