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论政

更新时间:2022-11-10 06:20:26 阅读: 评论:0

书籍简介

书名:晏婴论政

作者:周简叔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时代文献出版社、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7月

版次:1版

开本:850×11681/32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作者简介

周简叔,原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校外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我国高等校外教育的先驱者,为创建和发展我国高等校外教育努力工作和研究一生,是我国全面介绍世界校外教育发展史和现状的首位专家。著有《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观》,《高等远距离教育概论》,《世界高等远距离与开放教育发展纲要》,《高等远距离和开放教育自选文集》。晚年从事晏子研究,著有《平民宰相晏婴》,《晏婴语录与汉语今译》,《晏婴论政》等。

本书序文

晏婴,字平仲,尊称晏子。春秋(公元前722—481年)晚期齐国莱地夷维人。夷维就是今山东省高密市。晏婴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500年。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推算出晏婴大概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享年约71岁。

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群星灿烂。但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原因,我国古代许多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以及他们的著作,被后世冷落了。这种独尊一家的遗误,至今没有绝迹。例如晏婴,他是我国春秋时期诸子中,仅晚于管子百余年,早于孔子约25年,幷与管子齐名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得到了各个诸侯国的尊敬,有《晏子春秋》传世。晏子之学,是当时的显学,晏婴用他的“和而不同”的事君哲学,先后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共约56年,善始善终,使齐国中兴,齐景公时代的齐国,成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君纳谏如流,知错改错一生;晏婴犯颜直谏,纠君之过一生的诸侯国。这是我国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一项政治奇迹。

司马迁《史记》中有《管晏列传第二》,称赞晏婴是:“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项显名于各诸侯。”意思是说:第一,晏婴是节俭力行,吃的是粗粮淡饭,穿的是粗布衣,妻子不穿丝帛。第二,晏婴上朝,有机会向国君进言时,就犯颜直谏,直言直说;没有机会进言时,就正直而行,不信邪,为百官表率,身教重于言教。第三,国君遵礼守法,正道而行,就拥护,就按国君的命令努力工作,国君如果无道,胡作非为,对国君的命令,就要权衡利弊,坚决抵制和反对了,绝不与国君同邪。司马迁还说:“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意思是说,晏婴当朝即能面君时,能犯颜直谏,直言直说,纠君之过;不当朝即不能面君时,也正直不阿,努力工作,弥补因国君过失所造成的损失。就是这样一位古代少见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司马迁说,假如晏婴还活在世上,他愿为晏子扬鞭赶车,也会感到欣然自得。但就是这位司马迁十分崇敬的晏子,却被后世冷落了。有的“国学”研究者,至今仍不能摆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束缚,把晏子等排除在了“诸子百家”之外,也就是把晏婴抛在了中国文化之外,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不能不说这是发扬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历程中,出现的偏颇和缺失。

2003年5月,我曾写过一篇《何谓和而不同?》的短文,与原北京大学“呐喊”社的一些老同学聚会时共享。老同学对我不顾老之将至,仍孜孜于晏子的研究表示鼓励。我曾说:《晏子春秋》是一部“政治宝鉴”,读了可使人知道:如何为君,如何为臣;何谓明君,何谓昏君;何谓忠臣,何谓谗佞;何谓诤谏,何谓阿谀,何谓兼听则治,何谓声一无听(全国用同一种声音说话时,就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了),何谓正义,何谓邪恶;何谓清廉,何谓贪腐;如何为官,如何为民。

晏婴的思想意境深远,精辟常青,发聋振聩,足以惊世;读了足以催人奋进,用以治国,就是以民为本,可使国富兵强,政通人和;用于修身养性,就是大公无私,可使人一心为国为民,成为德高望重的君子,国家的栋梁。晏婴政治宝鉴般的思想,就像晏婴在《晏子春秋》中曾说到的那块被埋没在深山老林中的璞玉,即传世之宝的卞和之玉,已经很久很久了。现在应是把它挖掘出来,经良工雕琢,使其成为我国传世之宝的时候了。这就是我之所以要写《晏婴论政》的缘由。

《晏婴论政》是本小书,是一本有关我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读物,自以为是作者老年着力之作,有老者其言也善的意思。欢迎批评指正。

原文摘录

…………

《晏子春秋》记载着,晏婴出访鲁国时,鲁昭公问晏婴说:“我听说,谋略国事,要与三个以上的人商议,才会不犯迷糊。现在我遇事同全国人商议,还是犯迷糊,这是为什么?”晏婴回答说:“一些赞同国君意见的人,得到了国君的推荐,升了官,富贵了起来。全国的人都以这些人为榜样,为了求得富贵,便异口同声地赞同国君的意见,这样天下都以国君的意见为意见了,哪来三种意见供国君参考呢?就是说,全国上下,都用与国君意见相同的声音说话时,国君就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了。在这种情况下,再找来三个以上的人议论政务时,就是纯属走过场了,国君仍会犯迷糊”。《国语?郑语》中的“声一无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由于鲁昭公不纳谏,不改正错误,一意孤行,导致了鲁国的季孙氏,联合孟孙氏、叔孙氏,三大家族攻伐鲁昭公,鲁昭公兵败,逃往齐国,后又逃到晋国,成了流亡的国君,有国归不得,客死他乡。治国者,千万不能走鲁昭公被“声一无听”的局面所迷惑,以至于流亡他乡,有国归不得,懊悔一生。晏婴说,治国者一定要未雨绸缪,“临阵铸兵,临噎掘井”,是永远与事无补的。

…………

本文发布于:2022-11-10 06:2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39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晏婴论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